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的太湖諸山"/>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陳 益
生活在乾隆、嘉慶年間的吳縣(今蘇州)人沈欽韓,字文起,號小宛,曾經當過安徽寧國縣訓導。他一生治學勤奮,盛暑時為了防蚊,將雙腳置于甕中,苦讀至半夜,有《兩漢書疏證》等著作傳世。《清稗類鈔》評價乾嘉學人中有重要著作者,沈欽韓名列其間。他還著有《幼學堂詩文稿》。如果說,明代王鏊的《七十二峰記》羅列了太湖諸山,沈欽韓則以詩句形象地描繪了旖旎山景,涉及米堆山、蟠螭山、鯉山、玄墓山、漁洋山等鮮為人知的山峰,愈加引人入勝。研讀這些詩句,對于我們發掘文化資源,推進太湖旅游,不無裨益。
“林表磵花寂無人,一泓石甕封清醥。凈華簌簌篩碎金,錯疑飛雨入云篠。天香萬樹山西灣,正恐詩情被花惱……”這是他描寫米堆山五云洞的詩句。米堆山,位于玄墓山的南側。由于山頂堆積的石頭猶如大米一般白皙,而且數量多得數不清而得名。今天的米堆山附近建有光福機場。昔日,這里卻是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樹木蒼翠,澗水飛濺,繁花爭艷,幾乎看不到什么行人,在安謐幽靜中恰好孕育詩意。“正恐詩情被花惱”不啻是神來之筆。
漁洋山三面臨湖,形如鰲首。這里東接胥口,北對光福,南望東洞庭山,西通西洞庭山,文化底蘊十分深厚。早在史前,就有防風氏首領汪芒埋葬在漁洋山麓的傳說,此后又有伍子胥向老漁翁報恩的故事。清初詩人、文學家王士禛是山東人,官至刑部尚書。他在玄墓山圣恩寺眺望太湖,酷愛迤邐數里外的漁洋山之秀,遂以“漁洋山人”為號。自古以來,漁洋山就是觀賞太湖美景的最佳去處。
沈欽韓的詩句這樣寫道:“北風斷檐雨,林巒面新靧。灣澴村色幽,出沒帆影碎……浮峰七十二,一一埽修黛。浪花涌珠宮,應有凌波態。”他是在宿雨初霽時登上漁洋山的,匆匆路過法華寺,放眼縱覽浩瀚的太湖波濤,水天相接,蒼茫迷蒙,帆影點點,浮峰綽約,這一切令他感受到了飛龍凌波的氣勢。景色與想象交匯,歷史與現實相襯,他的胸中不由涌現壯士出塞的豪情。
蟠螭山,是穹窿山的余脈,山嶺并算不高,離光福古鎮只有幾公里,俗稱南山。山在太湖之濱,不遠處便是太湖漁港,每天桅林森森,帆影片片,漁舟唱晚,古寺晨鐘,別具一番風情。這里的永慧禪寺,又稱石壁精舍,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因為寺廟背靠一方百仞石壁而得名。石壁上有摩崖石刻,大多是清代乃至民國時期的名人題詠。
“云根插湖中,高浪怒不受。陽侯施斧鏨,混沌判牝牡。飛沫高濺面,暗流深注臼……涓涓乳泉滴,岌岌臥羊走。更期風雨中,掀舞聽鯨走。”這些詩句所描繪的,正是蟠螭山插入太湖的石壁。盡管浪濤拍擊,暗流深旋,它卻紋絲不動。詩人佇立于摩崖石刻前,面對湖山美景,由山頂奇石構成的獨特造型引發想象,聞聽不息的濤聲如巨鯨弄潮,胸中蘊含的激情也如湖水一般涌動。
蟠螭,原本是指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蟠螭山給人的感受也非同凡響。“沿西磧至石樓,高山削天,隙處皆梅花。湖中島嶼映帶,日晚詠歸。”這是詩的跋言,也可以看作下一首詩的引言。顯然,眼前的景象,是足以讓人詩興大發的。
莫厘峰,因隋朝莫厘將軍隱居并葬于此而得名,有雨花臺、還云亭、古雪居、望越臺、純陽塢、法海寺、古蹬道等景觀,與西山縹緲峰隔湖相峙。在莫厘峰頂遠眺,湖中島嶼狀若青螺,鄧尉、穹窿、靈巖、堯峰諸山依稀可辨。山下果林片片,翠竹蔥蘢,桑柳成行,一派江南水鄉的秀美風光。每當陽春二月,莫厘峰更是白云繚繞。置身于飄動的云霧中,令人心曠神怡,縹緲如仙。
沈欽韓本來打算在日暮時分攀登莫厘峰,因故沒有成行。但并不妨礙他依照蘇東坡黃州上已日出游詩韻,洋洋灑灑寫下了這樣的詩句:“陌上桑條暗欲稀,田頭豆莢肥堪煮。得閑禪榻欹鬢絲,竟日禽聲斷人語。未搖畫舸宿中流,且結團瓢翦碧宇。青苗會散卷神旗,綠蓴市集喧魚鼓。探奇腰腳趁尚頑,宿諾公姥應相許……”這是詩人的合理想象,也是莫厘峰的實際景觀。太湖水鄉的風光如此將人誘惑。他勉勵自己趁腿腳還便利,勇敢地去攀登、探奇。
“日斜翠鳥穿林飛,天井濺碧藤梢垂。旗腳未轉蓬籠掩,靈威只怪相逢遲。飽看白馬銀濤卷,不用將軍張水嬉。”因為太湖刮起了大風,詩人被阻隔在石公山下。太湖營副將巡哨到這里,隨即泊船登岸,與部下狂飲,竟喝得不分晝夜。山僧無法在寺廟安頓他,他無地舉爨——連燒火做飯的地方都找不到,不由連連叫苦。然而,他仍然依照蘇東坡的詩韻寫了詩。除了七言詩《石公山》,還有雜詠六題。石公山獨特的美景,加上不同尋常的境遇,使他詩意泉涌。
石公山突峙于洞庭西山的東南隅,三面臨水,一面背山。山上遍布奇巖怪石,或崢嶸突兀,或玲瓏剔透,呈現千姿萬態。據說園林珍品太湖石便出產于此。當然要物色到珍品、精品,除了敏銳的目光,還得靠機遇。山上原有石公、石婆,堪稱奇石的代表,可惜早已不復存在。空留石公山之名,未免令人惆悵。六角形的斷山亭中,有明代宰相王鏊所撰的對聯:“山與人相見,天將水共浮”,寥寥幾語,寫出了石公山的神韻。眼前的太湖浩浩渺渺,水天一色,這便是沈欽韓詩中所描繪的“玉山翠煖煙茸茸,白鷗一點揩青銅”吧?
沈欽韓的詩,還寫了支硎山、包山(即林屋山)、鯉山、查山、玄墓山等,都頗有可圈可點之處。有一些詩,則著意描寫太湖的花果特產,清新感人,也很耐人玩味。如《山中木樨辭》:“銀釵滿插未空回,蝴蝶黃黃金粟堆。不似梅花惹風雪,鯉山誰看木樨來。”木樨,即桂花,又稱金粟。鯉山多植桂花,盛開時金黃燦燦,香氣彌漫,別有風味。又如《洞庭橘枝辭》:“漫山轉綠更回黃,龍女祠邊半夕陽。好待使君三百顆,幾家茅屋有新霜。”金秋時節,太湖洞庭山漫山遍野的橘樹掛滿果實,將山林妝點得無比秾麗。橘紅時節的景象,綿延不絕。再如《雪中紅梅》:“天教傅雪顯精神,政作當家膏沐新。試把胭脂桃杏著,一番風雨一番塵。”凌霜斗雪的梅花,挺立枝頭,風骨俊傲,顯出無比精神。事實上,他不只寫梅花,更寫了經歷風雨磨礪的人。
沈欽韓一生到過陜西、安徽、河北等地,《幼學堂詩文稿》中有不少作品記錄了他的屐痕處處。然而,寫得最傳神的,終究是家鄉蘇州的風物,這恐怕也是太湖的魅力使然。
滄海桑田,時過境遷。今天的太湖七十二峰,與詩人一次次乘船前往太湖諸山游覽,所看到的兩百年前的山水風光,無疑有了很大的改變。不少地方修建嶄新建筑,敷添現代氣息,客人們的旅游目的也各有不同。但太湖的文化傳統是一脈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