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 靳力暢 劉士鵬
摘 要:城鄉規劃中,既要把握建筑的整體風貌,又要考慮到產業的連片發展,使各區域之間形成利益輻射,不能忽視任何一環,要互相支持與供給,形成產業的連片發展,實現對鄉村資源價值的整合提升,促進城鄉融合,使城鄉居民共創、共享現代文明的一切成果,包括經濟增長的利益以及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
關鍵詞:城鄉互聯;美麗鄉村;人居環境;駐馬店
一、駐馬店市嵖岈山地區:以資源帶動的發展
遂平縣地形為“一山兩崗一平原”,山地分布在西部,面積為212.4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7.37%,大小山峰40余座。
駐馬店市遂平縣嵖岈山地區旅游資源豐富,名勝古跡眾多,境內有國家AAAAA級旅游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十佳山水景區和河南最美的地方之一的嵖岈山風景區,同時其也是《西游記》的創作地、央視《西游記》續集的主要外景拍攝。因此遂平縣在自然資源方面的地位突出,它的自然資源在現代生活中擁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嵖岈山風景區是以西游文化的IP為主體的旅游區,周邊地形蜿蜒曲折,時有上坡下坡的道路,為行人帶來奇妙體驗。
二、駐馬店市城郊及農村地區的發展潛力和限度
帕特里克·蓋迪斯認為,應周密分析地域環境的潛力和限度,同時,重視每個區域潛在的生長空間,達到城市、鄉村及周邊特色地區的有效互聯,區域功能形成功能輻射,可以最大化區域的發展限度。
從歷史的角度看,遂平縣曾是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的誕生地。
從環境角度看,楊店村是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建設的探索地,地理位置與數個風景區毗鄰,沒有山地阻隔,交通的限制因素較少。因此,楊店村發揮自身的文化特色獨特優勢,能夠與周邊的風景區形成優勢互補,形成功能輻射的效應,是大大增強楊店美麗鄉村影響力的重要的客觀條件。在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美麗鄉村的建設中,其交通、環境、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會逐步跟上鄉村城市化的步伐。
遂平縣嵖岈山地區不論在生態資源上還是在歷史文化上,都為當地帶來發展,除了嵖岈山帶來旅游產業外,還有養老院、衛星人民公社博物館、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的建設項目等,交通上也很便利。而交通道路作為基礎設施,會帶動此地區及周邊鄉村更大的發展,同時加快了城鄉一體化的建設進程。
時代的變遷速度非常迅速,應該用超前的眼光和嶄新的思路去看待鄉村城市化,設想未來20年后遂平縣嵖岈山地區的發展。目前這里已經呈現出了多元的功能,可見未來該地域環境的限度是很大的。周邊功能環環緊密相扣,呈現了該區域的發展潛力。
三、城鄉互聯的必然
(一)美麗鄉村的建設
1.美麗鄉村建設是城鄉互聯的必要條件
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實質上是城市互聯互通的必要條件。首先要保護鄉村的傳統文化和老建筑,其中,駐馬店嵖岈山地區的傳統文化包括人民公社的誕生地文化、農耕文化,讓鄉村文明的農耕文化與城市文明相遇。在城市中生長的一代人,在看待世界時不能缺少對周圍世界正確且全面的了解。要保留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就不能拋棄鄉村文明,而要從源頭傳承保護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留住鄉親、鄉情、鄉愁。只有在家鄉存在的情況下,才有鄉親、鄉情與鄉愁。在鄉村建設中保留下來老一代人記憶中的青磚綠瓦和小屋印象,就是保留鄉愁的延續。
長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多多少少會對城市的面貌有所厭倦,所以他們的休閑和消遣方式往往是離開城市,去往周邊的生態環境中去,真切感悟自然,感受與城市活動不同的田園活動,得以身心愉悅和放松。而美麗鄉村的規劃建設完成,能大大提升來此休閑的人群的感受品質。
2.美麗鄉村的規劃
在駐馬店市鄉村建設中,從規劃到設計再到建設,應該避免在整體風貌、材料運用和植物配置上出現西化的現象,應貼合華中鄉土的特色,呈現地理基因,為人們的生活服務,服務于此處人們的所有感知。
如今的農村外出務工人口極多,而實現家門口就有途徑獲得可觀的收入,吸引外出務工人口返回家鄉,是實現脫貧、邁向鄉村振興道路的捷徑。當地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是影響當地落后的重要因素,應把農民從田頭勞作引導到街頭經營,吸引外客,跨越式地改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現代化,改善當地經濟條件。
同時,產業規劃上,應該實現種植、生產、銷售一體化。產業的連片發展可為農民提供增收的途徑,提供多種經營手段,實現當地經濟的造血功能。
現代農業獲得了很大的創新與發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產值最大化,同時推進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如物流業,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促進銷售量提升,能夠維護農民的利益。
在鄉村教育上,吸引鄉村教師到美麗鄉村的建設中來,增加教師的收入,提高鄉村的教育質量。在醫療方面,由于周邊生態資源優厚,周邊的養老院的建設已經完成,但還沒有現代化的醫院,應加快醫療設施的建設。如今醫養結合型的養老模式處在火熱的探索階段,嵖岈山地區的養老院周圍生態環境良好,宜養老,發展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會是一種不錯的選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應用通過改水、改廁、改廚、改圈、改房等措施改善鄉村生活環境,實現鄉村的城市化。建設有魅力的美麗鄉村,要做到有人、有文、有地、有景、有產。
(二)城鄉互聯是城市發展的趨勢
鄉村周邊有利的自然地理條件為城鄉互連提供了必要條件,要綜合資源,互相交織,吸引人群,發掘城鎮與鄉村間互連的內在動力。
現代大城市帶來了諸多問題,尤其是環境危機,如沙塵暴問題、水土流失問題、城市熱島效應問題、土壤污染問題等,都直接通過大氣或食物影響著城市居民。趨利避害的本能,使得人們重新思考城市的環境質量。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人口密度小,同時擁田園的生態環境,這樣的城市質量才能得到保證,因此城市的田園化、園林化是這個時代人們所向往的。
這里的城市田園化,和霍華德的城市與田園相結合的人類聚落的思想一致。1898年,霍華德出版了《明日的田園城市》,他書中設想的田園城市包括城市和鄉村部分,他的理論是,把一切最生動活潑的城市生活的優點和美麗、愉快的鄉村環境和諧地組合在一起。美國城市理論家劉易斯·芒福德對他評價極高,他認為飛機與田園城市并稱為當時的兩大發明。這種城市與田園相結合的人類聚居方式,是他在工業化大發展中目睹了許多城市的變遷后,所提出的一種影響世界的理論,和今天我國主張的城鄉一體化的思想實質上是一致的。
四、鄉村的城市化與城鄉互聯
(一)鄉村城市化
正如劉易斯·芒福德所說:“正如地理學家杰弗遜很久以前就已經注意到:城市和鄉村是一回事,而不是兩回事,如果說一個比另一個更重要,那就是自然環境,而不是人工在上面的自然堆砌。”同樣的,鄉村擁有同等的城市福利,擁有好的醫療環境、良好的生活環境等。
鄉村的城市化和城市的文明的形成一樣,也是一個演變的過程,是一個動態與多元的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它的形成不是單純的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而是農村人口相對集中,伴隨著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區域結構的調整。
(二)鄉村城市化是城鄉互連的必要條件
如今,現代化的發展逐步加快,農村距城市的距離越來越短,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選擇去農村度假,而且,我國城鄉聯系也將日益密切。因此,建設美麗鄉村不僅僅是滿足農村居民的需要,也是滿足城市居民的需要,是整個社會發展中必然的發展趨勢。
城市化的落腳點是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整體素質獲得顯著的提高。楊店村周邊地域資源優厚,產業結構逐漸現代化,農民真正步入現代化生活,同時,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財力增強,治污成本會變低,治污效果也得到改善。而且遂平縣地區的生態資源豐富,且楊店村的地理位置與旅游區中心帶毗鄰,具備較高的區位優勢。美麗鄉村的政策實行是隨著社會與經濟發展相互協調著的,它的建成不僅對它本身產生積極影響,同時因與周邊資源形成互補,也為周圍的地帶產生積極的影響。
中國的城市化發展相對集中,城市郊區化的現象很少,這大大節約了土地資源。現代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已經涉及到郊區與農村,而合理的郊區與農村的城市化,帶來的也是土地資源的節約、經濟的發展與環境質量的質變,這也正是時代進程所需。駐馬店市與遂平縣地區的城鄉區域的發展中,會帶來諸多的就業崗位,為當地人帶來工作機會,帶來經濟質量與城鄉區域質量的提高。
(三)分散式城市聚居是城市的發展趨勢
在高科技、高信息的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的居住觀念和生活方式將進一步更新,大城市或超大城市被控制以至逐漸萎縮,最終將被新型小城市和小城鎮化群所取代。鄉村城市化在某種意義上是分散的人群聚居形式。
帕特里克·蓋迪斯把自然地域作為規劃的基本骨架,強調“按照事物的本來面貌去認識它,按事物的應有面貌去創造它”。在他對城市進化發展的探索中,人們認識到,城市向郊區發展的趨勢,將使很多城鎮逐漸結合起來構成巨大的城鎮集聚區,甚至形成近幾十年來出現的所謂“巨型城市”。因此,城市規劃實際上正在成為或者應該成為城市和鄉村結合在一起的“區域規劃”。
城市發展理論中一直以來都有城鄉結合的發展趨勢,或者說城市實質上已經往這一方向而發展了。
五、結語
人居環境學不斷發展,在新的時代也有新的要求,鄉村城市化、城鄉融合和美麗鄉村的建設是提高人居環境與聚居的必經之路。而現如今的中國正通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鄉村振興,在國際上彰顯中國實力,證明一個大國的崛起。因此,未來的中國必將更加美麗偉大。
參考文獻:
[1]聞濤.從融合的角度談鄉村振興戰略中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實施[J].中國集體經濟,2019(15).
[2]王建軍.欠發達地區鄉村城市化的初探:以文成縣為例[D].南京農業大學,2010.
[3]高莉娟.統籌銜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N].江西日報,2019-05-27(10).
[4]魏劍丹,郭素萍,鄒偉勇.從新農村建設到鄉村振興的廣東省實踐探索[J].城鄉規劃,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