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飛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類型骨肉瘤病理特征與影像學對比結果。方法:選取2016年2月到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34例骨肉瘤患者,34例患者術后標本常規進行病理學檢查,石蠟包埋,蘇木素伊紅染色,光鏡下觀察其形態學表現,并將不同病理類型的骨肉瘤的組織學特征與其影像學特征進行對比分析。結果:34例骨肉瘤患者中,18例患者為成骨細胞型骨肉瘤,10例患者為成纖維細胞型骨肉瘤,4例患者為成軟骨細胞型骨肉瘤,2例患者為小細胞型骨肉瘤。成骨細胞型骨肉瘤病理表現特征為以腫瘤性骨樣組織為主要基質成分,影像學表現呈現出密度較高的斑片、磨玻璃樣、針狀與殼樣骨化;成纖維細胞型骨肉瘤病理及高級別索性惡性腫瘤細胞成分為主,拌少量骨樣基質產生,影像學呈現出松質骨上斑片狀骨質破壞;軟骨母細胞型骨肉瘤以產生軟骨基質為主,影像學表現腫塊多呈圓形或半圓形,并且邊界模糊不清;小細胞型骨肉瘤以圓形或短梭形惡性小細胞和腫瘤性骨樣組織形成為主要特點,影像學多呈現上骨膜反應多發單層或多層樣。結論:不同類型骨肉瘤具有不同的病理特征與影像學特征,需要進行有效的鑒別。
【關鍵詞】不同病理類型;骨肉瘤;病理特征;影像學表現特征
【中圖分類號】R6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4-216-01
骨肉瘤是一種常見的非造血性原發性骨惡性腫瘤,僅有少數骨肉瘤有家族史,普通型骨肉瘤常見于青少年發生的腫瘤,發病高峰期為10-20歲骨骼生長期,很少發生于5歲以下的幼兒,40歲以后出現骨肉瘤發生的第二個高峰期[1]。準確的診斷尤其重要,需要臨床特征、影響特征及病理特征相結合。普通型骨肉瘤病理學可以分成不同的組織學亞型。不同組織學亞型的骨肉瘤其影像學表現有其特征之處。本研究將不同類型的骨肉瘤的病理表現與影像學特征進行對比分析,以提高對骨肉瘤的認識,更準確地診斷骨肉瘤。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到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34例骨肉瘤患者,男19例,女15例,年齡為18-45歲,平均年齡為(36.5±8.9)歲。納入標準:①經病理診斷均符合骨肉瘤的臨床特征;②未患有其他惡性腫瘤疾病。排除標準:無法予以配合檢測。
1.2方法
將臨床送檢的標本(包括套針穿刺物、切開取活檢組織或手術中截除病灶),用4%甲醛固定,選取病變部位組織取材,甲酸脫鈣后,石蠟包埋,5μm切片,HE染色,光鏡下觀察組織形態學表現。全部34例患者均有X線平片,行CT檢查 30例,行MRI檢查29 例。
1.3觀察指標
不同病理類型骨肉瘤的病理特征及其與影像學特征的對比。
2結果
2.1不同類型骨肉瘤的影像學與病理特征對比分析
(1)成骨細胞
型骨肉瘤的病理特征及影像學對比分析。本組34例骨肉瘤患者中18例患者為骨母細胞型骨肉瘤。鏡下觀察,成骨細胞型骨肉瘤病理表現特征為以腫瘤性骨樣組織為主要基質成分,從較細的金屬絲狀骨樣組織到花邊樣,也可以是致密堅實的硬化性骨樣組織。影像學這類骨肉瘤通常質地堅硬,表現為密度較高的斑片、磨玻璃樣、針狀與殼樣骨化等特點。片狀影表示不成熟的腫瘤性骨組織,磨玻璃狀影表示瘤細胞產生的骨樣組織與不成熟骨組織區,放射狀骨針表示瘤細胞穿破皮質后在軟組織內的成骨性改變,殼狀骨化表示骨膜反應后纖維化骨。
(2)10例患者為成纖維細胞型骨肉瘤。成纖維細胞型骨肉瘤病理表現以高級別惡性腫瘤細胞為主,那么少量骨樣基質產生,伴或不伴軟骨成分,整個腫瘤組織學表現類似纖維肉瘤。影像學表現為斑片狀骨質破壞,皮質邊緣表現出小而密集的蟲蝕樣破壞區特征。骨破壞表現為蟲蝕狀或斑片狀缺損特征,影像學骨質破壞區組織病理表現富含中等密度的腫瘤細胞,5例患者為纖維肉瘤樣區,3例患者為軟骨肉瘤樣區,,病灶內存在少量骨樣組織。對于出血、壞死、囊變部位主要表現為低密度透亮區。
(3)4例患者為成軟骨細胞型骨肉瘤。成軟骨細胞型骨肉瘤病理表現以產生軟骨樣基質為主,大多為高級別透明軟骨,在腫瘤內大量高級別軟骨肉瘤成分和其他非軟骨肉瘤成分混合在一起,軟骨基質很少粘液變性。影像學腫塊多呈圓形或半圓形,并且邊界模糊不清。在軟組織塊內存在軟骨。CT掃描呈現為骨破壞區與骨外軟組織內中等密度的軟組織塊影,密度多不均勻。MRI可清晰呈現軟組織腫塊。通過鏡檢可知,在塊影深部的相應部位存在顯著的骨肉瘤組織學改變。
(4)2例患者為小細胞型骨肉瘤。小細胞骨肉瘤為骨肉瘤的少見類型,約占骨肉瘤的1.5%。病理變現以圓形或短梭形惡性小細胞和腫瘤性骨樣組織形成為特點。腫瘤細胞核小或中等大小,瘤細胞胞質很少。呈現出片狀或巢狀分布,局部區域腫瘤細胞排列呈血管外皮瘤樣結構,核分裂容易找到。
3討論
骨肉瘤是最常見的骨原發惡性腫瘤,會對患者的肢體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療。然而經過病理診斷可知,骨肉瘤具有諸多不同組織學類型,骨肉瘤的診斷必須臨床、影像、病理緊密結合,否則將較易發生漏診與誤診現象,為此在進行治療前需要對患者予以有效的檢測[2][3]。臨床醫生分別對患者予以X線、CT與MRI掃描檢測。X線與CT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獲得患者的疾病情況,并且通過對檢測圖像的判讀明確患者的病理類型[4],但上述兩種檢測將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輻射傷害,因此為進一步的確定患者的患病類型與情況,則需要使用MRI進行檢測,此種方式無需對患者造成創傷,并且免受輻射影響,因而能夠獲得更加準確的檢測結果,從而輔助醫生進行治療方案的制定,使患者獲得良好的治療[5]。
參考文獻
[1]周寨文,張延偉,韓偉強,等.不同病理類型骨肉瘤的影像學表現初探[J].放射學實踐,2013,28(11):1160-1163.
[2]黃文濤,張惠箴,蔣智銘.小細胞性骨肉瘤14例臨床病理分析[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2,28(6):643-646.
[3]陳韻,周永紅,潘恒,等.骨膜骨肉瘤的影像學表現及相關病理改變[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1,27(7):1477-1480.
[4]李偉斌.骨膜骨肉瘤的影像學表現與其相關病理改變的相關性分析[J].浙江創傷外科,2012,17(5):693-694.
[5]李瑩,任翠萍,程敬亮,等.骨肉瘤54例影像學表現[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46(5):791-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