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 謝艷利 段德香 崔桂梅

基金資助: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計劃:抗精神病藥所致代謝綜合征的中醫分型和治療(15A360045)
【摘要】目的:探討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中代謝障礙的分級及其相關因素的分布規律。方法:收集新鄉醫學第二附屬醫院2016年7月1日至7日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資料,對比分析。結果:隨著年齡、住院時間、住院次數的增加,代謝障礙發病幾率逐漸增大(P<0.05)。結論:精神分裂癥患者中代謝障礙的發生率隨著年齡增長、病程進展及在院時間的延長、住院次數的增加而逐漸增加,且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代謝障礙;臨床調查
【中圖分類號】R969.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4-014-01
精神分裂癥是一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多在青壯年緩慢或亞急性起病,臨床上往往表現為癥狀各異的綜合征[1]。在以往臨床研究的基礎上,開展精神分裂癥患者中代謝障礙發病因素分布規律的相關性研究,為臨床干預提供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調研對象新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于2016年7月1日至7月7日收治的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
1.2 調查內容 腰圍測量:繞臍一周測量所有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腰圍并記錄。對于所調查對象中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0cm者,調閱其住院病歷,對其年齡、教育背景、住院次數、近一周的血壓、體重情況進行調查并記錄。
1.3統計學方法以結果P<0.05作為有顯著性差異,X2檢驗計數資料,SPSS19.0軟件加以對上述數據的處理。
2結果
2.1 一般資料此次調查發放表格860份,計860人次,收回表格860份,其中126份因患者外出缺乏腰圍指標或處于孕期、產褥期而排除,有效734份進行分析。其中代謝指標正常者382份,計382人次,代謝綜合征低風險人群60份,高風險人群128份,代謝綜合征確診人群164份。
2.2正常人群和確診代謝綜合征患者的因素分析正常人群頻率所占比例為52.0%(382例),低風險人群頻率所占比例為8.3%(60例),高風險人群頻率所占比例為17.4%(128例),代謝綜合征確診人群頻率所占比例為22.3%(164例)。
2.3正常人群與確診代謝綜合征人群基本情況的對比從表1 結果看,性別、職業、年齡、病程、在院時間、住院次數、體重組間差異有顯著性。
2.3二分類Logisitc 回歸結果女性患代謝綜合征的可能性是男性的1.553倍。年齡每增加一個單位,患代謝綜合征的可能性增加1.042倍。在院時間每增加一個單位,患代謝綜合征的可能性增加1.003倍。住院次數每增加一個單位,患代謝綜合征的可能性增加1.105倍。
2.4低風險人群、高風險人群和確診患者的因素分析低危人群頻率為17.0%(60例),高危人群頻率為36.4%(128例),代謝綜合征確診人群頻率為46.6%(164例)。
2.5低風險、高風險、確診代謝綜合征基礎資料的比較低風險60例,男性25例,女性35例;教育背景:小學及以下8例,中學40例,大專及以上12例;年齡31.17±11.07歲;病程89.80±104.97個月;在院時間56.22±54.21天;住院次數1.73±1.23次;體重72.87±12.66kg;腰圍92.33±9.10cm。高風險128例,男性53例,女性75例;教育背景:小學及以下25例,中學77例,大專及以上26例;年齡35.13±12.44歲;病程117.04±99.56個月;在院時間60.82±109.14天;住院次數2.32±2.59次;體重74.18±12.07kg;腰圍93.31±9.27cm。確診代謝綜合征164例,男性80例,女性84例;教育背景:小學及以下28例,中學101例,大專及以上35例;年齡39.10±13.73歲;病程131.01±111.07個月;在院時間70.05±136.11天;住院次數2.90±4.17次;體重77.01±10.95kg;腰圍95.67±8.39cm。年齡、病程、住院次數、體重和腰圍組間差異有顯著性(P<0.05)。組間比較發現,確診的代謝綜合征患者年齡大于低風險患者和高風險患者(P<0.05),低風險患者和高風險患者之間無差異(P>0.05)。確診的代謝綜合征患者病程長于低風險患者,高風險患者長于低風險患者,高風險患者和確診的代謝綜合征患者間無差異(P>0.05)。從腰圍看,確診代謝綜合征患者的腰圍大于低風險患者和高風險患者(P<0.05),低風險患者和高風險患者之間無差異(P>0.05)。
3討論
代謝綜合征是一組以胰島素抵抗為中心,以中心性肥胖、高血壓、糖代謝異常、血脂異常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癥候群[2-3]。
在本次的調查中發現,我院精神分裂癥患者中代謝綜合征的發病率為22.3%,結合低危人群和高危人群,其比率達47.9%,與國內相關研究基本相一致[4]。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其代謝綜合征的發病率明顯高于男性患者,且隨患者年齡的增長、病程的延長,住院次數及住院時間的增加,其發病的可能性逐漸增加。根據以上結果,提示我們在臨床工作中除盡快控制精神癥狀,使患者早日回歸社會外,還應關注其恢復期病情的穩定,防止反復發作后,長期服藥帶來的代謝綜合征發病高風險。在病情恢復期應當針對代謝綜合征相關發病因素,進行常規篩查和多學科管理,及早調整治療方案,盡可能減少其發病。
參考文獻
[1]Shahbazian,?Latifi SM, et al.Metabolic syndrome and its correlated factors in an urban population in South West of Iran[J].Journal of Diabetes & Metabolic Disorders,2013,12:11-19.
[2]胡賓,周玉杰.代謝綜合征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華老年血腦血管病雜志,2012,14(3):328-329.
[3]馬建偉,黃薇等.代謝綜合征中醫證素與痰濕體質一致性分析[J].北京中醫藥,2012,31(6):40-408.
[4]孫江濤,鐘朝輝.精神分裂癥對代謝綜合征發病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刊,2015,17(5):43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