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德麟
在中國農業文明鼎盛時期的“運河時代”,京杭大運河作為國家統一的保障線、經濟交流的大動脈、文化融合的主紐帶、沿岸城市的母親河、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開放之河,發揮了難以估量的歷史作用。它是內涵與外延最為豐富的線性的、活態的、依然在發展變化著的世界文化遺產。江蘇省不僅是中國大運河的搖籃與最早生長點,而且一直是中國的第一運河大省、第一運河遺產大省。如何更好地發揮境內大運河的歷史文化優勢及其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綜合優勢,實現永續利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筆者試圖從五個方面加以闡述。
這里的“第一”,我們應當從三個層面進行觀照:
首先,京杭大運河作為我國目前內河航運中僅次于長江的骨干航道,在江蘇省境內的里程最長,達690公里,占其總長度的近五分之二。這690公里一直保持通航,占據目前京杭大運河952公里通航里程的近四分之三,且通航能力最強(均為二級、三級航道),運輸數量不斷創歷史新高(年通過量早就超過2億噸),是大運河作為“活態”文化遺產存在的主體河段。
其次,中國大運河的最早河段在今江蘇省境內。關于中國大運河的最早河段,向來有兩說:一是江南運河蘇州、無錫段,這一段是春秋時期由吳國開挖的;二是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的淮揚運河的前身——吳邗溝。這兩說不管誰更早,都在今江蘇省境內。
再次,江蘇省境內的運河歷來呈網狀結構,運河遺產也同樣呈網狀分布。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里,江蘇省境內以大運河與太湖、長江等自然河湖為主干,形成運河航運系統的網狀分布。在長江以南,早在春秋時期,就已逐步形成以太湖為中心、以江海為出路、以周邊城市為依托的水上航運系統,江南運河就是從該時期開始形成的。此外還有公元前506年伍子胥主持開鑿的溝通吳楚、長達200多公里的古胥溪。今安徽蕪湖至江蘇高淳、溧陽、宜興入太湖,再由吳江達上海的蕪申航道,就是在古胥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更有甚者,與江南運河直接或間接相通的,還有泰伯奔吳初期所開挖的伯瀆港,相傳為吳越爭霸時期所開鑿的西蠡河,公元前475年所開鑿的望虞河,六朝時期所開鑿的破岡瀆、上容瀆、蕭梁河等,包括明代開鑿的南京市域的胭脂河,都是很了不起的運河文化遺產。
在蘇北地區,有吳邗溝復雜變遷的眾多遺址、遺跡;有隋唐宋時期淮河南北的古汴河、龜山運河等古航道,泗州城、徐州三洪遺址等許多重要遺址;有通揚運河、串場河等有著兩千年以上與邗溝相通歷史的淮南運鹽河道;有唐宋時期就被稱為“漕渠”“官河”并與邗溝相銜接的淮北運鹽河道;有里下河地區密集的自然航道系統與淮揚運河的縱橫交織;有初為古泗水航道、后為黃河奪占、元明時期直至清康熙二十六年以前,作為大運河組成部分的淮安清口至徐州的“河漕”航道——故黃河,等等。
綜上所述,江蘇省的運河文化遺產絕不是孤單的一條線,而是鋪陳的一張網,其中極具遺產價值的眾多遺產點,則是這張網上的一個個結點與網墜。所以,對于江蘇省來說,以境內的大運河為主線,進一步厘清運河文化遺產,從而更為系統地科學地保護好這筆豐厚得無與倫比又不可再生的運河文化遺產,其任務實更為迫切,也更為繁重。
目前,在江蘇省13個設區市中,有8個設區市被國家層面認定有運河遺產和遺產保護任務。尚有南京、泰州、南通、鹽城、連云港5個市因為不在京杭運河沿線,被排除在外。其實,歷史上的運河航運,都以京城作為中心或起點與終點,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運河文化遺存多多,怎么能被輕率地排除在外呢?泰州、南通、鹽城、連云港4市,作為通揚運河、串場河、淮北鹽河、范公堤所串連的城市,作為“天下鹽利淮為大”、兩淮鹽場密布、鹽漕文化異常豐厚的城市,又怎么能被排除在外呢?這5個市境內的運河文化遺產,特別是十朝都會南京以及吳王劉濞所開通揚運河沿線的泰州、南通2市,即使不能列入國家層面的保護范圍,然而適當擴大省級層面的運河遺產保護范圍,并及時制定有所區別、切實可行的保護規劃,對于“第一運河大省、第一運河遺產大省”的江蘇省來說,依然是非常必要與迫在眉睫的。否則,這部分運河文化遺產將勢必加速并無可挽回地日益消亡下去,總有人們徒生后悔的那一天。
江蘇省境內的大運河沿岸,人文薈萃,蜚聲中外,文物勝跡,不勝枚舉。江蘇大運河沿線城市絕大部分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運河文化遺產、遺跡最多,品類最豐富、最齊全,保存多較完好。
江蘇省境內的大運河,從南到北,貫穿太湖、陽澄湖、邵伯湖、高郵湖、寶應湖、射陽湖、白馬湖、洪澤湖、駱馬湖、微山湖等十多個著名的湖泊濕地,像一條金色的項鏈,串連起一串令人艷羨的生態明珠。這些湖泊濕地,水源豐富,水草豐茂,魚蚌禽獸繁多,自然風光旖旎,不僅是運河沿線地區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的天然“神器”,也是涵養綜合資源、發展生態旅游的絕佳空間。
江蘇境內的大運河,直接把以太湖為中心的吳文化、邗溝為紐帶的淮揚文化、古泗水和中運河相接續的楚漢文化串聯起來,既形成了蘇南、蘇中、蘇北不同的文化區間,又體現了長期的文化融合。同時,大運河造就的這一長串運河明珠城市,集中了江蘇省的多數世界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同時,也是江蘇省旅游產業發展的主體所在。
因此,建議一定要把江蘇省大運河遺產保護利用規劃,與大運河沿線以湖泊河流為重點的生態保護修復、旅游產業發展,進行綜合考慮,實現整體規劃與分類規劃的有機統一,無縫隙對接,增強其科學性,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建設成本、提高建設效率與效益。
中國的大運河,不僅留下了異常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也留下了內涵深厚、外延廣泛、品類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形成、傳承與發展變化,與京杭大運河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連帶關系,有著內生、發展和傳承的必然聯系。
江蘇省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六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與大運河直接關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即大運河本體建設過程中所形成的非物質遺產,如大運河開鑿與疏浚中的傳統勘測度量技藝,運河構筑閘壩、加固堤防、堵決筑堤等方面的傳統技藝,分水、引水、蓄水、泄水等傳統設施營造技藝,等等。二是與大運河的原生性功用直接關聯的非物質遺產,如漕運舟船的傳統制造技藝,漕糧倉廒的傳統營造與防潮、防蛀技藝,船舶過閘、盤壩技藝等等。三是由大運河沿岸生活所派生的人類口述遺產,如關于大運河的各類故事、傳說,大運河船工號子、河工號子,由大運河助推傳播的民歌、童謠等,由大運河產生的社會風俗、禮儀、節慶,以及一些重要的因大運河而形成的方言等。四是在大運河沿線地區形成或傳承、發展的表演藝術,如戲曲藝術中的昆曲、京劇、梆子戲等,曲藝中的揚州評話、蘇州評彈、打蠻船(淮海評書)等,音樂藝術中的古琴藝術、宗教音樂、十番鑼鼓等,舞蹈藝術中的馬燈舞、?;ùL燈等。五是由于大運河的交通助推、促進需求而產生或傳承、發展的傳統手工技藝技能,如蘇州的金磚制作技藝、宋錦生產技藝、刺繡品制作技藝,揚州的玉器、漆器、雕版印刷技藝,宜興的紫砂、無錫等泥人燒制技藝,蘇州的碧螺春、花茶制作加工技藝,淮安、揚州的淮揚菜烹飪技藝,揚州“三把刀”,等等。六是率先在大運河沿線地區形成或傳播、發展的中華傳統武術、中華傳統雜技,以及其他代表性的游藝項目。
目前,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共有30項,其中植根、起始或繁盛于江蘇省大運河的,就占近50%,包括獲批最早的昆曲、名氣最大的京劇,以及影響最深遠的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中國蠶桑絲織技藝、雕版印刷、古琴藝術、南京云錦、端午節信俗(蘇州與秭歸聯合申報)等。
可以說,江蘇省境內的大運河,不僅物質文化遺產最多最豐富,而且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數量最多、品質最高、種類最豐富。這些年來,江蘇在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搶救、保護、傳承方面,已經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然而,不可否認,我們失去的、包括1949年后失去的依然很多。例如,淮安清口區域的堤工技術、堵決技術、盤壩技術、過閘技術、漕糧防潮防蛀技藝、運河船工號子、清江浦專供宮廷的絹花生產技藝、部分淮揚菜肴烹飪技藝等等。我們要以時不我待的歷史責任感,深入基層,走街串巷,查找線索,認證項目,物色傳人,并采取一事一策的靈活舉措,抓緊搞好搶救與傳承工作。
要切實抓緊、認真搞好江蘇省大運河歷史文化研究的科研規劃。要明確科研方向、思路、重點、難點、關鍵節點,形成多學科、多方向、多領域的科研規劃項目,確定各子項的科研目標,細化總體與各子項的科研要求,組織與整合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與社會上的科研力量,實施聯合攻關,最終形成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全面、系統、深入的運河文化科研成果總匯,從而為江蘇省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利用提供充分的歷史依據與堅強的理論支撐,實現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與永續利用的全面性、系統性、科學性,使之成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一個新抓手,成為江蘇省一張響亮的新名片。
大運河遺產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傳承和永續利用大運河遺產,是保護中華傳統文化、增強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也是華夏子孫義不容辭的義務與責任。在擔負這種傳承和保護責任的同時,我們也會得到精神、物質和文化等多層面的收獲,不僅會使民眾的生活更加愉悅、更加方便、更具韻味,更加豐富多彩和充滿活力,也會使我們江蘇省更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