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子云
南京鼓樓廣場東面的進香河路前,有座高約100米(有說60多米),周長5公里左右的小山崗,北依臺城,緊鄰玄武湖,因山勢似雞籠,春秋戰國時,人們即稱其為雞籠山。后來據說南朝齊武帝蕭賾一次去鐘山游獵,行至湖上,始聽見雞鳴,于是就將此山命名為雞鳴山;也有說明初因在山下建高等學府國子監,取“晨興勤苦”之意而命名為“雞鳴山”。爾后在東麓建寺,名曰“雞鳴寺”。
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即在雞鳴山至現代鼓樓崗一帶大興土木,建造了十座氣勢宏偉的廟宇,供奉歷史上的英靈:紀念歷代開國皇帝的帝王廟、紀念東晉忠臣的卞壸廟、紀念南唐忠臣劉仁瞻的劉忠肅廟、紀念北宋大將曹彬的曹武惠王廟、紀念東漢末年秣陵尉蔣子文的蔣忠烈廟、紀念元末戰死鳳凰臺的元將福壽廟、紀念明代開國功臣的功臣廟,還有城隍廟、真武廟,排名最后的是紀念三國蜀漢大將關羽的武廟。十廟建成后,香火十分盛旺。由此,明政府重新疏浚了孫吳時期開鑿的潮溝一部分,使之通航來十廟進香者,故稱此河為“進香河”,明清兩代乘船前往十廟頂禮膜拜者絡繹不絕。進香河在20世紀50年代填平為路,但此地名一直沿稱至今。
武廟即關羽廟。甘熙《白下瑣言》稱:“關帝廟制以城北十廟之末,規模最為壯麗……”關羽廟位于今北京東路南京市政府所在地。關羽因與東吳作戰而死,被追謚為壯繆侯,時人立祠于玉泉山,入宋后被封為“真君” “武安王”,這大約是關羽作為祀拜偶像的開始。到了明代萬歷年間,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圣帝君”。清朝與文圣孔子并列為“武圣”。清初曾將關羽廟改作文廟。太平天國時期,被改為宰夫衙(相當于肉類加工廠),后遭破壞。同治四年(1865)開始在原址重建武廟,經修葺后的武廟共有大小房屋107間,內中供奉關羽像,每年五月十三日為祭祀日,民國年間改為考試院。
卞壸廟祭祀的是東晉名臣卞壸。卞壸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入仕后歷官太子司馬紹的東中郎長史、吏部尚書、領軍將軍、尚書令。以清正廉潔、剛正不阿著稱。滿朝文武莫不對其敬畏三分。太守元年(323),他與司徒王導同受晉元帝遺命,輔佐幼主明帝司馬紹。平定王敦叛亂后,因功封領軍將軍。太寧四年(326),明帝病重,臨終時囑托卞壸與瘐亮、王導等幾位老臣共同輔助太子司馬衍(成帝)。咸和二年(327),歷陽(今安徽和縣)鎮將蘇峻叛亂,年近五旬的卞壸,在背瘡未愈的情況下,奉命討伐叛軍,不幸力戰而死,其二子也同時殉國。卞壸一門忠烈,深為后人敬重,舊時冶城(朝天宮)建有卞將軍廟,明初遷建于雞鳴山南。
功臣廟祭祀是明開國功臣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鄧愈、胡大海、耿再成、愈通海、趙德勝等21人,俗稱“功臣樓”。當時其中的胡大海、耿再成、愈通海已死,設像祭祀,未死的“虛席以待”。常遇春于洪武二年(1369)秋回軍途中暴病而亡,鄧愈洪武十年死,李文忠、徐達分別于洪武十七、十八年病死。歷來南京民間盛傳“朱元璋炮轟功臣樓”之說,但并不確切。不過朱元璋對待功臣的手段確實是很殘忍的,明初有相當一部分功臣的確是他害死的。但其方法比較隱蔽,時間也有先后,并非將他們集中在功臣樓中一同害死。如李文忠是在生病時被太醫害死的,劉基是朱元璋通過丞相胡惟庸派醫生毒死的,徐達攻下元大都后不久背上生了癰疽(搭背),回南京時病情已較重,朱元璋則故意賜食發物燒鵝,促成了他的死亡。功臣中絕無僅有的一位壽終正寢者是湯和,他早早地交出兵權,告老還鄉。直到洪武二十八年因病離世,享年七十,得以善終。
劉忠肅廟祭祀的是南唐忠臣劉仁瞻。劉仁瞻是五代十國時鎮守壽州(今安徽鳳臺)的南唐清淮節度使。顯德五年(955),后周軍隊圍攻壽州城,久攻不下,但城里的糧食也吃完了,劉仁瞻請求由其親自領軍出城與周軍決一死戰,但齊王李璟達不允,劉仁瞻憂憤成疾,然其子卻“微有降意”。一天夜里遂乘船偷渡淮河,不料被一小校捉住,劉仁瞻下令處以腰斬,監軍使周廷構哭諫劉開釋,劉不答應。周廷構又急忙去向劉夫人求救,劉夫人說:“我不是不疼愛我的兒子,然而軍法無情,名聲、氣節也不可玷污,如果饒了他,那劉氏就成了不忠之門,我與劉公有何面目見諸位將士!”于是催促立即執刑,爾后辦理了喪事,以表明堅守壽城的決心。守城將士感動得失聲痛哭。不久,后周世宗柴榮率軍擊潰了壽城外的南唐援軍,而此時劉仁瞻已病重得不省人事了。周廷構等人于是開城投降,這天劉仁瞻病死,劉夫人也隨之殉節。周世宗稱他“盡忠所事,抗節無虧,前代名臣,幾人堪比?”并贈謚“忠肅”。
曹武惠王廟祭祀的是北宋開國名臣曹彬。曹彬嚴于治軍,尤重軍紀,受到宋太祖趙匡胤的信任。在北宋統一天下的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乾德二年(964),他率軍攻伐后蜀,峽中郡縣都被攻下,諸將都想通過屠城來逞其殺欲。曹彬則下令嚴禁殺掠,違令者以軍法處置。趙匡胤聽到此事,特地下令褒獎他。開寶七年(974),曹彬奉命率水陸大軍十萬攻滅南唐。次年,在南唐都城金陵即將攻克之際,他忽然稱病不起,諸將十分著急,紛紛前來探視,他說:“我的病不是藥物能治好的,只要諸位立誓,克城之日不妄殺一人,就會自動痊愈。諸將應允,一起焚香立誓。次日,他即稱病情好轉。金陵城破后,南唐后主李煜與他的大臣一百多人到軍營請罪,曹彬好言安慰,并以貴賓禮接待了他。
福壽廟祭祀的是元末江南行臺御史大夫福壽。元朝末年,由于社會矛盾激化,各地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其中朱元璋領導的部分紅巾軍,便是一支勁旅。1355年6月,朱元璋南渡長江,奪取了太平(當涂)一帶大片地區。次年3月,又親率水陸大軍攻克集慶(南京),改名應天府。在攻打集慶時,曾遇到元守將、江南行臺御史大夫福壽的拼死抵抗,但最終抵擋不了朱元璋的強大攻勢。城破后,“百官皆奔潰,獨福壽據胡床坐于鳳凰臺下,指揮左右……俄而亂兵四集,福壽遇害……(朱)元璋目睹福壽臨危不懼,視死如歸,故賜棺衾俾葬以禮,與前代名臣列廟而祀。”
蔣忠烈廟即蔣王廟,祭祀的是蔣子文。據干寶的《搜神記》載:蔣子文是東漢末年人,任秣陵尉(相當于現在的公安局長)時,追捕盜賊至鐘山腳下,格斗時負傷而死。到孫權建都南京之初,便出現了蔣子文 “顯靈”的許多傳說。有一次,一位原來他的屬吏,竟然在路上看見他“乘白馬、執白扇,侍從如生”,這位屬吏嚇得慌忙逃跑,蔣子文卻追上了他說:“我應為此地土地神,你可告訴百姓為我立祠,否則將有大罪。”最初孫權未予置理,然而不久瘟疫開始流行,繼之火災四起,延燒到王宮,又出現許多蟲虻鉆耳,致人死命的怪事,隨即傳說這是不供奉蔣子文的結果。弄得滿城人心惶惶,不可終日。孫權這才害怕起來,忙奉蔣子文為中山侯,并把鐘山改名蔣山,又在山北為之立廟,從此香火不絕。《〔洪武〕京城圖志·蔣忠烈廟》云:“(廟)舊在蔣山之西北……國朝建于雞鳴山南。”
城隍神是舊時傳說中的城市守護神。過去凡是城鎮,必然建有城隍廟。最早見于史書記載的城隍廟是郢城城隍廟。《北齊書·慕容儼傳》稱,北齊大將慕容儼鎮守郢城,一次敵軍圍城,他便假借城隍神靈之名,大破入侵之敵。至隋唐時,對城隍神的信仰已較流行。唐宋以后,對城隍神的祭祀更為盛行。不少品行高潔的君子或名臣死了之后,常常被老百姓尊奉為城隍。
朱元璋對城隍神十分尊崇,他出生在土地廟中,因此對土地廟的上級“城隍”十分尊重。清《重刊江寧府志》云:“都城隍廟在府治欽天山(雞鳴山——筆者注)之陽,明洪武年間建……”因明初南京是都城,故這座城隍廟被稱之為“都城隍廟”,廟中祭祀的是民族英雄文天祥。《金陵歲時記·都城隍廟》云:“金陵之有都城隍廟……相傳神為宋文天祥。”《冶城話舊》云:“南京都城隍,相傳為文山(文天祥)。”
真武廟祭祀的是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原稱是玄武大帝,是道教大神之一。因宋時避諱而改稱“真武”。有關玄武的來歷有種種說法,但多數學者認為玄武神系由原始星辰信仰而來。玄武原屬古人對天體星宿的一種認識,但黃老之術盛行后,便被羽士們利用而改造成道教中的尊神,而且為這位大神編造了種種履歷,其中就有在隋煬帝時,一天玉帝在三十三兜率宮宴會各路神仙,將自己的三魂之一,化身降生投胎人間凈樂國為王子,但是后來這位王子對繼承王位不感興趣,卻潛心于道,遁入武當山修行,功成升仙,鎮守北方,號曰玄武。《〔洪武〕京城圖志·真武廟》云:“宋太平興國二年置(廟),在清化寺東,今徙雞鳴山南。”
帝王廟:祭祀的是“古之圣帝明王”。有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金天氏、高陽氏、陶唐氏、有虞氏、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唐太宗、宋太祖14帝。另有從祀名臣風后、力牧、皋陶、周公旦、太公望、方叔、張良、蕭何、曹參、陳平、周勃、鄧禹、諸葛亮、房玄齡、李靖、杜如晦、郭子儀、潘美、韓世忠、岳飛、張浚等等32人。
清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攻占南京,南京諸多名勝和古建筑,都在這場戰亂中化為灰燼。《鐘南淮北區域志》云:“……諸廟蕩盡,惟帝王廟獨存,改祀伏羲、神農、黃帝,謂之三皇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