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進
【摘要】目的:思考單鼻孔經蝶入路與經顱入路手術切除垂體瘤臨床效果。方法:抽取本院2015.10-2017.10期間診療的80例垂體切除術患者,隨機將患者劃為兩組各40例。即使用單鼻孔經蝶入路救治的患者,為試驗組;使用徑顱入路手術救治的患者,為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腫瘤總切除率、臨床指標和生理應激指標。結果:試驗組患者腫瘤總切除率為100.00%,對照組患者腫瘤總切除率為85.00%,即兩組患者各數據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等指標較差于試驗組,即兩組患者各數據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垂體瘤患者,單鼻孔經蝶入路救治能夠顯著提高其腫瘤總切除率,且患者臨床指標較為良好,值得推廣。
【關鍵詞】單鼻孔經蝶入路;經顱入路手術;垂體瘤;生理應激指標
【中圖分類號】R36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4-104-01
垂體瘤(或垂體腺瘤)作為醫學領域常見病,罹患率占據顱內腫瘤的10-15%,僅次于膠質瘤、腦膜瘤,還會引起泌乳、男性乳房發育等內分泌反應,個別患者還表現為臟器損害。目前,針對垂體瘤的救治模式為手術切除,以便達到保證垂體功能、避免神經組織壓迫等問題,但傳統經顱入路手術且因出血量多、恢復慢、創傷大的缺陷,逐漸被單鼻孔蝶竇入路切除取締[1]。對此,抽取本院2015.10-2017.10期間診療的80例垂體切除術患者,思考單鼻孔經蝶入路與經顱入路手術切除垂體瘤臨床效果。詳細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線資料
抽取本院2015.10-2017.10期間診療的80例垂體切除術患者,隨機將患者劃為兩組各40例。即試驗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齡上限為75歲,下限為36歲,中位數為(56.6±6.9)歲;患病時間上限為9年,下限為6個月,中位數為(4.3±1.2)年。對照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齡上限為74歲,下限為35歲,中位數為(55.8±6.7)歲;患病時間上限為10年,下限為4個月,中位數為(4.4±1.1)年。即兩組患者各數據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術前,對患者施行氣管插管全麻處理,且做好術中心電監測工作。試驗組:術前做好相關器械的消毒與檢查,保證其充足配置;協助患者保持仰臥位,為預防患者術中的大量出血,則可在側鼻孔處置入棉片(已使用0.1%腎上腺素予以浸潤處理),約為10min;借助鼻擴張器的使用,對鼻孔予以緩慢擴張,以免造成鼻孔撕裂,且在精準鑒別碟竇開口的前提下,切開相應黏膜將其外翻,直至完全線路蝶竇前壁、鞍底等部位,抽至無血狀態;再對鞍底硬腦膜施行十字切開處理,待顯露灰白色魚肉狀組織時,則為腫瘤組織,切除病止血;融合明膠海綿的使用,構筑鼻中隔,再執行生物蛋白膠進行封閉處理,填塞紗條,術后3-4d內取出即可[2-3]。對照組:協助患者保持仰臥位,將上身抬高,且在分離各組織的同時,避免對神經、血管等部位造成損傷,逐層切除鞍上、鞍內腫瘤[4-5]。
1.3評價指標
對兩組患者腫瘤總切除率、臨床指標和生理應激指標予以評價。即腫瘤總切除率包含全部切除、大部分切除、小部分切除;臨床指標包含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
1.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21.0統計軟件,對本文數據加以匯總處理。即x±s表示計量資料,組建數據執行t檢驗;%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數據執行X2檢驗。P<0.05時,各數據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比較兩組患者腫瘤總切除率
試驗組患者腫瘤總切除率為100.00%,對照組患者腫瘤總切除率為85.00%,即兩組患者各數據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指標
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等指標較差于試驗組,即兩組患者各數據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對于垂體瘤患者而言,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經壓迫、視力下降、垂體功能障礙等問題,但若更好保證患者生活質量,則可借助手術切除的方式,達到預期救治效果。但是,因垂體及其周圍區域內包含諸多重要組織,經顱入路切除雖可達到預期目的,但卻因創傷大的特點,使患者多表現為顱內血管或神經損傷,還常出現各類不良反應。而這液位單鼻孔蝶竇入路救治模式帶來前景,其優勢如下:時間短、切口小、不易對垂體周圍組織造成損傷;術后不良反應相對較低;患者住院時間較短,且預后效果良好;創傷小,患者疼痛程度較低,且在恢復快的前提下,達到預期救治的目標。依本文數據可知,試驗組患者腫瘤總切除率為100.00%,對照組患者腫瘤總切除率為85.00%,即兩組患者各數據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對照組患者住院時間為(9.4±1.7)d、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為(6.3±1.1)d。
總之,針對垂體瘤患者,單鼻孔經蝶入路救治能夠顯著提高其腫瘤總切除率,且患者臨床指標較為良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周巍,章永江,陳光烈,等.經單鼻孔蝶竇入路神經內鏡和顯微鏡下切除垂體瘤臨床分析[J].浙江臨床醫學,2015,17(12):2114-2115.
[2]方學文,趙建華,常順,等.神經內鏡下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垂體瘤切除術的臨床效果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4,41(14):1317-1318.
[3]李朝霞.經單鼻孔蝶竇入路顯微切除垂體瘤的臨床手術治療研究[J].當代醫學,2016,22(26):27-28.
[4]趙剛.經蝶竇與經顱手術入路治療垂體瘤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民康醫學,2015,27(21):47-48.
[5]于凱.顯微鏡下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微創手術切除垂體瘤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17):4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