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永
【摘 要】本文基于微課資源的教學功能,論述微課資源對改進農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作用及實踐策略,從立足傳統課堂模式的整合實踐、立足翻轉課堂模式的創新實踐、立足遠程教育模式的共享實踐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高中語文 微課資源 課堂教學模式 改進 措施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1B-0072-02
隨著核心素養教育概念的提出,將傳統信息技術滲透于學校教育模式的做法,越來越凸顯出“全面撒網”的寬泛性,不能對學科特色視角下的個性學習需求提供有效的契合機制和產生促進效應,且重復性的“信息化建設”又會造成資源、資金的浪費,這一瓶頸的出現驅使教育工作者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全面反思。而微課資源既具有互聯網技術強大的共享、傳播、利用優勢,又能夠與語文學科課堂教學模式有機融合,對于推動農村中學語文教育水平、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微課資源概述
廣義上的微課屬于教育理念范疇,它是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過程中的教育產物,旨在通過計算機、互聯網、多媒體、數字技術等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進行重構,形成一種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資源三方面銜接更加密切的課堂系統。微觀上的微課屬于教育資源范疇,從形式上看包括兩種:其一,是多元形式的多媒體資源,例如圖片集錦、小視頻、PPT 課件、網絡考試系統等,國內外目前存在大量針對微課的資源供應平臺,如較為著名的“可汗學院”,此類教育資源可以有效滿足傳統課堂教學中各環節的需要;其二,是單一形式的視頻資源,即教育一線教師所說的微課視頻,其以視頻片段的形式呈現,在教學過程中隨即進行播放。
本文所指的微課資源是狹義概念下的單一形式,目前國內對這一類教育資源并沒有明確的內涵界定,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通常表現為“短小精悍”“高度濃縮”“運營靈活”等特色。一般微課資源的視頻長度為 1 至 3 分鐘,較大一點的為 3 至 5 分鐘,在內容上相對獨立,必須圍繞一個主題或知識點展開,以此更好地契合課堂教學知識解釋、掌握、應用和傳播。
二、微課資源對改進農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作用
從整體而言,微課資源對改進農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價值是趨向于“有利性”的,具體呈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豐富農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資源。微課資源投入之后,最直觀的作用就是豐富語文教學資源,可以有效彌補農村中學語文教育資源的不足。一方面,互聯網平臺上存在海量的微課資源可以直接利用,以農村高中語文為例,國內(主要是城市優質高中)許多語文教育機構、高中語文教師等自發制作并發布的資源通過下載、加工之后,直接投入到課堂教學中,這種“拿來主義”的優勢并不只在于資源的多樣性,還在于微課資源自身所融合的先進教育思想、方法等能夠幫助教師拓寬思路,通過模仿、學習來改進自身的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微課資源在自制、操作、使用等環節上也非常簡單,在當前智能手機普及的條件下,除了可以自行錄制,還可以通過視頻剪輯軟件加工,有利于滿足農村高中語文課堂對本地教育資源的需求,也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使農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場景更生動。微課資源的主要呈現形式是視頻格式,相對于語言、文本、圖片等靜態資源,視頻具有更好的視聽體驗,用于構建語文課堂教學場景,可形成強烈的“在場感”,能夠大幅度提高教師在高中語文課堂上的情境創設效果。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鴻門宴》教學為例,教師將文言文轉化成白話文的語言描述,無論多么精彩、生動,都不及一段“鴻門宴”的視頻形象、逼真。
(三)拓展農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形式。傳統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學資源的應用大多以“輔助”的屬性出現,例如掛圖、課件等,主要是為了串聯課堂教學環節,實現知識點的有效傳授,在這一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互動相對有限,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難以凸顯。結合微課資源的“短小精悍”“高度濃縮”等特色,教師可以根據知識點、教學環節進行靈活穿插,在課堂空間中拓展學生的思維,形成“以點到面”的教學效果。
三、微課資源改進農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措施
受限于城市、農村教育發展不同步的桎梏,當前我國大部分農村中學的課堂教學模式仍然以“被動教學”為主,要想在短期內徹底“顛覆”是不現實的,因此微課資源的利用也應該尋求“循序漸進”的逐步發展形式,先以傳統課堂模式的整合為基礎,再謀求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的創新實踐,最后將微課資源全面滲透到農村中學語文教育的各個層面,即利用遠程教育的模式加速資源共享,讓學生隨時隨地可以通過微課資源獲取語文知識。以下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林黛玉進賈府》為例,對三種模式的實踐措施展開分析。
(一)立足傳統課堂模式的整合實踐。事實上,微課資源投入使用之初,就被視為一種傳統課堂教學的輔助形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微課的效能發揮,但對于長期在傳統教育思維影響下的師生而言,這種方式更加容易接受和應用。隨著“互聯網+”教育思維的改進,微課資源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下的應用,應在一定程度上擺脫與教材資源脫節的狀態,采用“嵌入式”的方式,整合到課前、課中、課后的各個環節。
1.針對傳統課堂模式下的“課前整合實踐”。農村高中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相對閉塞,可接觸到的文化生活資源有限,課前預習的常規操作主要是讀課文和拓展文本。對此,可結合微課資源進行優化,如《林黛玉進賈府》選自古典文學《紅樓夢》,學生對原著的了解較少,教師可以通過微課資源,讓學生在課下觀看相關視頻(如節選電視劇《紅樓夢》片段)或者專門針對該部分的學術講座(如《百家講壇》),輔助學生的課前預習。
2.針對傳統課堂模式下的“課中傳授實踐”。在傳統課堂開展過程中,微課資源像釘子一樣嵌入到各個環節,這樣能夠避免學生對教材文本的枯燥感,加強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材中對“王熙鳳入場”的服飾、樣貌的描寫,在講解完這一段之后,可以將電視劇《紅樓夢》的這一片段播放給學生看,在 1 分鐘左右的時間里,文本場景描寫轉化成了可看可聽的內容,有效加深學生的印象。
3.針對傳統課堂模式下的“課后鞏固實踐”。傳統語文課堂結束之后,主要是布置書面作業來鞏固學習,微課資源嵌入之后,不僅可以豐富課后學習的方式,還能夠進一步擴展知識接觸面。例如將一些“紅學家”的視頻資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觀看之后動筆寫感想,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立足翻轉課堂模式的創新實踐。翻轉課堂是與傳統課堂組織模式截然相反的形式,其主張教師、學生的身份互換,由學生采用教師角色自主完成學習任務,通過合作、探究等形式實現知識建構,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規避傳統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信息傳輸模式的弊端,還可以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事實上,翻轉課堂是微課教學形式出現后的產物,也可以將其視為微課資源的應然教學形式,圍繞課堂教學內容,學生在翻轉課堂創新實踐中掌握必要知識(以個人為中心),課堂教學中的主要任務就是提問、解答和探討,在有限的上課時間內可以滿足更多的互動需要,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
以《林黛玉進賈府》為例,在翻轉課堂模式下,學生先對本節課教師所提出的相關問題已經進行思考:“中心事件是什么?”“賈府是個怎樣的家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怎樣?”接著進一步根據本課提出的參考資料,自主在互聯網上檢索有關觀點,比如魯迅先生在《中國小數史略》中的評價、紅學家周汝昌對紅樓夢的相關評價等,再輔以《紅樓夢》的各個版本電影、電視劇、動畫、歌曲等,最終形成多元化的認知。
(三)立足遠程教育模式的共享實踐。無論是與傳統課堂模式結合,或者是以翻轉課堂進行創新,這兩種方式都離不開現實課堂的制約,對于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的整體優化而言,既不徹底也不全面。立足“互聯網+教育”所構建的開放性學習空間,遠程教育將成為未來學校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單元,它的功能發揮可以徹底打破物理空間的制約,但需要教師事先搭建針對班級組織模式下的遠程教育平臺,例如可利用微信、QQ 群等方式,將學生的課下學習統一轉化成“線上課堂”,在這里學生可以圍繞學習內容進行探討、提問、交流,其優勢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在高中假期中,針對學習任務可以提前展開、避免學生荒廢學業;其二,符合當代高中生碎片化、小密度、自由性的學習需求,在任何時間地點,學生都如同置身于“課堂”,基于微課資源可以消除“不在場”的空間疏遠感。例如,在學習完《林黛玉進賈府》的某課時之后,學生萌生的一些問題在課堂上無法得到解答,在課后時間可以遠程提問,學生、教師之間就相關問題可展開視頻講解。
綜上所述,微課作為一種與具體學科高度銜接的教學資源,既發揮了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各項優勢,同時也以短小精悍、高度濃縮、互動性強等優勢迅速推動著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重構,在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陸文娟.微課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8)
[2]谷莉莉.淺談微課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基礎教育論壇,2019(17)
[3]馬 龍.微課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9(11)
[4]梁 偉.借微課之力建構中學語文立體化教學模式探賾[J].成才之路,2018(25)
[5]緱根元.微課在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青海教育,2018(8)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