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青海民族出版社
隨著改革開放,我國出版物的品種、數量逐年增加,影響力不斷提升。但出版業在數量、規模、速度及經濟效益上的偏好,滋生了不少低質量出版物。為適應時代對于出版物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出版業需轉變發展方式,注重質量與效益的提升。出版者應該拿出高質量、高水平的出版物,闡述中國思想、講好中國故事、解讀中國方案、指導中國實踐、傳播中國智慧。①現行的“三審三校制”在編輯實務層面上很好地解決了作品存在的政治性、思想性、句式結構、錯別字、標點符號等方面的問題,確保了出版物編校質量差錯率在萬分之一以下,也不違反《出版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但是,這樣“規矩”的出版物,有可能算不上是好的出版物,相反,只是平庸之作。筆者結合自身圖書編輯工作實踐,主要從作者、作品、世界等幾方面就稿件質量判斷和價值評估方面做初步探析,以期共勉。
作者一般包括著作者、編纂者、選編者、譯者、注釋者、校訂者等,是稿件的創作者,是精神生產的主體。出版單位能夠提供多少出版物,這些出版物的質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者。作為出版物前提的稿件是作者心靈的表現,正如英國浪漫派詩人華茲華斯所言:“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②這就需要編輯對作者的個人生平、思想理論修養及從事研究工作的經歷等進行了解和分析,根據出版的方針、宗旨為讀者和社會把好作者關,選擇高水平作者,打造通俗易懂的優秀作品。
這里,筆者以《低俗人間》為例,這部小說著眼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西北農村,作者想通過運用各類表現手法來刻畫人物、敘述事件等,進而展現小說的發展史。通過這部作品的簡介和作品內容可知作者思維活躍,對現世的各種新事物具有較強的感知能力,并富有創新的激情與動力,希望用自己的筆觸描繪對世界的認知,但從作品選取的內容、作品的結構、表現手法的運用、語言的表達等方面反觀,可知作者現世的經驗較缺乏,創作的深刻性受到其社會閱歷的制約。
所謂“作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的定義,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③出版人更多時候稱作品為稿件,作品凝結了作者的智慧和創造性。筆者側重于從標題、題材、體裁及語言等方面審核稿件,以期做出更加具有針對性的質量判斷和價值評估。作為出版前提的作品在語言方面要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出版物漢字使用管理規定》及新聞出版有關法律、法規、規章。
筆者結合《低俗人間》從以下幾方面做具體分析。1.標題:作品標題難以反映所寫內容,標題與內容是兩個世界。尤其在同心共筑中國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低俗”二字本身的含義和傳遞的感情,表現情感色彩與主旋律是不合拍的,可能作者是想語出驚人,用這種方式來吸引讀者眼球,但通過標題我們是看不到他能給現世傳達什么正能量。2.題材:作品選用了一些時間節點上作者認為可以反映當時時代特點的事件來進行自然主義的描述,如計劃生育、恢復高考等事件,作者的情感傾向沒有一個合理的展現。因為這些政策涉及執政黨的執政歷程,因此作者的意義傳達很重要,作者究竟想讓讀者以何種視角來審視,也模糊不定。這樣在給讀者以巨大闡釋空間的同時,也極可能誤導讀者。3.體裁:文章選用小說來表達作者的思想,同時作者希望通過作品自身的展現,用形象的表達方式將小說的發展歷史展現出來,但縱觀整篇小說,更多的是用了自然主義的手法,同時因中西方小說史的發展歷程差異,作者究竟想展現中國小說的發展歷史,還是西方小說的發展歷史,作品也未能表達清楚,實際上兩種發展史在作品中都未能表現。4.語言:作品語言多用口語和俗語,語言缺乏必要的文學感染力,而且其間充斥著一些污言穢語這也不是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提倡的,一定程度上有損于漢語言文字的純潔性,不利于和諧健康的語言文化環境的構建。
世界是文學活動的基本要素之一,主要是指文學活動所反映的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客觀世界更多的是指社會的歷史和現實,主觀世界則指人的思想情感,也包含宗教信仰層面上的超驗世界。我國出版工作是社會主義思想文化陣地,是黨與人民的喉舌,是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關系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支撐和動力支持,關系到人的全面發展,尤其會影響人們的思想信仰、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尤其我國正在構建和諧社會,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努力奮斗,因此,作品中呈現的世界應是和諧、健康、向上的,希望更多的作品能反映改革發展的成果,能傳達更多積極向上的信號,能正確引導社會思想,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繁榮發展。所以,作者在選材上應該和這種主流意識合拍。當然,在作品中也可以涉及一些社會的消極面,但表現方式上作者應特別注意,表現目的是為了引起“療救”的注意,為的是一個美好的目的,而不是激發人們的負面情緒,這是作者創作應該考
慮的因素,作為編輯更要履行好職責。如《低俗人間》這部作品的作者在這方面的考慮欠周詳,致使未能刻畫好作品整體環境。
讀者是精神文化產品的消費者,是作者、編輯勞動價值的實現者。作者寫作,更多是為了滿足讀者的需要;出版單位將稿件制作成出版物傳播,也是因為有讀者需要。假如沒有讀者的需求和接受,作者和編輯的勞動就沒有服務的目標和創新的動力。我國著名的現代出版家、文學家巴金先生曾言“我是靠讀者養活的。”因此,編輯重在做好平時的讀者調查工作,動態性地掌握讀者求知和學習、精神和情感、娛樂和消遣等的需求,甚至有必要對目標市場上讀者的經濟狀況、價值觀念、職業類型、生活方式、消費特征、知識素養等有全面的了解。編輯在審核稿件時需綜合考慮市場出版物結構與讀者需求信息,評估未來出版物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作者在創作作品時也應該考慮相關因素,尤其受眾的閱讀傾向。作品《低俗人間》中作者通過簡單的幾個事例的白描,其受眾群眾是哪些,從作品中也很難看出,作者希望通過表現手法的運用、標題的“出奇”來引起讀者的共鳴,但由于其內容的單薄,結構的“創新”等,可能很難獲得讀者認同,這也使作品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難以實現。
出版人要提高出版物質量,必須掌握全國性,甚至全世界的出版物市場信息。在充分了解讀者和社會的需求及自身的特色選擇作品、策劃選題、推出精品,盡最大努力避免低質量作品進入出版行列,減少出版資源浪費。高質量內容的建設需要靠作者和編輯的共同努力。編輯在審核作品時,要時刻堅守出版精神這一內驅力,激發自身文化自覺、責任意識和使命感,通過作者、作品、世界、市場出版物結構及讀者需求等全方面分析,積極做好稿件質量判斷和價值評估工作。
注釋:
① 柳斌杰.出版業走進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網易新聞.2018.
② 劉若端.十九世紀英國詩人論詩.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7):22.
③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版專業資格考試辦公室.出版專業基礎(中級).商務印書館.201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