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粵劇《荔枝頌》為例,論述詠物詩鑒賞方式在戲曲唱詞賞析中應用,提出把握詠物詩特點、體悟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等措施,對粵劇《荔枝頌》的唱詞進行鑒賞,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唱詞。
【關鍵詞】詠物詩 戲曲唱詞 鑒賞 粵劇《荔枝頌》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1B-0121-02
戲曲是集唱、念、做、打為一體的藝術,“唱”指唱功,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卓越的戲曲演員大都把傳聲與傳情結合起來,通過聲樂的藝術感染力,表現劇中人的情緒。因此,一個戲曲演員不僅要注意音色和唱腔旋律的美,講究唱出韻味,還要注重情感的渲染,唱出內心的情感,而能否準確地理解唱詞,是能不能唱出感情的關鍵因素之一。由于唱詞都是詩詞體,文學性較強,要想正確地理解唱詞,從文學角度對唱詞進行鑒賞非常重要。類似《紅豆小曲》《荔枝頌》等戲曲小曲的唱詞屬于詠物詩一類,可以借鑒詠物詩的鑒賞方法對此類的唱詞進行賞析,從而更好地理解唱詞,在演唱時抒發情感。
一、詠物詩鑒賞方法
(一)把握詠物詩的特點
既然是詠物詩,當然要緊扣所詠之物的形態、色澤等具體特點,追求貼切逼真,但又在其中有所寄寓,勢必注意由“形”似體現“神”似。形似主要指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態、色澤、所處環境等)著意描摹,追求“形似”?!吧袼啤敝饕杆枷肭楦猩?,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或詠物抒懷,寫出所寄托的情感,追求“神似”。
一首詠物詩,既要有形,又要有神,也就是說創作詠物類詩歌,既要注意描其形,求形似,又要融入情,求神似。在鑒賞時也是一樣,形神兼備,不即不離。
(二)體悟作者所寄托的情感
一些詠物詩,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不明顯,講究含蓄美,在抒情言志往往含而不露,而是隱含在字里行間,這就需要我們在解讀時細加領悟。結合作者的生平、處境、遭遇、寫作背景、創作動機甚至作品的社會影響等,來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知人論世。利用知人論世,可以走進作者的內心,同時還要注意詩歌的意象和意境,從而準確把握詩歌的情感,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態度,以及全詩的中心思想。
(三)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詠物詩在寫作技巧上常用的表現手法有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象征、以物喻人、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擬人、比喻、對比等。我們在鑒賞詠物詩時,要善于從寫作技巧入手,分析詩歌的寫作技巧以及所表達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思想情感。
二、粵劇《荔枝頌》運用詠物詩鑒賞方法賞析課例
(一)初步感悟情感
1.創情境,聽原唱。給學生創造情境,請他們閉上眼睛,靜靜地聽原唱,細細地去體會和感受。讓學生邊聽邊思考從情感方面感受到了什么。聽完后學生分組討論并派代表發言,老師總結:感受到了原唱者紅線女對嶺南佳果—— 荔枝那份自豪,那份贊賞。
2.齊朗誦,初感悟。讓全班學生朗誦,分組朗誦和集體朗誦逐步進行。反復朗誦有助于體會唱詞總體感情—— 對荔枝贊賞,為荔枝感到自豪。
(二)逐句逐段分析鑒賞
1.第一段。原文:
賣荔枝,身外是張花紅被,輕紗薄錦玉團兒,入口甘美,齒頰留香世上稀,什么呀,可是弄把戲,請嘗個鮮,我告訴你。這是嶺南佳果靚荔枝,果中之王,人皆合意。
鑒賞詠物詩,首先要抓住詠物詩的兩個特點:形似和神似。形似是詠物詩的首要特點,詠物詩首先要抓住物體的形狀、顏色、氣味等方面的特點,追求形似,那么想要全面突出事物的特點,可以運用多感官(包括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寫作技巧,使事物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兒。
“賣荔枝,身外是張花紅被,輕紗薄錦玉團兒”,從視覺角度寫出了荔枝的顏色、形狀?!叭肟诟拭馈?,從味覺角度寫出了荔枝的甜美?!褒X頰留香世上稀”,從嗅覺角度寫出了荔枝的香甜。這一段運用多種感官描寫惟妙惟肖地描繪了荔枝鮮果色、香、味、形均,甜香可口,全身是寶,口碑好,深受大家的歡迎。
除了使用“多感覺描寫法”的寫作技巧,作者還運用了修辭手法寫作技巧,“身外是張花紅被,輕紗薄錦玉團兒”,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荔枝的皮比作被子,把荔枝肉比作玉團兒,恰當的修辭手法能使事物描寫生動形象優美。
2.第二段。原文:
說荔枝,一騎紅塵妃子笑,早替荔枝寫頌詞,東坡被貶嶺南地,日啖荔枝三百余。好佳果,品種各異,爽口桂味,肥濃糯米糍,荔枝早熟早上市,三月紅有名氣,增城掛綠美名馳,黑葉荔枝甜又脆。鄉村姑娘,帶著一班小伙子,成群結隊摘果去,珠江兩岸歌聲起,萬艇千帆,載荔枝。說荔枝,一騎紅塵妃子笑,早替荔枝寫頌詞,東坡被貶嶺南地,日啖荔枝三百余。好佳果,品種各異,爽口桂味,肥濃糯米糍,荔枝早熟早上市,三月紅有名氣,增城掛綠美名馳,黑葉荔枝甜又脆。鄉村姑娘,帶著一班小伙子,成群結隊摘果去,珠江兩岸歌聲起,萬艇千帆,載荔枝。
這一段主要使用了襯托的寫作技巧,其實就是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正面描寫是直接對事物進行描寫,側面描寫是指對描寫的對象不做正面的描繪,而是通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繪來襯托景物,使景物更加的形象鮮明,所以側面描寫又叫間接描寫,還叫襯托法,它是正面描寫的一種補充。
“說荔枝,一騎紅塵妃子笑,早替荔枝寫頌詞,東坡被貶嶺南地,日啖荔枝三百余。”從側面進行描寫,并且通過引用典故(這是杜牧和蘇東坡詠荔的名句)來反映荔枝是有名的佳果,正所謂名人美果,相得益彰?!昂眉压?,品種各異,爽口桂味,肥濃糯米糍,荔枝早熟早上市,三月紅有名氣,增城掛綠美名馳,黑葉荔枝甜又脆?!睆恼孢M行描寫,通過舉例,直接點明荔枝的幾種品種:桂味、糯米糍、掛綠、黑葉荔枝,高度概括了荔枝的不同品種、味道和特色,使人聽了真想去品嘗一下各種荔枝的風味?!班l村姑娘,帶著一班小伙子,成群結隊摘果去,珠江兩岸歌聲起,萬艇千帆,載荔枝。”從側面進行描寫,襯托了荔枝確實是有名佳果,人人喜愛,這一段的側面描寫生動而巧妙地烘托了荔枝是有名的佳果,人見人愛,特別是鄉村姑娘帶著小伙子這一句,給沒有見過這樣豐收排場景象的讀者聽眾以無盡的想象天地,極具畫面感,不管是讀者還是聽眾,(聽)到這里,都會對這人美果香的勝景而心往神馳,從而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3.第三段。原文:
說荔枝,一果一木來非易,多少園丁揮汗雨,換來萬紫與千紅。枝垂錦彈含春意,隔山隔水,心連心,獻給四海五洲兄弟,萬般情意。情如荔蜜甜,心比荔枝果核更細致,荔枝花開香萬里,荔枝,聽我來為荔枝唱頌詞。賣荔枝!
這一段的描寫著重抒發情感,詠物抒懷類的詩歌肯定是通過詠物來抒發情感,并且通過對比寫作技巧,寫出“情甜”“心細”,非常自然地情感升華,深化主題,更能體現作者的情感。
此段還采用虛實結合的寫作技巧,“說荔枝,一果一木來非易,多少園丁揮汗雨,換來萬紫與千紅”為實寫。“枝垂錦彈含春意,隔山隔水,心連心,獻給四海五洲兄弟,萬般情意”為虛寫。實寫部分指出荔枝是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果實,同時也贊揚勞動人民;虛寫部分寫出了把荔枝獻給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荔枝讓五湖四海兄弟姐妹凝聚力更強,社會更美好,從而自然而然地把對荔枝的喜愛和自豪之情推向高潮。
(三)誦唱結合,交流點評
1.理解基礎上誦唱。通過之前引導學生對唱詞的寫作特點和技巧逐段逐句進行分析,學生對描寫的方法以及比喻、襯托和對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領悟,對唱詞內容的理解也更深入,對他們演唱吐字、氣息、唱腔甚至眼神、手勢的運用等有很好的啟示作用。
2.交流點評,再次悟感情。在教師與學生相互交流點評中情感再次升華?!独笾灐愤@首詩中,作者描寫的荔枝和抒發的感情在各段是各不相同的,但又緊密關聯。第一段呈現的荔枝,是近在眼前的荔枝: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聞得到令人喜愛的荔枝。第二段呈現的荔枝是今昔對比的荔枝:往昔達貴人家才享受得到的珍品,今日卻廣獲豐收進入尋常百姓家,對荔枝的珍惜之情躍然紙上。第三段呈現的荔枝,是傳遞萬般情意的荔枝,不僅傳遞出嶺南家園建設者對美好生活的喜樂之情,還隱含他們對國家未來的信心。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結合作者的創作年代,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荔枝頌,面上看頌的是荔枝,其實頌的是新社會新生活。這樣看來,荔枝凝聚的時空感就很明顯了,“賣荔枝”三個字起頭和收尾感情的分量依次遞增也體現得很明顯。通過此次點評,學生演唱的時候對唱詞的起承轉合銜接認識更到位。
(四)布置作業
一是要求學生使用詠物詩鑒賞的方式,先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寫作背景,再從寫作技巧等方面對粵劇小曲《紅豆曲》進行鑒賞。二是要求學生通過鑒賞,能將《紅豆曲》所要表達的情感通過演唱抒發出來。
戲曲劇本、戲曲唱詞都是文學體裁中的一種,身為藝術類中職學校的語文老師,應善于引導戲曲專業學生運用學到的語文相關知識去鑒賞劇本和唱詞。學生通過鑒賞,有助于理解唱詞所傳達的情感,理解劇本的人物情感,把握劇本的矛盾沖突,為唱念課和劇目課打下基礎,更好地促進戲曲專業的學習,真正發揮語文課的基礎作用。
【參考文獻】
[1]代光輝.詠物詩鑒賞的“3+N”法則[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7(10)
【基金項目】2018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課題“藝術中職語文教學與地方戲曲融合的研究與實踐”(GXZZJG2018B052)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書雯(1986— ),女,瑤族,廣西人,碩士,廣西藝術學校講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研究方向:教育學原理與語文教學。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