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萍 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
媒介職業道德或稱新聞倫理做為道德的一種,指的是從事新聞信息傳播活動的相關媒介從業人員,在長期的職業實踐中形成的調整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新興媒體不斷出現,其帶來的沖擊加之市場化因素不斷滲入都給新聞傳播業帶來了新的挑戰。當下新聞傳播市場存在著一些不規范的市場秩序,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本該放在新聞首位的真相被情感和觀點代替。在不斷煽動著公眾情緒的“反轉新聞”甚至“虛假新聞”背后,我們應該認真探究媒體是否實事求是地還原了事件真相。
“反轉新聞”作為一種新聞現象,是指新聞劇情隨著媒體對事件要素的深入調查與多維審視而經歷了至少一次反轉后才使事件真相最終呈現。新聞事件中每一次反轉,都引導著公眾意見的變化,輿論的一次次倒戈也隨著真相的變幻莫測不斷升溫,甚至會上升到階層之間的情緒對立。
然而,紛繁復雜的網絡社會中導致這些“反轉”的罪魁禍首,其實可能是輿論場中對導向起著重要作用的任何媒體。
1.零時差的時效追求,事實核查缺位
即時乃至零時傳播是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的顯著特征,但是盲目追求報道速度使得新聞報道的把關與審核工作缺位。
2.新聞與信息界限模糊,“信息新聞化”
許多反轉新聞發端于網絡平臺上普通用戶自主發布的某一則信息,如2016年春節“上海女孩逃婚”事件便是由一篇網帖轉化而來,由于新聞媒體的新聞線索來源很大一部分也來自網絡,因而轉發自媒體生成的信息而未加證實,是導致反轉新聞的重要成因。
3.后真相時代,情緒勝過事實
事實與真相不再那么重要,人們更追求情感上的共鳴與認同。“陜西榆林產婦墜樓事件”中,新聞一經報道,人們不關注產婦死亡原因為何,而是一邊倒的表達對于婆媳關系、婚姻親情、女性的權利等話題的態度,新聞似乎成了一次情緒宣泄的引爆器。
4.用二次加工改變新聞的本來面目
在傳者即受者的傳播環境下,用戶掌握著部分新聞首發和評論權,他們主動發布、了解信息,經過自己的價值判斷和情感傾向解讀信息后在網絡上進行轉發評論,對已知信息進行個人的二次加工以及二次傳播使信息不斷呈現出一副群體似的拼圖狀態,新聞自身隨之發生改變。
5.信息傳播方式碎片化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發布密集海量,而且表面化、碎片化、片假性嚴重,缺乏對新聞內容多角度、全方位、多層次的挖掘、分析與呈現,并使得報道最終出現偏差,人們只看到事情某一面,而沒有窺見全部真相,如“產婦墜樓”最初報道中只有醫院一方證詞,而缺乏當事人家庭的采訪與事實陳述。
全媒體時代,我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多了,也容易淹沒在無效信息的海洋之中。回看“王鳳雅小朋友事件”折射出了媒體、大v 的不足之處。媒體是否核實了真實情況?是否傾聽了兩方意見?媒體如果沒有做到這基本的兩點,情緒淹沒事情的真相就會成為極大的可能。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是新聞工作的根本出發點。作為媒體,如果能夠堅持新聞真實性,能夠堅持新聞正義,能夠一直追尋真相,為民眾撥開迷霧,信任感自然會樹立。
2018年“王鳳雅小朋友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信息最初由自媒體發文爆料,該文章迅速在網絡上發酵,一些營銷號將事件中的母親與患病女兒對立化描述,為了博得流量,將“重男輕女”“博取同情”“欺騙大眾”等一系列觸發公眾敏感度與社會痛點的詞語濃墨重彩的描寫,由此這位母親遭到網友的指責謾罵后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事件最終發生了真相的反轉,其母籌款并沒有達到網傳的15萬,且將籌到的善款全部用在了醫治王鳳雅。
傳播信息是媒體人的天職,這本應該是還原事件真相,傳播關鍵信息的職業。為了吸引用戶的眼球,增大自己媒體的名聲與關注度,越來越多的媒體人,對新聞事實進行篡改,還有一部分媒體人直接憑空捏造。新媒體想要一篇10 萬+并不容易,所以常常會運用一些技巧,比如標題黨,再比如跟熱點,但是我們在使用這些技巧的時候,請務必遵守一個媒體人最基本的原則:傳播事實。
隨著公眾意識的增強與媒體權力等第三方權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公眾在面對突發性事件或積弊已久卻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會第一時間想到去尋找媒體、記者或者網絡,試圖借助媒介的力量引起大眾的重視從而達到自身的某些目的。這種情況下媒體工作人員極有可能為
了新聞的獨家性、敏感性從而將自己的能力與職責錯位,在面對當事人的一面之詞和單方面證據表示出極大的興趣從而撰寫新聞。使新聞在一定情況下有了虛假的土壤,打著新聞的幌子做出以權謀私、濫用監督權等消耗媒體公信力、破壞媒體在公眾心中威嚴形象的行為,最終也在逐漸喪失著新聞道德。
提升新聞時效性、真實性。新聞工作人員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在報道前充分調查消息源,提供充足的證據或數據支撐,禁止用噱頭推斷噱頭的方法得出某個新聞結論。本著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不要因為實效性而犧牲了新聞的真實性。堅決反對為了博眼球而加工和夸大新聞事件,甚至杜撰等有違新聞操守的行為。
提升新聞客觀性。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新聞工作者要不僅要確保對每一方消息源報道的全面,同時應該注意對各方消息源的公正平衡。例如在“重慶公交墜江”事件,媒體應避免以記者主觀情感介入新聞事件,造成有失偏頗的新聞面貌。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把新聞真相呈現在受眾面前。
提升新聞信息的完整性。確保新聞的“5w”的基本要素要齊全。例如,2018年12月《北京青年報》曾中發布一篇報道“小偷偷電瓶車意外身亡,車主要不要賠償”,回歸新聞稿件自身,會發現這是一條“三無”信息為依據的杜撰稿,沒有時間、地點、當事人等基本信息。時隔一天,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通告,此條新聞為虛假新聞。因此,新聞全面性和完整性至關重要,否則它的真實性必然受到質疑。
職業道德規范是每個新聞工作人員必須掌握且時刻在工作行為中銘記在心的基本準則,應不斷向行業模范學習,提升和培養自己的認知。首先,任何情況下,新聞工作人員都應保持理性思考,確保傳播的正能量,正確使用自身的輿論監督權。其次,在報道新聞的過程中,新聞工作人員在面對源源不斷的新聞信息時更多的應是基于對事實的尊重,從實踐出發探求事件真相,而不是基于某種情緒、預設或主觀愿望對新聞進行報道。最后,提升每一位新聞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和責任意識,遠離一味追求速度和時效的報道。
新媒體時代,焦慮的心態必須摒除,新聞工作者秉承新聞工作的核心內容:服務大眾與公共利益。這就要求新聞從業者要回歸社會觀察者的身份,用實踐出真知,而不是做信息的簡單拼湊者。在利益面前嚴控自己,以防成為某些利益集團的宣傳員。堅守新聞自律,做實事求是的報道者。其次,新聞工作者作為信息流通的重要“把關人”,更應堅守正確的價值導向,主動引導社會流通的價值理念保持積極正面。最后,新聞專業主義要求媒體以社會的公共利益為基本出發點,提供全面、真實、客觀、公正的報道。這些目標的實現都需要新聞專業主義精神的回歸。媒體融合時代背景下的反轉新聞或許很難徹底消失,但反轉新聞的倫理失范現象會在媒介作為主體力量的推動下與受眾、體制共同努力,將生態輿論環境不斷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