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孝榮 重慶三峽學院美術學院
高校美術教育創新從傳統聚焦美術知識理論與技巧學習轉變為聚焦繪畫藝術創造與技巧應用,以審美視角出發,引領學生參與美術知識學習和審美情趣提升,通過合理的教學引導,實現美術教育活動的全面創新。
如何才能在高校美術教育創新時,有效培育學生的審美情趣就成為高校美術教育創新的發展重點。具體來看,當前高校美術教育創新進程中,需要實施以學生審美情趣提升為基礎、融入美學內容的全新教學體系。
審美情趣培養是從學生全面成才視角出發的培養體系,良好的美術審美教育,不僅能夠培養學生對美術學習的具體興趣,也讓學生真正感悟和體會到美術所包含的深厚美學內涵,并形成個性化的真實情感。在學生對所學美術內容形成綜合理解之后,要為學生搭建美術創作的良好平臺,深化學生對美術內容的審美情趣理解,并且通過學生自身對繪畫技巧的合理掌握,從而使學生能夠將個人的審美理解轉化為審美表達與創造,實現美術教育的理想創新。
在當前高校美術教育創新時,引導學生以“審美”視角來理解、學習美術藝術,將美術教學創新與學生審美情趣培養相融合,通過營造開放式美術教學環境,聚焦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從而有效培養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藝術理解能力和個性化思考,通過融入學生的藝術理解與創作技巧,將個人審美情趣轉化為具體的美術藝術作品創造。
在高校美術教育創新過程中,必須明確美術課程獨特的教學定位,從適合學生審美特點與培養需要這一基礎點出發,明確高校美術教育創新的綜合目標,充分詮釋“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在融入文化素材與時代內容的基礎上,重構高校美術課程教學的結構與內容。審美情趣是學生在積累美術知識、品鑒美術藝術美學內涵基礎上,所將具體形成的發現美術美和認識美術美的綜合能力,該能力也是學生感性認知與理性解讀美術藝術內涵,實現美學認識與審美體驗綜合統一的能力。實踐證明,審美情趣培育視角下的美術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對美術藝術的“理解”能力,更要通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具體接受,轉化為美術創作、品鑒等能力,實現美術教育與學生培養活動的全面融合。
審美表現是主體在接受審美體驗之后所形成的情感反映,是對美學元素創造性與能動性的獨立表達。美術藝術的表現形式極為豐富,其中包含了多種類型的藝術風格。要想培養學生對美術藝術的美學內涵和人文情趣形成深度理解,就必須注重構建完善而系統化的美術實踐環節。因此,在高校美術教學創新時,要使用直觀、合理的美術實踐教學活動,使學生對美術實踐創作過程中的情感變化形成直觀了解,并體會到美術藝術中所具體包含的豐富美感。
從審美感知出發,通過營造合理的審美表現與鑒賞活動,升華學生對美術藝術中所包含內容的審美理解。同時,轉化為審美想象力和人文情趣,引導學生感知立體化、情感化的審美理念。將審美情趣提升與高校美術教學相結合是當前升華高校美術教育體系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對美術藝術理解的關鍵。因此,在當前高校美術教育活動創新時,要注重為學生營造感知美術資源的教學意境,選擇多種風格、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引導學生對不同美術藝術的風格特征與人文內涵,形成切實體會。在學生綜合理解與人文感知的基礎上,真正實現高校審美情趣教育的理想培養目標。
目前高校美術教育過程中,缺乏對學生審美趣味的足夠關注,未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美術素養和審美情趣,影響了美術教育活動的理想效果。事實上,良好的審美情趣是當前學生真正體會和感知美術藝術多樣性內涵的基礎,也是學生將個人所學美術知識轉化為美術實踐創作與表達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