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泰縣植保植檢站, 福建 永泰 350700)
柑桔根粉蚧(RhizoecuskondonisKuwana),屬同翅目粉蚧科,據80年代有關資料報道,在國內主要福建(福州、閩侯、邵武等地)、浙江(衢縣)、江西(南豐)等地發生,主要為害柑桔。永泰縣位于福建省東部,發展的果樹主要有李、梅、柑桔,被國家林業局授于“中國李鄉”的稱號。2000年后在我縣的塘前、葛嶺等鄉(鎮)發現柑桔根粉蚧為害柑桔[1]。未見有報道該蟲在李樹上為害。
2005年洑口鄉洑口村、雙溪村李園地果農普遍反映,李樹出現原因不明的樹勢衰弱,抽出的新梢稀少發黃,開花少,果實小,同時枯枝大量增多,最后整株枯死,李果產量與品質受到嚴重影響。在李園翻耕時,發現李樹根部上披有白色絮狀蠟粉的小蟲子群集,且該蟲扁圓飽滿,活動較緩慢,隨后蟲情逐年嚴重。為此,針對上述發生為害情況 ,2005年8月筆者會同福建省植保植檢總站、福建省農林大學、縣農業局等有關專家對李樹出現上述癥狀集中的洑口鄉、葛嶺鎮、嵩口鎮等地李園進行調查取樣 ,經福建農林大學徐金漢教授鑒定,確定為柑桔根粉蚧。現將柑桔根粉蚧在本地的發生情況,生活習性及防治方法作一介紹,以供參考。
我國對根粉蚧的研究甚少。已報道的種只有柑桔根粉蚧R.kondonis(黃邦侃等,1983)[2],除嚴重危害柑桔外還寄生女貞、酸漿、蓮子草和加拿大蓬。為了弄清柑桔根粉蚧在永泰縣果園為害情況,筆者在洑口、長慶、蓋洋、嵩口、梧桐、嶺路、葛嶺、城峰等15個鄉(鎮)果園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柑桔根粉蚧不僅在為害李樹,也為害青梅,且老產區重于新區 。2~3年生新種植的李樹極少發現有此蟲,多發生在10年以上的老果園或管理粗放、樹勢衰弱的李樹上,并有蔓延的趨勢,受害的李園株為害率為1.25%~10.33%,平均5.26%,嚴重的達23.46%;青梅為害比李樹輕,株為害率為0.31%~4.11%,平均2.36%。
以成若蟲群集于須根、細根上吸食汁液,也可群棲于骨干根的皮層上吸取汁液,被害根系變成黑褐色,表皮、形成層糜爛,易脫落,受害嚴重的樹地下部新根減少;地上部表現為典型的缺素癥狀,葉小而色黃,抽梢短而細,大量落葉導致樹勢衰弱,果實變小,甚至花而不實,落花落果嚴重 ,枯梢大量出現 ,最后整株死亡,受害嚴重的果園整片蔓延而毀滅。若在受害嚴重的果園重新補植樹苗,新種植的苗木也會受害而死亡。
體細長扁圓形,兩側幾乎平行,淡黃色,體表被有白色蠟粉,長約1.5~2.2 mm,頭胸無明顯分界。觸角5節多毛,端節有4鐮刀狀刺和一指狀感覺刺毛。眼缺如,足跗爪長,冠毛甚細短,末端尖銳。體背前后部各有背唇裂1個,第3、4腹節腹面各有臍斑一個,圓形,后者較大,肛環小,孔紋長形,孔紋長為寬的2倍以上,有剛毛,尾片的背面有6~8根長剛毛,體背密被細毛,沿邊緣和中部毛較長。三孔腺分布于各體節,多孔腺偶見于第8腹節。雙管腺數目約有20~23。管腺存在于所有的腹節。腹面具許多毛,略細于背面。頭胸部的毛與三孔腺分布在一起,二者結集成花紋,多孔腺分布于第7~9腹節,約有90~120之多,雙管腺稀少,存在于第5~9腹節,大部分腹節都有管腺分布。
體紡錘形,兩端尖細、淡黃色,被有白色蠟粉,體長約0.67 mm,觸角、足淡黃色。口器、眼和翅均缺如。頭甚小,并為胸前部所覆蓋。觸角念珠狀7節多毛,端節有3個鐮刀狀刺和許多粗毛,兩對胸氣門明顯。足正常,爪大而尖銳,跗節和冠毛不顯著,爪上只有很少細短毛,脛節端有2強刺、腹節9節,端節包含有粗短外生殖器。陽鞘細長角狀,上有一根短刺毛,陽莖針狀,基部粗厚,僅微突于陽鞘端,體背腹兩面均散布有刺毛,腹節刺毛成橫列,第八腹節的毛長而粗,有多孔線分布。
乳白色,橢圓形,長約0.25 mm。
初孵化若蟲狀如雌成蟲,但觸角僅4節,尾片不明顯,具少數長毛,肛環有6根長毛。
根據李園實地調查,參考有關歷史資料,確定在我縣沿溪低海拔地區,柑桔根粉蚧一年發生4代,主要以若蟲和少數幼嫩成蟲在地下根部越冬,第1代若蟲出現盛期于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第2代出現盛期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第3代出現盛期于8月上旬至8月底,第4代出現盛期10月中旬至下旬。 到翌年氣溫回升適宜時,若蟲取食成長為成蟲,然后開始繁殖蔓延,往復為害樹根。
但由于雌粉蚧產卵期較長,除第1代發生較整齊外,其他各代都有參差不齊世代重疊現象。
柑桔根粉蚧不管是在柑桔、李或梅上為害,成若蟲終年均生活在土層中,寄生在細根上吸食為害,雌蟲和若蟲數量多,是主要為害者,雄成蟲數量極少,雌成蟲可以不經過雄蟲交配,可行孤雌生殖,產下的卵可孵化成若蟲,若蟲有3齡,到第3齡后分別發育成雌成蟲和雄成蟲。雌成蟲成熟后能分泌卵囊多在細根鄰近的土塊縫隙間,每個卵囊中有卵粒20~60粒,卵粒孵化后,幼蚧在新的細根爬行移動7~10 d就開始固定下來,把吸器插進寄主根部以后體表分泌臘粉,臘粉不斷增厚遮蓋蟲體,在環境不適宜情況還會遷移為害。據觀察土表溫度15 ℃~25 ℃最適宜生長繁殖,土壤中含水量15%~25%最適宜生長繁殖。
根據調查,由于根粉蚧是依附在細根上,所以從群體分布來看離地表10~15 cm的群體最多,但少數在30 cm的根部也有找到此蟲的蹤跡。根粉蚧雌蟲耐饑餓能力較強,據觀察,在脫離寄主絕食的條件下,還能存活6~19 d。
柑桔根粉蚧成若蟲長期依附在土壤中柑桔、李、梅的細根上,不便于調查觀察,只能根據地上部受害后長勢衰弱或出現落葉后,再扒開地表的土塊取樣調查,防治方法如下。
嚴格選擇育苗地,避免連作育苗,嚴禁在李、梅園內育苗。
嚴格把好種苗檢疫關,防止從疫區調運苗木,外地購買的苗木,要認真檢查,杜絕檢疫性病蟲害及根粉蚧帶入新區。
做好冬季清園、剪除枯枝落葉,秋季深翻擴穴改土。加強果園管理,增施有機肥及磷鉀肥,不偏施氮肥,發現蟲株及時挖除。 在干旱季節進行果園覆蓋、灌溉、培土,培養健壯樹勢增強抗病蟲能力[3]。
2013-2015年春季李樹發芽抽梢時,在葛嶺鎮臺口村李果園,分別選取5株樹齡8年以上并較為嚴重的李樹進行藥效試驗,在樹冠滴水處開深 10 cm的環狀溝,每株分別施5 %辛硫磷GR100 ~150 g 加細沙或細土1 kg拌勻后撒入環狀溝內,然后松土覆蓋;40%毒死蜱EC40~50 ml兌水40~50 kg,潑施后再覆土;40%辛硫磷EC80~100 ml兌水40~50 kg,潑施后再覆土;40%丙溴磷EC80~100 ml兌水40~50 kg,潑施后再覆土;以噴等量清水對照[4]。
藥后7 d、14 d各調查1次,5 %辛硫磷GR防治效果死蟲率分別為75 %、86% ,40%毒死蜱EC防治效果死蟲率為73 %、79% ;40%辛硫磷EC防治效果死蟲率為72%、73%;40%丙溴磷EC防效防治效果死蟲率為70%、68%。
試驗表明,掌握在春季李樹發芽抽梢時或者3月前越冬代成蟲尚未產卵繁殖之時,每株采用5 %辛硫磷GR100 ~150 g 加細沙或細土1 kg比例拌勻,撒入環狀溝內,然后覆蓋土壤,可有效控制柑桔根粉蚧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