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敏
(華東師范大學《化學教學》編輯部,上海 200062)
學科教學期刊是關注于基礎教育階段學科教學領域的期刊,與基礎教育綜合類期刊的綜合性相比,學科教學期刊只聚焦某一學科的教學。基礎教育階段的主要學科幾乎都有對應的2~3種或更多種學科教學期刊,如化學學科對應的期刊有華東師范大學主辦的《化學教學》、北京師范大學主辦的《化學教育》、南京師范大學主辦的《化學教與學》等。學科教學期刊一般創刊于改革開放之初,在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發揮著特殊的作用。當前,學科教學期刊的發展環境與創刊之初相比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在課程改革不斷推向深入的背景下,學科教學期刊的原有定位或多或少出現了搖擺或模糊,有必要及時進行調整,進一步明確自身定位,才能保證期刊的良性發展。
眾所周知,精準的定位是辦好期刊的前提,是形成期刊特色和核心競爭力的基礎。為期刊定位首先要找準目標讀者群,期刊是為其目標讀者服務的,真正有生命力的期刊應該也只能是為目標讀者而編的。只有讀者群明確了,才能從讀者群的需求出發確定期刊的宗旨、內容、形式等,從而明確辦刊方向,完善辦刊思路[1-3]。
學科教學期刊的目標讀者群在創刊之初其實就很明確,那就是相應學科的中學教師,如《化學教學》的目標讀者群就是中學化學教師。由于讀者群定位一度很明確,又得益于國家的相關政策,學科教學期刊曾一度發行量很大,取得過集體的輝煌。但由于教育改革的需要,師范院校教材教法專業逐漸向學科教學論專業發展,從事學科教學研究的隊伍不斷壯大,因此,涉及學科教學領域的人員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學科教學期刊的讀者群正在發生變化。
在學科教學期刊創刊之初,高校的教材教法專業還僅限于一門實踐性的課程,向師范生分析中學所設學科的教材,傳授教學方法。從某種程度上說,教材教法甚至談不上是一個獨立的分支專業,只能看作是教育學的一部分。高校從事該專業的人員數量相當有限,地位被邊緣化,不被重視。因此,當時對學科教學期刊而言,在確定目標讀者群時,這部分人員完全可以不予考慮。
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隨著我國學位制度的建立,各師范高校開始逐漸設立教材教法碩士點、博士點[4],研究團隊迅速壯大,他們包括高校的教師、研究人員以及大批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尤其是21世紀初新課程改革啟動后,這些團隊不僅研究教材教法,還開始研究課程教學理論、國際課程教材比較,參加新課改的課程標準制定和解讀、新教材的編寫等。“學科教學”這一名稱已不再合適,改為了“學科教學論”,成為一門分支性的學科,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5]。“學科教學論”的專家學者們開始走在了基礎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同時也成為學科教學期刊的重要作者。各期刊爭相約稿、組稿,“學科教學論”的研究成果成為期刊的重要內容。久而久之,學科教學期刊在確定目標讀者群時,也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學科教學論研究人員納入其中。
學科教學期刊和其他專業性期刊一樣,其讀者和作者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作者一般也是讀者,加之學科教學論研究人員和中學學科教師的閱讀需求確實也有重疊,正是這些認識造成了學科教學期刊在目標讀者群確定上的模糊性,較長時間以來一直未得到理性解決。事實上,上述兩個讀者群雖然從事的都是與學科教學相關的工作,但發展方向是不同的。隨著學科教學論研究進一步學術化,二者在閱讀需求上的差異越來越大,已到了不容忽視的程度。前者需要期刊內容能直接服務于教學實踐,后者則需要期刊內容有助于前沿學術研究。如果只滿足其中一方面的需求都會將期刊帶向完全不同的定位。若以學科教學論研究人員為目標讀者群,則期刊會向著強化學術性的方向演化;若以中學學科教師為目標讀者群,則期刊會向著注重實踐的方向發展。可見,要同時滿足兩方面需求是難以做到的,如果總是在兩者之間搖擺,顯然不利于期刊的良性發展。因此,學科教學期刊在確定目標讀者群時只能二者擇其一。如《化學教學》從幾年前開始,就明確將中學化學教師作為其目標讀者群、核心讀者群,化學教學論研究人員是其重要的作者來源,但不是核心讀者。也就是說,《化學教學》所有的文章是為滿足中學化學教師的閱讀需求刊發的,在判斷來自化學教學論研究人員的文章時,唯一的標準也就是是否滿足中學化學教師的閱讀需求。
課程改革給學科教學期刊定位帶來的問題還不只是目標讀者群,期刊定位要考量的要素也不是單一的,除了目標讀者群外,還要考慮辦刊宗旨、期刊內容等其他方面。當然,目標讀者群的確定是首要的,只有目標讀者群確定后,才能進一步明確辦刊宗旨和期刊內容。下文的闡述均基于期刊目標讀者群為中學學科教師而展開的。
辦刊宗旨是指創辦期刊的主要目的和意圖,是為期刊的發展指明方向,是指引期刊發展的旗幟。從一般意義上講,期刊的辦刊宗旨應該就是“滿足目標讀者群的閱讀需求”,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并不簡單。因為如何精準把握目標讀者群的閱讀需求,這對辦刊人才是真正的挑戰。只有精準掌握目標讀者群的閱讀需求,才能有效吸引和凝聚目標讀者的注意力,讓他們對期刊產生信任感和依賴感,成為支撐期刊發展的堅實力量。明確辦刊宗旨的另一個挑戰是,目標讀者群的閱讀需求常常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的,這種變化需要敏銳而準確地加以捕捉,并作出適應變化的調整。
如果把學科教學期刊的目標讀者群確定為中學學科教師,那么其辦刊宗旨就是“促進學科教師的專業發展”。事實上,目前絕大多數學科教學期刊提出的正是這一口號。如果這僅僅是一句空洞的口號,或者僅僅對其作簡單而表面化的理解,缺乏對讀者需求理性而深入的分析,這樣的辦刊宗旨不僅沒有價值,還會對期刊的長遠發展造成傷害。例如,中學教師需要各種習題用于布置作業或組織考試,尤其是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學科教學期刊為迎合這一需求就大量刊發試卷和習題;中學教師需要備課寫教案,學科教學期刊就大量刊發各種現成的教案。顯然,這些做法滿足的僅是讀者的淺層次需求,如果長此以往,學科教學期刊只能衍變成教輔資料和教案集。
對中學教師專業發展需求的理解要放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來看。從2001年開展的新課程改革一直延續至今,仍在不斷深入推進中。總的來看,新課程改革可以大致劃分為兩個階段[6]:2001—2014年為第一階段,旨在構建我國素質教育課程體系;2015年以后為第二階段,旨在構建我國信息時代的課程體系,自2015年初開始,教育部確立了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課程改革方向。可見,課程改革是一種教育思想和課程范式轉型的過程,新理念層出不窮。作為課程改革的執行者,中學教師肩負著將新課程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的使命。這對中學教師的專業能力不斷提出新的要求:教師不能只是“教書匠”,教師應既是教學的實踐者又是教學的研究者,應從“經驗型”向“專家型”發展,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可以說,課程改革大大激發了中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意愿,也給其專業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教師亟須有效的幫助和引領。
對于學科教學期刊來說,這同樣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首先,應正視并深刻理解課程改革帶來的目標讀者群閱讀需求的改變,理解這種需求不再僅僅滿足于獲得教學的一般經驗、備課的素材和習題集,更需要的是對教學理念、教學行為和教學內容等作出深層次探究的啟示;這種需求不再僅僅滿足于從期刊獲得專業成長的助推力,還需要獲得專業成長道路上的指導和引領。其次,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抓住機遇,堅持“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辦刊宗旨,賦予它新的內涵,加強內容建設,提升期刊品質,打造期刊品牌,讓期刊的發展跨上新的臺階。
明確了目標讀者群,理解了目標讀者群的需求,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滿足需求?這需要在內容建設上下功夫。“內容為王”是期刊生存和發展不變的定律,把握好學科教學期刊內容的定位至關重要。
在新課程改革之前以及課程改革啟動后的相當一段時間內,學科教學期刊的內容大多數為教學經驗的總結、教學設計方案、學科類問題討論等,可以說,學科教學期刊的內容主要是為教學實踐提供經驗和參考資料的,其實踐性、經驗性很強,理論性、學術性、研究性都不高。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新理念對中學教師產生了強烈沖擊、新理念與教學現狀發生著劇烈沖突、新理念落實中面臨著巨大困難,所有這些使中學教師的閱讀需求正悄然發生著變化。但學科教學期刊在內容上的反映卻普遍是滯后的,大多數的期刊仍遵循傳統辦刊的慣性任其發展;有些則利用了課程改革推進中的地區性差異,只看到眼前利益,從經濟效益出發偏向服務應試教育。學科教學期刊的發展因此陷入了低谷,未能充分發揮自身應有的社會價值。這時,誰能對期刊內容及時作出調整,誰就能抓住機遇,走出困境,搶占先機。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既是教學的實踐者,同時要成為教學的研究者,教師的研究活動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就是對教學實踐的反思。教師提升專業能力的一般路徑可以概括為在一定的理念或理論指導下,對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發現問題,提高認識,形成概念,改進實踐。在這個過程中,理論(理念)指導著實踐,實踐落實或印證著理論。過去那種缺乏理論指導的經驗式總結顯然已經不能滿足學科教師的需求,教師需要理論對實踐作出指導和分析,但一味追求高大上理論的純學術性顯然也不適合中學教師,因此,在增強期刊內容理論性的同時也不能矯枉過正。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在專業發展上的需求決定了學科教學期刊的內容定位是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其理想的狀態是,實踐因為有理性的思考而高于經驗,理論因為結合實踐進行闡述而不會空洞或高高在上,實踐和理論不是兩張皮、兩條平行線,而是交織融合在一起,最終的目的是更有效地改進實踐,這正是學科教學期刊實現其社會責任而應追求的目標。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不容易,需要學科教學期刊不斷努力,尤其是要不斷提升其編審人員的專業眼光和學科素養。
學科教學期刊在我國基礎教育發展中一直發揮著重要而特殊的作用,課程改革又為學科教學期刊的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學科教學期刊應積極應對挑戰,及時、準確地調整自身定位,打造精品氣質與一流品格,更好地承擔起“探索課程改革、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