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韋應龍(1975-01);男;壯族;云南富寧人;副主任醫師;本科;主要從事心血管外科臨床工作。
【摘要】目的:觀察使用腔內隔絕術治療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30例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于所選患者使用腔內隔絕術進行治療,觀察其治療效果。結果:本次所選患者中共29例(96.7%)成功置入覆膜支架,1例患者由于降主動脈迂曲導致未成功置入覆膜支架,手術過程中放置1個覆膜支架的有26例,放置2個覆膜支架的患者有3例。結論:使用腔內隔絕術治療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患者,有助于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生存率,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使用。
【關鍵詞】腔內隔絕術;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動脈瘤
【中圖分類號】R181.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4-105-02
主動脈夾層瘤作為動脈擴張性疾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起病較急,治療效果欠佳,預后較差,死亡率高。腔內隔絕術作為一種微創手術,具有治療效果明確,操作簡單,縮短手術時長,降低術后并發癥的優點,應用廣泛[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觀察腔內隔絕術治療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的臨床療效。以下是本次研究結果。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30例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于所選患者使用腔內隔絕術進行治療,觀察其治療效果。所選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分布在40-72歲之間,平均年齡(57.38±4.74)歲,病程時間為3d-1.5年,平均病程時間為(0.58±0.22)年。患者入院時,合并高血壓16例,合并冠心病10例,聯合瓣膜病2例,主動脈夾層瘤急性期患者1例。所選患者均經臨床確定診斷,并采用CT或MRI血管造影及心臟彩超檢查確定診斷。進行影像學檢查掃描時,對第二胸椎至雙側髂內外動脈分叉處以下進行觀察,尤其是夾層破口位置、直徑、范圍,真腔與假腔關系以及腹腔各分支受累情況進行細致觀察[2]。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獲取所選患者及家屬同意,均已簽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的;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患有其他嚴重疾病,(例如腫瘤等);患有精神類疾病,不能配合本次研究的;凝血功能異常患者;既往參加過類似研究的[3]。
1.2方法
手術過程中使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對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進行監視,通過Seldinger技術對患者左肱動脈進行穿刺,放置6F豬尾導管進行多角度胸主動脈造影,并對左鎖骨下動脈(LSA)開口平面主動脈直徑、破口位置以及大小以及距離左鎖骨下動脈開口范圍,近端是否出現夾層,以及夾層范圍進行測量,對股動脈進行穿刺。使用0.035′超滑導絲及6F豬尾導管置入升主動脈,分別在升主動脈、主動脈弓以及降主動脈位置進行造影,對真腔中的數據及導管位置進行確定,肝素化之后,放置0.035′超硬導絲,將股動脈周徑1/2做切開處理,沿導絲放置人腔隔絕系統,確定導管標記與左鎖骨下動脈開口平齊,將患者收縮壓控制在60-80mmHg,并緩慢釋放覆膜支架。立即進行造影,在其過程中出現內漏,使用28-35mm球囊進行擴張,經過左肱動脈造影,密切監察支架情況。手術完成后對患者進行心電監護,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靜脈或者口服降壓藥物,對凝血功能進行復查,對雙側足背動脈、左橈動脈搏動情況進行觀察。使用廣譜抗生素,并口服小劑量的阿司匹林。手術完成后1周、3個月、半年、1年進行CTA復查,對主動脈支架情況進行了解。
1.3統計學標準
分析工具選用SPSS19.0軟件,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現;計數資料比較用x±s檢驗,以%的形式表現。比較差異顯著符合統計學意義則P<0.05。
2結果
本次所選患者中共29例(96.7%)成功置入覆膜支架,1例患者由于降主動脈迂曲導致未成功置入覆膜支架,手術過程中放置1個覆膜支架的有26例,放置2個覆膜支架的患者有3例。在對手術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電話隨訪中,共有3例患者死亡,余患者體健。
3討論
主動脈夾層受到多種原因影響,導致出現主動脈內膜破裂,高壓血流從破口處進入主動脈壁內外膜形成夾層,并沿血管長軸方向產生夾層病變,出現動脈破裂,增加患者致死率[4]。且主動脈夾層起病較急,影響患者發病因素具有多樣性,預后較差,病死率高。傳統治療方法通過外科開胸手術進行治療,手術創傷大、并發癥多,且術后死亡率高。而腔內隔絕術是一種微創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治療時放置覆膜支架,封閉主動脈夾層真腔第一破口,避免主動脈內高速、高壓血流出現在主動脈夾層假腔,降低主動脈夾層內壓力,防止血栓形成,避免動脈瘤出現破裂,并緩解主動脈夾層假腔對真腔的壓迫,恢復主動脈真腔血流[5]。本次研究發現,本次所選患者中共29例(96.7%)成功置入覆膜支架,1例患者由于降主動脈迂曲導致未成功置入覆膜支架,在對手術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電話隨訪中,共有3例患者死亡。在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出現的并發癥情況進行對癥處理。手術前對患者進行嚴格篩查,盡量避免高齡患者及血壓高且控制不平穩患者以及合并多種原發病患者,會降低手術質量,不利于患者的治療。術后采用抗生素及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對癥治療,保證手術質量,降低術后并發癥,提高患者生存率。證明對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患者使用腔內隔絕術進行治療,有助于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使用腔內隔絕術治療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有利于提升臨床治療效果,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有助于患者的恢復及預后,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林明山,池一凡,牛兆倬,侯文明,生偉.腔內隔絕術搶救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破裂一例[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14,21(3):427.
[2]李義,李建明.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動脈瘤行腔內隔絕術治療的臨床分析[J].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13,35(S1):49-52.
[3]李國杰,張堯鑫.西寧地區腔內隔絕術治療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動脈瘤45例分析[J].青海醫藥雜志,2013,43(1):4-6.
[4]王燕.腔內隔絕術治療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的觀察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20):1858-1860.
[5]張緒平,杜艷霞,田長葉,張勇,梁家立,鄭小舟,張波.腔內隔絕術治療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動脈瘤臨床分析[J].中華消化病與影像雜志(電子版),2012,2(3):21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