孫素英
【摘要】呼吸內科疾病作為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具有病程久,易復發的特點,通常發生在患者的胸腔、肺部氣管中。一旦患上呼吸內科疾病便會出現呼吸困難等癥狀,對患者的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嚴重者還會導致患者呼吸衰竭的產生。本文將對護理干預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干預效果展開分析研究。
【關鍵詞】護理干預;呼吸內科重癥患者;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969.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4-099-02
將臨床護理干預運用到呼吸內科重癥患者中,可改善患者不良癥狀,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加快患者的恢復效率。通過對我院患者采取不同護理干預,選擇合適的護理模式,詳情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將對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間我院收治的200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為對象,按護理方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比較兩組護理干預效果。
1.2方法
對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干預,使患者不良癥狀得到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水平。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綜合護理干預,詳情如下:
1.2.1基礎護理
為提高患者護理效果,首先護理人員應做好基礎護理工作,加強病房環境干預,定期進行消毒處理,定期通風換氣,確保室內空氣的清新,與此同時護理人員還應對刺激性氣味嚴格檢測,避免對患者健康造成影響。另外護理人員還應對病房溫度合理控制,并引導患者適當開展室外活動,使患者不良癥狀得到改善。
1.2.2心理干預
由于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存在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對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的影響較大,據此護理人員應加大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對疾病相關信息進行介紹,使患者心理壓力得到緩解,樹立患者治療信心。
1.2.3通氣護理
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痰液阻塞氣道的現象十分嚴峻,因此護理人員應加大通氣護理干預,對患者痰液進行排除,如有必要應對患者采取吸痰護理。對于采用抗生素治療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對其耐藥性加以重視,采集標本后對其開展病原學檢查,如若檢出患者存在MDROs感染應對其采取消毒處理手段,避免感染發生擴散。另外在臨床護理干預中還應按無菌原則來執行,降低感染發生率,因此護理人員在臨床護理中應盡量使用一次性用具,并定期對醫療器具實施消毒。
為提高治療效果,便會對細菌種類合理分類,如:靜止期殺菌劑聯合速效抑菌劑治療、速效與慢性抑菌劑、靜止期殺菌劑聯合繁殖期殺菌劑、繁殖期、速效抑菌劑聯合速效抑菌劑,從而促進藥物聯合應用合理性的提高。
1.3統計方法
選擇SPSS19.0對研究統計數據進行分析,用%對計數資料進行表示,X2檢驗。用(x±s)對計量資料進行表示,t檢驗。P小于0.05,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效果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2.3兩組患者SDS、SAS評分比較
2.4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率、呼吸頻率及PH值變化
3討論
經筆者調查呼吸內科重癥疾病病程相對較長,患者難免會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為了降低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應增強護理干預力度。綜合護理作為一個全面的護理模式,實現對常規護理的創新優化,在具體實施中應從基礎護理、心理護理、通氣護理等方面來入手,通過該手段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指標,保持患者良好的心理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臨床護理人員在開展護理服務時需嚴格遵循無菌操作的規范進行,注意保持手部衛生,做好戴手套、戴口罩以及穿隔離衣等措施,及時消毒病房物品與患者皮膚;同時還需加強對護理人員的管理與培訓,增強其對多重耐藥菌感染的了解,做好預防對策,強化防控意識,有效阻斷MDROs在醫院內的感染。
對兩組患者護理干預效果比較,觀察組中顯效為69例,占69.00%、有效27例,占27.00%、無效患者4例,占4.00%,有效率為96.00%。對照組中顯效60例,占60.00%、有效26例,占26.00%,無效14例,占14.00%,有效率為86.00%,數據差異顯著。
綜上所述,在呼吸內科重癥患者中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不良指標,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楊靜,顧亞萍.護理干預在呼吸內科護理重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43):138-139.9.
[2]沈鴻飛.探討呼吸內科重癥患者采用護理干預措施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27):283-284.9.
[3]張琳莉,鄭麗.整體護理干預應用于醫院呼吸內科重癥患者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8,9(06):162-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