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tchakorn Limsakul 王蓮花 上海交通大學
在2008年,有專家在泰國曼谷開展街頭問卷調查,調查對象以華文報紙讀者為主,調查結果中顯示83.3%的讀者在閱讀華文報紙時重點閱讀中文新聞版,因此得出結論,泰國華人希望通過報紙了解中國新聞,華文報紙為泰國華人帶來了有關中國的多方面消息。調查問卷樣本數量并不多,同時調研方法過于單一,本次接頭問卷調查不能看作是一次嚴謹的問卷調查,但也可以看出,人們對泰國的中國報業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在現代,經濟外交是各國關系穩定發展的主要手段。依靠經濟合作,各國將進一步加強彼此之間的關系,避免由于關系破裂導致的經濟合作失敗,造成嚴重損失。在這種形勢下,泰國華文報紙為讀者提供了大量的經濟信息以及中國-東盟合作方面的新聞,希望能夠促進兩國經貿往來。
自中國與東盟各國開始對話合作以來。泰國華文報紙一直是雙邊合作的支持者和推進者。《東盟商界》雜志以詳細地報道東盟經濟的發展和足進東盟一體化為宗旨和目標,關注區域內的華人經濟以及區域間的經濟交流與合作。華文報紙也非常重視有關中國與東盟的相關報道,尤其對一些大型會議或活動的報道更是不遺余力,如有關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論壇、東盟部長級系列會議等新聞。
在2009年底,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建成之際,由中國新聞社以及世界華文媒體合作聯盟秘書共同開展以“聚焦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為主題的報道活動得到了東南亞華文報紙的熱情支持,泰國《星暹日報》、《亞洲日報》也織級參與其中。整個報道活動自中國—東盟自貿區區全面啟動倒計時10 天時開始啟動,按照每天3-5 篇的節奏播發信息、綜述、評論等電訊通稿,大部分稿件在境外報刊落地。參與聯合報道的各國華文媒體主要負責采訪所在國政府官員、商會組織、涉華名企等,并在自貿區建成日當天與中新社駐各地記者聯合報道當地的動態新聞。這活動報道內容十分豐富、視角鮮明,對于中國-東盟自貿區進行了詳實的報道。為讀者展現了中泰兩國雙邊貿易的現實狀況和未來發展趨勢,掀起了一輪宣傳熱潮。
在泰國,華文報紙不僅通過每日新聞報道向讀者展示中國文化、傳播中國新聞,同時還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形成“集體記憶”。(集體記憶代表一個群體,這里泛指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多年來傳承的物質的、非物質的東西,代表著一分記憶財產)。在泰國生活的華僑華人利用報紙作為了解中國文化、中國新聞的工具,以此加強了他們的文化認同感。這種文化認同體現在三方面:
第一,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拉斯韋爾提出,大眾傳媒不僅傳播當前發生的各種新聞,同樣也起到積累文化的作用。傳播是繼承前人的經驗、知識、智慧,使社會遺產得以代代相傳。
第二,對中國古曲文化的認同。泰國的華文報刊大多使用文雅的書面語,語言精練。目前,每種華文報刊均開設文藝專欄,用于宣傳中國傳統古曲文化,海外讀者證是從這些文藝專欄中吸去中國文化知識,并利用中國文化豐富泰華文化。
第三,對中國傳統節日和民間習俗、民間文化的文化認同。泰國將春節作為第二大慶祝節日,在泰國過春節同樣年味十足,還常有舞獅舞龍的表演助興。泰國華人同時重視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節日,在節日當日泰國中文報紙都會報道節日慶祝活動,同時刊發有關節日風俗的文章。
泰國華文報紙通過積極關注和報道有關中國的正面新聞。可以促進其他國家對中國的了解的信任。在2004年“中國威脅論”一個大的時代,泰國《亞洲日報》更曾在頭條刊文指出,中國的“和平崛起”對世界經濟成長的貢獻是最大的。這遍社評文章引述國內生產總值及時外貿易總額兩個數據,具體而客觀地闡述了中國崛起的貢獻,強調了中國已同各國結成了密切的紐帶關系。與各國經濟發展現狀相關。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由中國和東盟十國共同組建。該自貿區的貿易量達到世界貿易量的13%,共涉及11 個國家、19億人口,在所有自貿區中中國-東盟自貿區人口最多,是規模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貿區。中國-東盟十國在不斷深入經貿合作的背景下,泰國將完成東盟—體化的進程,整個經濟體系將完全融入東盟經濟體中,泰國將成為連接中國和東盟各國貿易往來的重要橋梁。而泰國華文報紙作為溝通中國與泰國關系的紐帶,在促進信息流通,加強經貿往來,增強文化交流,實現互信發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