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欣雨 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 陳婧顏 西安培華學院
2006年,微型博客的概念首次被提出,2010年,微博以“隨時隨地都能分享新鮮事”為營銷噱頭,使普通公眾在網絡中也有了存在感和發言權,加上各路當紅明星紛紛入駐微博,因此2010年也被稱為“微博元年”。然而,2012年時微信悄然誕生,與微博這樣開放性的社交平臺不同,微信注重隱私的保護,注重人際關系是否緊密,是封閉性的社交平臺。隨著微信逐步占領市場,越來越多人以朋友圈取代了微博,微博平臺幾乎被微商、僵尸粉和各種毒雞湯攻占。
2013年,整個新浪微博面臨著巨大的財務危機,在行業內部謠言四起,盛傳“微博已死”的說法的情況下,新浪微博副總裁曹增輝等人開始對微博進行重組和改革,期待以轉型來使微博走向復興。新的微博將以16-25 歲的青少年、學生和三四線城市人群作為自己的核心受眾。同時,受眾群的變化意味著內容供給也要發生變化,明星緋聞、通俗信息,這些都完全符合小城市年輕一代的獵奇心理和快消費的信息需求。
2015年,新浪微博開始走上了復興之路。據2016年新浪微博第二季度財經報告顯示,微博第二季度營業收入達1.46億,月活躍人數達2.82 億,微博逐漸成了輿論和流量的核心平臺。到2018年11月30日新浪微博成立第二十周年時,微博已經毋庸置疑地成為了國內最大的輿論集散平臺,各種社會新聞在微博上傳播,各類明星八卦在微博上曝光,微博更成了公眾追蹤新聞、交流八卦的平臺。曹增輝曾對微博的屬性進行了定義,他說微博的復興靠的就是兩個標簽:“明星、名人和社會熱點討論的公共平臺?!?/p>
首先,從輿論場構成三要素之一的“同一空間人群密度與交往頻率”來看。微博是基于弱人際關系形成的平臺,更加有利于人群的集結,加上微博著重于信息的產生和分享,這種分享僅僅依靠單向的關注就可以形成,因此用戶之間形成一定關系的成本并不高,移動客戶端的發展更是使得這種關系的形成更加便捷,于是用戶集結速度快、規模大,微博用戶增長迅速。
其次,從輿論場構成三要素之一的“輿論場的開放度”來看。微博是一個開放性的平臺,話題公開、信息公開,包括公眾對于某條新聞的評論也是公開的,加上微博的傳播是多渠道的即時傳播,對一些具有公共價值社會問題能引發病毒式的傳播效果。
最后,從輿論場構成三要素之一的“輿論場的渲染物和渲染氣氛”來看。在微博所包含的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等方式中,大眾傳播是最為主要的,因為用戶之間并不只是人際關系的連接,很多可能只是“點贊之交”,屬于一對多的傳播模式,社交關系的松散使得傳播效果影響力能得到極大的提升,催生意見領袖的誕生,而意見領袖在微博中的影響力也會更強,因此微博中的渲染物和渲染氣氛濃厚。
第一,傳播門檻的逐步降低、與移動傳播的結合、圖文視聽并重的傳播內容,這些都使得微博成了許多熱點事件的輿論發源處,很多事件的當事人或知情者在事件發生發展的同時就可以將與事件相關的信息傳播出去,配以豐富的圖片或者視頻,這種時效性和現場感是許多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即微博越來越多的成為了專業媒體的新聞來源。如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溝地震時,由游客在微博所發布的關于九寨溝現場的照片在此之后就成了許多媒體發布地震信息的新聞素材。
第二,微博作為民間輿論場,對專業媒體和官方輿論場的傳播內容具有放大或削減作用。隨著微博的逐漸復興,民間輿論的力量也逐漸增強,有時微博中的熱點話題也會成為官方媒體報道的對象。當微博這一民間輿論場中的輿論走向與官方輿論場中的輿論走向相同時,輿論的影響力就會進一步增強,官方輿論場的傳播內容會被放大;當民間輿論場的輿論走向與官方輿論場的輿論走向相左時,雙方就會產生對立,微博就會對官方輿論場和專業媒體所傳播的內容產生削減作用。
新興輿論場的興起既增強了社會監督的力量,公民話語權也更加平等,但另一方面,在新興輿論場中,尤其是在微博這種以互聯網為依托環境的新興輿論場中,網民素質良莠不齊,而且網絡環境復雜多變,也很容易導致公眾理性缺失,因而網絡輿論很容易出現混亂,甚至在很多時候情緒化的輿論會致使“后真相”現象頻繁出現,新聞一再反轉,損害媒體公信力,同時大多數情況下情緒性的輿論都伴隨著網絡暴力一起出現。因此新興輿論場也需要加以監督和治理,才能使其有效發揮其積極效應。
首先,作為專業媒體,在微博這類新興輿論場中雖然在時效性上不及其他自媒體和微博大V 們,但是專業性上卻能始終保持更勝一籌。事實上,微博中信息量巨大,信息質量又參差不齊,信息的發布也并不穩定,因此一個權威的、專業的、能夠穩定持續提供信息的角色在微博這樣的新興輿論場中必不可少,而這個角色必定是需要專業媒體來扮演。另外,新興輿論場的治理也需要國家和政府法治的配合,完善相應的法律體系,在保障自由的前提下予以約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對公眾的媒體素養和理性的宣傳教育,為新興輿論場的治理與監管提供強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