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占斌 許昌人民廣播電臺
在“四全媒體”背景下,廣播作為傳統主流媒體,應該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緊密結合廣播媒體的傳播特點,適應聽眾的收聽需求,科學設置節目架構,努力實現廣播與聽眾同頻同振,讓聽眾與廣播始終處在“一個頻道上”,以互聯網思維拓展傳播渠道,努力提升廣播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不斷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陣地。
許昌人民廣播電臺通過市場調查分析發現,綜合廣播頻率的收聽人群以車載人群為主,在車上的收聽時間多數在15 分鐘左右。而他們的年齡結構、職業特點、收聽習慣又各不相同。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如何滿足多層次、多元化的聽眾需求,融媒體環境下的“全程媒體”思維應該引起廣播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要想在短短的15 分鐘左右吸引聽眾鎖定頻率,傳統的大板塊節目已經不能適應聽眾的收聽需求。如何在快節奏的前提下,在最短的時間內滿足聽眾的多元化收聽需求為此,綜合廣播全天節目采用了欄目設置碎片化策略:把每小時劃分為四個單元,每15 分鐘一個單元,每個單元均由互動話題、新聞資訊、天氣路況信息、歌曲音樂、公益廣告等內容。這樣的節目設置架構,既滿足了聽眾對信息的需求,在短短的15 分鐘之內就能快速知曉各類信息,也避免了長時間收聽主持人播報產生疲勞感,實現了對聽眾的全程伴隨。
欄目碎片化的設置方式,增強了廣播收聽的伴隨性,但也存在著節目同質化內容雷同的缺點,如果聽眾在下一個時間段繼續收聽就會產生收聽疲勞,甚至出現厭煩情緒而換臺,甚至產生一種負面印象從此永久不再收聽這個頻率。通過收聽率調查分析發現,聽眾收聽綜合廣播第一需要就是對新聞資訊的需要,而長時間收聽資訊又容易產生聽覺疲勞,為最大限度地避免聽友收聽疲勞,許昌人民廣播電臺綜合頻率按照“全息媒體”的互聯網思維,在全天各個欄目的編排上動了一番心思。節目架構設置上把每小時分為四段,每逢整點編排的是《整點快報》,之后每逢15 分、30 分、45 分各編排一檔《新聞快遞》,全部采用簡訊方式編排,每檔資訊都在12 條左右,內容選擇突顯“有用、有趣、有態度”,這樣每小時都有4 個集納式新聞欄目為支撐點。雖然都是新聞資訊類欄目,但是欄目內容各不相同,各有側重:《整點快報》以許昌本地新聞信息為主,每逢15 分的《新聞快遞》內容編排以法制、軍事、體育等信息為主,每逢30 分的《新聞快遞》以科學、教育、文化、衛生、正能量新聞等信息為主,每逢45 分的《新聞快遞》以財經、房產、汽車、手機、旅游等信息為主。這樣4 檔集納式新聞資訊小欄目把每小時劃分為4 個單元,每15 分鐘一個單元,每個單元均有正能量議題讓聽友通過微信參與互動,還有即時資訊(以有用、有趣、有溫度、有態度的社會新聞為主)、路況天氣預報等公共服務信息、精選歌曲、公益廣告、經典誦讀等等,特別是《經典誦讀》小欄目,由許昌人民廣播電臺資深播音員主持人精選古今經典詩詞,通過聲情并茂的誦讀演繹,加上后期精益求精的配樂錄制,雖然每期時長只有短短的1-2 分鐘,但給聽眾以強烈的聽覺沖擊力。很多聽眾覺得聽得不過癮,要求在微信公眾號推送或才重播,以方便經典誦讀愛好者反復收聽。應聽友要求,我們就在廣播公眾號進行推送,并且增加重播次數。在短短15 分鐘之內,聽眾除了快速知曉身邊事、天下事,滿足對新聞的需求之外,還能獲得服務性強、及時有用的信息,欣賞經典詩詞誦讀,帶給聽眾輕松愉悅的感受,受到了聽眾特別是有車一族的普遍好評。
在傳統媒體當中,廣播具有互動性強、便于聽眾參與等獨特優勢。從最初通過熱線電話和短信參與,到現在的通過移動互聯網參與。智能手機的迅速普及,讓聽眾通過手機參與廣播節目與主持人零距離互動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方便程度。如何以“全員媒體”思維充分發揮廣播優勢,吸引聽眾踴躍參與廣播節目互動,增加聽眾對廣播的黏性,讓聽友離不開廣播,就需要在互動議題設置上多下功夫。為此許昌人民廣播電臺綜合廣播成立了4個節目研討小組,各小組每天對海量的新聞事件進行分析梳理,從中找出群眾關心的熱點事件,從中找出熱點話題,讓聽眾能參與、想參與、有話說、想說話。選擇互動話題我們制定了以下原則:第一是正能量,不管正面表揚的話題,還是反面批評監督的話題,所有互動話題必須傳播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導向上不能有偏差。第二是新鮮性,所有互動話題必須是新近發生的新聞事件,時效性差的、無法激起聽友參與熱情的老事件一般不考慮。第三是平民化,也就是話題設置必須以百姓視角入手,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讓每個人都能參與,讓參與的人感覺話題就是為自己設計的,讓他們想參與,而且一旦參與就不吐不快。比如今年1月10日,綜合廣播全天的互動議題就設置成了“保安小哥為啥刷爆朋友圈?”話題一經拋出,聽眾就表現出了極大的參與熱情,短短一個小時聽友通過電臺微信公眾號互動留言就達到了一千多條。原來今年1月9日當天,許昌市區下了一場大雪,在這個大雪紛飛的季節,微信朋友圈突然有一段10 秒的短視頻迅速擴散,成為寒冬當中的一股“暖流”。在這個短視頻當中,在許昌市區一家大型商超門口,一位年輕的保安小哥手拿一把棕刷子,為前來商超的顧客掃掉身上的積雪,這個小小的舉動,溫暖了顧客也溫暖了全城百姓的心,并迅速在朋友圈傳播。節目研討小組敏銳地捕捉到了這條信息,并且決定把這件事當作互動話題,肯定能起到非常好的傳播效果。不出所料,這一話題引起了聽友的強烈共鳴。好的互動話題也產生了好的傳播效果,聽友紛紛在朋友圈轉發參加廣播節目互動的截圖,無形之中都成了廣播的宣傳員,初步達到了“全員媒體”的傳播效果。
融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臺仍然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在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傳播社會主義新風尚,倡導社會公平正義,提供生活、健康、養生、娛樂等信息,弘揚社會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等方面,仍然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引領和導向作用。努力讓廣播成為“全效媒體”,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全媒體環境下我們必須不斷進行創新和探索。廣播節目的傳播應該是立體的,全方位的,廣播人應該以“全效媒體”思維使廣播節目實現立體化傳播。除了廣播的自身傳播方式之外,微信公眾號、微博、網絡廣播、手機客戶端、小程序等,這些都應該成為融媒體時代廣播傳播的立體網絡平臺,廣播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好這些平臺,聽眾就可以成爆炸性的增長,達到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今年5月23日,一位聽友向綜合廣播反映,他家的八旬老人走失,我們除了在廣播節目中多次播出之外,還在微信公眾號及時發布尋人消息。消息一經推送,眾多得到眾多微友的關注和轉發,一天的轉發量近萬條。5月24日早上7 點40 左右,微友丁女士在上班途中,發現老人在河堤邊的草叢中睡著了。丁女士趕忙買來礦泉水給老人,并及時聯系上老人的家人。家屬對微友和電臺也表達了謝意。這也是立體化傳播效果的最好說明。
在媒體融合的時代背景下,許昌人民廣播電臺在打造“四全媒體”方面只是做了初步的嘗試和探索,離“四全媒體”的要求還有不小的差距。特別是隨著5G 技術的應用,移動互聯網技術與廣播媒體的結合必將越來越廣泛和深入,對廣播來說既是難得的機遇,也是壓力重重的挑戰。有著光榮傳統的廣播人更應該“捋起袖子加油干”,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互聯網思維,科學設置欄目,創新傳播模式,走出一條特色鮮明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