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柯睿
摘 要:中國傳統民本思想歷來是各個朝代封建統治者們的治國濟世之略。尋根求源可追溯至早期國家統治工具形成之時。而民本思想的內涵,是隨著歷史發展不斷衍變豐富的。它逐漸由封建統治者治國的意識形態,衍變為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的民主革命思想武器。尤其是中國共產黨,汲取和借鑒歷史經驗,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賦予了民本思想在新時代社會背景下的全新定義。
關鍵詞:民本思想 歷史發展 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D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2-0-01
一、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流變
五千年中華悠久文化一脈相承。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觀念,曾出現于《尚書·五子之歌》的皇訓,原文是“民推邦本,本固邦寧”。它指出了人民百姓乃國之根本,作為皇帝,定當敬重、愛惜子民,重復意識到民眾的強大力量,才可穩定國家、安寧八方。
春秋戰國社會動亂,人心不安。尋求治國之道的學士們奔走呼號,以孔孟、墨荀、韓非、公孫龍、鄒衍、蘇秦、呂不韋為代表的儒、道、法、名、陰陽、縱橫、雜家各派學說思想粉墨登場。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訓帶來太多的思考。得人心者得天下,故施行仁政,方能平治天下。漢代賈誼的“夫民者,萬世之本,不可欺”可謂是最早民本思想體系框架之標志。
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戰亂紛爭、民不聊生。皇帝在位的時間均未能長久,即便施行了輕賦薄徭,也是杯水車薪,無法改變社會動蕩不安的態勢。直到唐太宗李世民,他深諳“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故順應民心、施行仁政,方得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貞觀開元之時,國富民安可謂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由此可見,以民為本的治國方略,造就了社會安定和百姓富足。
宋明以張載、二程、朱熹、王守仁為代表的宋明理學思想,標志著中國民本思想進入完善時期。明清的黃宗羲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他認為天下安定或動亂,不在于皇族姓氏的興盛與衰亡,而在于天下老百姓的快樂與憂愁。明確指出黎民百姓是一國盛衰之決定性因素,把我國古代民本思想推向了歷史頂峰。
鴉片戰爭后,西方改良派的君主立憲制資產階級強調“民權”思想,事實上也是援引傳統民本思想來作為理論依據的。康有為認為君民同體,嚴復和譚嗣同則主張皇帝和大臣是為了保衛人民才設立的,人民才是這天下真正的主人。“君末也,民本也”,“民可舉君,也可廢君”等等這些,無不帶透露出濃厚的民主色彩,突破了傳統的民本思想,是我國近代民本思想的一大進步。
近代民本思想先驅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民族、民權和民生,深深根植于我國古代民本思想。1894年檀香山的興中會上,第一次劃時代的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國的構想。我國的傳統民本思想、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與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實踐三者相結合,是一個新的歷史時代產物。只可惜,他們沒能真正理解,人民大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才是推動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根本動力。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全面剖析了中國近代民本思想,飲水思源,正本清源。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把廣大人民的利益始終放在第一位,這就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民本思想的進一步完善。
二、民本思想在各個社會形態中的意義
民本思想是古代國家政治思想體系中體現民主性最為典型的代表,它對我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國家的出現就意味著階級產生,分化出來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也就有了君臣、貴賤、官宦、平民之別。在這種社會形態下的民本思想的蒙蔽性是非常凸顯的。統治階級意識到民眾的重要性,即便是制定了所謂“為民”的一些條律,卻也是欲從求方,終不可得。因為在階級剝削社會根基歷史背景下,治標不治本。所以雖說民本思想占據了大半個封建社會,其實質是君主表現民主開明的政治策略,其根本仍然是服務專制統治的。
中國近代民本思想轉化為資產階級革命派和維新派的思想武器。當時中國社會矛盾錯綜復雜,既有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又有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同時清政府又勾結西方帝國主義。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政治綱領下,孫中山三民主義是近代民本思想史上最凝重的一筆。他充分尊重民眾的利益和權利,并批判借鑒西方資本主義政治文明。此時的民本思想,承載了為人民服務的決心。他把人民大眾的利益放在國家政治框架上來,這是區別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的政治背景。但他們終究沒能發揮人民大眾的力量,也沒有用法律層面的制度來保障人民主體的地位,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中國共產黨借鑒了歷代王朝“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經驗教訓,吸取了我國近代的民本思想中合理成分,拋棄掉內在的片面性,探索出一條以人為本的、符合中國國情的民本思想,賦予了全新的理論內容。
三、傳統民本思想的當代內核
縱觀民本思想文化形成、發展和衍變的歷史脈絡,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借鑒意義。以人為本、為大多數人謀求利益是當代民本思想的目標和歸宿。中國共產黨的民本思想是繼承了傳統民本思想的內涵精髓。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等等,無不體現出人民當家做主的民主思想。
執政為民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和踐行的執政理念。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執政為民的方針是一同一條主線。以人為本,執行為民是檢驗黨一切執行活動的最高標準。習近平提出: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走群眾路線是順應人類社會螺旋式上升終極目標的重大舉措,順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期待和要求,是對民本思想的傳承和發揚。
黨的十九大報告鮮活呈現出民本思想的高度、力度和溫度。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一往無前的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結語
縱觀我國民本思想的流變進程,是中國傳統文化延綿不斷、源遠流長的寶貴歷史遺產。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成為迎接挑戰、開拓前進的內在精神動力。它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的被傳承、被揚棄。以民為本的思想,需要我們對近代民本思想批判繼承并汲取歷史經驗教訓,讓中華文明之光熠熠生輝,讓每一個中國人民沐浴在社會進步的陽光里。
參考文獻
[1]賈誼.賈誼集(新書大政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
[2]孫佳偉.漢初儒道思想融合趨勢及政治影響.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3]裴汝誠.貞觀政要譯注(君道第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李軍.執行為民:中國民本傳統的嶄新超越.浙江大學學報.2004年.
[5]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編寫組.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6]習近平講話.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