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慧 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隨著VR、AR、H5、直播、機器人新聞等新的傳播技術的發(fā)展,新聞傳播業(yè)也在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革。在這個新媒體層出不窮的時代,如何使新舊媒體都能充分發(fā)揮出自身的長處、實現彼此之間的融合發(fā)展是整個新聞傳播學學界和業(yè)界都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當今時代是一個科學不斷進步,技術迭代迅速的時代,而這一特征在新聞傳播行業(yè)則顯得尤為突出。對于地市級電視臺來說,面對這樣新的時代浪潮,故步自封必然是不可取的,轉型發(fā)展才是根本之道。地市級電視臺的轉型發(fā)展,究其背景主要包括:媒介技術、政策加持、市場驅動三個因素。
大數據、人工智能、傳感技術等新的傳播技術以及AR、VR、H5、網絡直播等多種傳播形式和平臺終端的融合發(fā)展,深刻地改變了我國的媒介環(huán)境與格局。2016年是直播元年,仿佛一夜之間我們就進入了“全民直播”的時代。2017年,短視頻異軍突起,以抖音、快手、美拍等為代表的短視頻APP 迅速占領市場高地。媒介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同時新的媒介技術也在助推著新聞傳播業(yè)不斷向前發(fā)展。作為傳統媒體的地市級電視臺身處在這樣的媒介環(huán)境中,要想不被市場淘汰,就必須要以技術為支撐,加快新媒體建設、融媒體發(fā)展的腳步。
2014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為我國新聞事業(yè)未來發(fā)展規(guī)劃了宏偉藍圖[1]。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guī)律和新興媒體發(fā)展規(guī)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yōu)勢互補、一體發(fā)展,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2]。黨中央和國家對于媒介融合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支持,這些政策不僅為媒介融合提供了制度層面的指導和規(guī)范作用,同時也為媒介既有資源的整合、優(yōu)化、協作以及相關部門的監(jiān)督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在我國,電視臺實行“事業(yè)單位,企業(yè)化管理”的制度,在這樣的體制下,電視臺就成為了一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管理的組織。傳統媒體時代,電視臺主要靠著廣告過活,可以說是其最強有力的經濟支柱。而隨著手機、電腦、IPAD等新媒體的出現,用戶市場迅速轉移至新媒體,傳統媒體用戶流失嚴重,地市級電視臺也不例外。在這樣的經濟壓力下,地級市電視臺要想繼續(xù)生存,就不得不轉型發(fā)展。
地市級電視臺在我國“四級辦電視”的事業(yè)格局中處于中間環(huán)節(jié),是整個廣電行業(yè)中數量最為龐大的一支隊伍。它既不像中央電視臺、省級電視臺那樣資源豐富、受眾群龐大、人力財力雄厚,也不像縣級電視臺那樣資金匱乏、發(fā)展滯后,這樣的性質使得地市級電視臺在媒介融合實踐中呈現出了其獨有的特點。
目前,大部分地市級電視臺都已經設立了新媒體或融媒體中心,推出了自己品牌的新聞客戶端以及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眾號等,加強了自身與新媒體的聯系,拓寬了傳播渠道,并且引入新媒體運營思維,有了打通全媒體平臺的意識。從整體來看,當前各地市級電視臺已經初具融媒體思維,并且正在積極進行著媒介融合實踐的嘗試與探索。
以杭州文廣集團為例。杭州文廣集團制定并實施了融合發(fā)展戰(zhàn)略與全媒體項目,建成了以主平臺(網絡廣播電視臺)、葫蘆網、多類型APP 融合使用及各頻道(率)“兩微一端”資源的全天候信息服務的融媒體傳播體系[3]。
隨著新的傳播技術的不斷向前發(fā)展,地市級電視臺要想在激烈的觀眾資源競爭中分得一杯羹,就必須及時更新、掌握新的傳播技術。而新的傳播技術需要新的技術人才來運用,這就使得在如今新的融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臺對媒體從業(yè)人員的要求就不再僅僅限于此前的新聞采訪、寫作、編輯、攝像等基礎能力,而是對其新媒介技術的操作與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江蘇常州廣播電視臺在2017年的招聘啟事中就已經對全媒體記者這一崗位做了詳細的要求:具有較為豐富的新聞媒體采訪實習經歷和作品;具有良好新聞敏感、溝通能力和寫作能力;能熟練使用采編設備[4]。
在過去的傳統媒體時代,媒體處于傳播鏈的頂端,傳播活動絕大多數都是單向,處于傳播鏈低端的受眾的需求是被忽視的,受眾只能是被動的接受者。而到了如今的融媒體時代,技術賦權,使得傳播權下移,人人擁有麥克風成為現實。在這種新的傳播方式下,不少地市級電視臺已經轉變了其固有思維,并開始向互聯網思維的核心——“以用戶為中心”轉化。
杭州文廣以用戶需求為導向,致力于打造“接地氣”的廣電新媒體,圍繞民生、民意、民情以及問政監(jiān)督等與百姓密切相關的問題,打造出了以《今日關注》為龍頭的一系列民生社情、輿論監(jiān)督等欄目。同時也在杭州電視臺綜合頻道微信公眾號“新聞干貨”上,每天向訂閱讀者推送節(jié)目預告、對觀眾的反饋信息,并接受微信粉絲的選題線索。
盡管有很多地市級電視臺在不同程度上都做了一些媒介融合的努力與嘗試,但是由于目前新老媒體之間的融合尚處在一個探索階段,所以不可避免地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微博微信可以說是目前應用最廣泛、使用頻率最高的社交媒體,其本身就擁有龐大的用戶群。基于這個“先天優(yōu)勢”的考慮,絕大多數地市級電視臺都不約而同地進駐微博微信,開通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眾號,借此建立一個與用戶之間長期聯系的渠道。同時制作電視臺的客戶端或者是APP,以此為平臺,開展自己的融合發(fā)展、媒體轉型道路。雖然大多數地市級電視臺都運營了自己的兩微一端,但是也僅僅只局限在兩微一端這個層面,媒介融合的視角仍然比較局限,兩微一端絕對不等于媒介融合,真正的媒介融合遠不止于此。
目前,地市級電視臺的從業(yè)者對于新的媒介技術的認識與掌握大多來自工作實踐,并未接受過系統的學習,缺乏融媒體運營和資本運作的能力。雖然地市級電視臺在人才招聘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現實情況是融媒體人才本就稀少,在地理位置、工資薪酬、發(fā)展前景等都不占優(yōu)勢的情況下,地市級電視臺能夠招聘到融媒體人才的希望可謂是微乎其微。沒有人才,技術也就無法實現。即便是已經購入了VR、無人機等新的媒介設備,這些設備也并無展現的機會,要么束之高閣,要么作為新媒體的“象征”擺在那里供人參觀。
由于地級市電視臺的覆蓋區(qū)域相對有限,根本無法與中央電視臺和省級電視臺的受眾規(guī)模比肩,這就使得廣告主們放棄了地市級電視臺的廣告投放,紛紛投奔中央電視臺和省級電視臺。此外,投入大、產出小也是地市級電視臺在融合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問題。電視臺在媒介融合工作上花費了不少的人力、財力,由于缺乏相關的融媒體運營能力,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社會影響,但基本沒有實現盈利目標,甚至距離盈利還十分遙遠。
地市級電視臺的傳播范圍較小,地域特征較為明顯,地市級電視臺要對自身的優(yōu)勢和不足有清晰的認識,注意揚長避短,制定切實有效的發(fā)展策略。
對于地市級電視臺來說不必照搬“中央廚房”的模式,需要建立的是中央廚房式的融媒體中心。融媒體中心在整個內容生產流程中占據著核心樞紐的位置,媒體或者某一項目的負責人可以通過這個樞紐,來對其旗下的“全媒體矩陣”進行實時調控和指揮。整個內容生產平臺全天候連接在線,多個終端協同發(fā)力,形成全媒體覆蓋、融合式生產的工作模式。融媒體中心搭建的內容生產公共平臺,可以聚攏各方資源,融媒體作品一經形成就可以在各個媒介渠道上進行分發(fā)。
對于地市級電視臺來說,堅持本土化是其安身立命之本,地市級電視臺的節(jié)目之于觀眾,最重要并且可以利用的價值就在于它的接近性,包括地域的接近性以及心理上的接近性。因此,地市級電視臺最大的法寶就是打造本土化的內容品牌,使觀眾能夠從中感受到一種親和力、歸屬感和親切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講好群眾身邊的大城小事,是地級市電視臺融合發(fā)展的最強競爭力。
在融媒體時代下,地市級電視臺注重在人才方面的資金投入,通過提供足夠的資金保障去培養(yǎng)、打造一支具有強大實力的、能夠獨立運營、維護、發(fā)展融媒體系統的專業(yè)優(yōu)秀團隊。對于不斷更新的媒介技術要進行持續(xù)性地引進,可以定期組織從業(yè)人員到專業(yè)的培訓機構去培訓,積極學習新的行業(yè)技術并在工作中加以應用,使他們的業(yè)務能力得到提升。
而對在地市級電視臺工作的人員來說,要想適應融媒體發(fā)展的需求就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質,主動適應新環(huán)境,加強專業(yè)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對廣播電視的傳播模式進行大膽改進,使地市級電視臺在融媒體環(huán)境中打造出更多更有深度、更受歡迎的融媒體作品。
當前,地市級電視臺的融合發(fā)展雖已初見成果,互聯網思維開始萌芽,但在媒介融合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要知道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fā)展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日積月累、不斷更新、任重而道遠的過程。因此,地市級電視臺要想實現融媒體的轉型發(fā)展,就要首先樹立起“用戶思維”,創(chuàng)新生產內容、生產模式以及傳播方式,建立中央廚房式融媒體中心,加強平臺整合一體化運作,依托本土優(yōu)勢資源,不斷提高自身綜合實力,積極探索電視臺融合發(fā)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