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雅鳳


關鍵詞:平潭;傳統民居;存續;更新保護;策略
1平潭傳統民居基本概況
平潭,簡稱“嵐”,俗稱海壇島,位于福建省東部,是福建雀內第一大島,中國第五大島。平潭島四面環海,其特殊的海島地理環境,以及舊時長期處于相對封閉的社會環境下,形成了獨特的海島地域文化特色。因平潭島特殊的地理和環境因素,舊時當地居民就地取材,利用島上豐富的石料壘筑而成堅固的石頭房子,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地域性建筑——石頭厝,作為傳統民居建筑表現出鮮明的的地域性特征。石頭堆砌的紅磚瓦青石條,這樣別具一格的石頭厝建筑,陪伴著平潭人度過了干百年的歲月,經歷了無數風雨坎坷,養育了一代又—代的平潭人。然而,社會發展,時代進步,石頭厝建筑就像許多舊時建筑一樣,經受著商業化的洗禮。當下平潭綜合實驗區正如火如荼的進行國際旅游島的開發和建設,大量石頭厝建筑正面臨著被拆遷或被改造的命運。
1.1傳統民居現狀分析
目前,平潭城區內除了曾經的老城區南街和北街還存在少量石頭厝建筑以外,其余的因為綜合實驗區國際旅游島的建設開發而大部分都被拆遷了。如今平潭石頭厝建筑比較集中的分布于大練鄉漁限村、中樓楊梅坑村、敖東鎮東限洋村、塘嶼南中村、白青鄉白勝村、君山后村、東庠島鱟北村、流水鎮山門前村等環島小漁村落,其中流水鎮的山門前村更是平潭首批入選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1.2傳統民居保護形式
傳統民居作為自然聚落的組成部分,它承載著當地的風俗習性和歷史文化記憶,是物質與非物質形態相互融合的有機整體,具有豐富的內涵和重要的價值。對于傳統民居的保護,傳統的固態保護已然無法真正體現其精神層面的內涵,忽視了傳統民居中所包含的民俗文化和歷史痕跡,容易加快歷史元素的消亡。目前,平潭對于傳統民居的保護還未為一個整體有效的方案,部分保護形式僅限于固態保護。
1.3傳統民居改造措施
現階段平潭傳統民居改造傾向于大規模的翻新或商業化改造。改造后的傳統民居原始尺寸及自然文化元素逐漸消失,附帶的是商業現代化設計風格,城市與村落空間趨向同質化。改造前后的狀況對比分析如表1。
2平潭傳統民居存續問題
傳統民居的形成、發展與社會、民俗文化、生活習性等有關,又受到水文氣候、地理環境等自然條件的影響。傳統民居作為一種人文聚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義,它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人們對居住空間的審美認知和時代背景,表達了人們的思想和文化以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傳承下來,構成傳統民居的審美內涵和價值。平潭在迎面國際旅游島開發建設的發展過程中,其傳統民居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目前,平潭傳統民居存續問題主要集中表現在“空心村”的出現、“拆舊建新”的現象普遍、傳統民居保護政策不完善等方面。
2.1“空心村”的出現
新時代的快速變換,大量農村人口不斷涌向城市或城鎮,許多年輕人選擇外出求職或戶口外遷,致使大面積范圍的傳統民居處于浪費和空置狀態,原有的傳統村落喪失了生機和活力,“空心村”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如圖1)。
2.2“拆舊建新”的現象普遍
隨著平潭國際旅游島的開發和建設,城市建設和城市用地在急劇膨脹,勢必影響到部分傳統民居和周邊的環境,使得許多村落面臨著“拆舊建新”的抉擇。大量新建的現代民居和傳統民居混在一起,參差不齊,破壞了傳統民居——石頭厝建筑的整體格局,顯得格格不入(如圖2)。
2.3傳統民居保護制度不完善
因大量的人口外遷以及人們對現代化住房的大量需求,除了被列入文物保護點的建筑外,大部分平潭傳統民居處于無人維護或任意拆改的現象。此外,對于傳統民居的保護制度,平潭政府目前還未有完整的相關保護制度和實施方案,傳統民居的保護不當使其逐漸走向不適合居住的衰亡之路(如圖3)。
3平潭傳統民居更新保護策略
就傳統民居的更新保護而言,我們應該站在一個全方位的角度去思考,不應以利益為主的土地開發利用,而是站在傳統民居的保護與傳承的基礎上,不斷挖掘平潭地域性文化特征中對今日社會發展有正面影響的地方,并且把當中的精華部分作為現代設計的源泉,這樣才能走出一條符合平潭傳統民居在現代化改造中存續問題得以解決的設計道路。
3.1保留和復原民居的生態環境
在傳統民居的存續問題上,除了傳統的固態保護以外,最重要的是對其進行“活態保護”。傳統民居除了強烈的地域性特征以外,傳統民居中的生態性是它獨有的魅力,是不能被模仿的。作為傳統民居主體的當地居民,如何發展留住居民的經濟形式,復原傳統民居的生態性,煥發新農村的生機活力,以及讓游客真正感受當地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氣息。例如,山門前村這樣的傳統村落應該較大程度地保持在上個世紀已經消失或改變了的村落面貌。其村落的風格、傳統民居和裝飾物,以及當地村民的生活氣息都是非常獨特的文化遺存。這樣才能深刻反映當地居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是強地域性的體現。因為傳統民居是人居空間,只要有人在,它才是有生命力的,一旦脫離了人,它便成為“遺址”。
3.2地域性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人們常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通過傳統民居,我們可以更加直觀地向世界、向后代介紹平潭海納百川的民俗文化。平潭的先民自中原遷移至海島,在歲月的長河不斷演變同化形成獨有的民風民俗。例如,平潭藤牌操舞、燈牌蛇、閩劇、十番音樂等等平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豐富多彩、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游客在了解傳統民俗文化的同時,激發參與地域性民俗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3.3傳統民居與現代設計有機結合
傳統民居所蘊合的豐富內涵和歷史文化價值應當被傳承和延續,只有賦于傳統民居以“生氣”,使之具有“生命”氣息,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的地域性建筑空間環境。在建筑創作上應該以當地的傳統建筑文化為主線,結合現代設計原則,在空間的舒適度、安全性、私密性等設計問題上,拋棄舊時臟亂差的空間環境,以現代生活方式的姿態去改造設計傳統民居,吸取現代設計精華為輔,兩者相結合,使得傳統民居得到良性地發展。例如,在保護傳統民居的前提下,我們可以挑選傳統村落中若干閑置的小型農業設施用房,如豬圈、牛棚、雜物間等進行改造設計,植入新的業態形式,補足傳統村落旅游服務配套設施,為傳統村落提供新的產業平臺,并強調建筑的當代性、藝術性和趣味性。
4結語
傳統民居在現代化改造的過程中,若只是以單純空間形態的保護和改造為主,是缺乏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在改造中,對傳統民居進行修繕保護的同時,還要將地域性民俗文化、傳統民居生態性、居民經濟形式改變等方面帶入研究,這樣才能達到傳統民居空間改造的真正目的。本文從平潭傳統民居的基本概況、地域性文化和民俗文化入手,從而提出更加全面的方案去實現平潭傳統民居的良性發展。在平潭進行國際旅游島開發建設的過程中,不止是自然資源,還有傳統民居建筑——石頭厝更是值得保存的珍貴資源,對于石頭厝的保護不應該只是停留在口頭與紙面上,更應該成為城市的規劃范疇,并加以著手實施。與此同時,作為創造集體記憶、傳承地域文脈的場所,傳統民居的保護和更新,需要政府、社會、當地居民和游客的共同保護,保留對傳統民居的生命理解,以及對當地生活方式的深刻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