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香 許昌廣播電視臺
一直以來,民生新聞因為與群眾最近、關系最為密切,始終是百姓愛聽、樂聽的新聞。與中央和省級媒體相比,地市級廣播電臺在進行民生新聞報道時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做好民生新聞也是地市級廣播電臺的立臺之本,顯得尤為重要。結合筆者多年來在許昌人民廣播電臺的工作經驗,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做好民生新聞:
新聞工作的“三貼近”原則核心就是貼近群眾。在對新聞選題、策劃時,要結合實際,結合當地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出發。在新聞采訪時一定要注意離群眾近一點、再近一點,在報道時要站在群眾的角度,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同時采用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報道。要多多宣傳當地黨委政府重要工作、中心任務等與群眾息息相關的民心工程,提高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比如系列報道《創建,讓許昌更美好》,報道了許昌市通過多年的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無論是市容市貌還是市民的文明素質都有了明顯的提高,記者多次走進許昌的大街小巷、廣場游園,走進普通市民當中,傾聽群眾感受身邊的變化。同時通過采訪,也了解到市民對我市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提出的合理化建議和意見,將之反饋給相關部門,從而促進了創建工作向更好方向發展。在新聞節目中,民生報道始終把教育、就業、這些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放在重要位置,在報道時,我們在注重用多種方式、多角度,不僅報道群眾的需要,更把相關部門的回應和相關措施報道出來,讓新聞報道真正做到貼近群眾,做群眾愛聽的民生新聞。
要想采訪到群眾關心的熱點新聞,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必須要深入到群眾當中,了解群眾的需要,和群眾建立好感情。在許昌人民廣播電臺開辦的“記者走在基層”欄目中,新聞記者走進農民、護士、教師、環衛工、駐村干部等各行各業之中,親身感受普通勞動者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在錄音新聞《蘑菇大王李延增的心愿》中,記者對依靠種植蘑菇帶領鄉親致富的蘑菇大王李延增進行采訪時,在連續一周的時間里,記者一直跟隨李彥增在種植大棚里,了解當地村民種植蘑菇的實際情況。當了解李延增最大的心愿是能夠在當地組織舉辦培訓班,為當地群眾在種植蘑菇方面提供技術支持,帶領更多群眾奔小康時,記者又聯系農業、民政等多部門,幫助其組建培訓班,受到當地群眾的好評,節目播出后,許多想種植蘑菇又苦于不懂技術的群眾紛紛打電話表示要參加這個培訓班。
作為一個黨管媒體,地市級廣播電臺更要注重正確的輿論導向,以正確的輿論引導聽眾。在日常的新聞工作中,將話筒對準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上,注重把當地黨委政府的施政方針和群眾的愿望有機結合起來,做好黨和政府喉舌同時,為人民群眾鼓與呼。例如,在許昌每年召開“兩會”前,許昌人民廣播的新聞記者不僅會采訪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交的議案、提案有關情況,更會派出骨干力量走上街頭,對市民進行隨機采訪,傾聽百姓愿望和心聲。把群眾的聲音帶到“兩會”上,傳遞給代表、委員及政府相關部門,做溫度、接地氣的新聞節目。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各類信息傳播次第生成,這就要求作為地市級廣播電臺在民生新聞節目上要不斷進行創新改進,不僅要創新報道角度、內容,還要在報道形式上進行創新。這也對新聞記者提高自身素質上提出了新的更好要求,將新的形式與技術運用到新聞報道中,進一步提高新聞節目的可聽性和與聽眾的互動性,從而不斷提高地市級廣播核心競爭力。在新聞采訪中,盡可能多運用一些現場報道、連續報道、深度報道等新聞宣傳形式,充分發揮廣播的優勢和特色,做百姓可親的廣播。2018年2月8 號,許昌市曹魏古城南大街舉行盛大的開街儀式,作為許昌人民群眾生活中的大事、盛事,當天許昌人民廣播電臺派出多路記者進行現場采訪,通過采訪現場群眾、表演藝人、相關部門負責人,一方面在當天上午9 點進行現場連線,將開街的現場同步通過電臺傳到全市人民耳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現場錄音效果,讓開街儀式上群眾的歡呼聲、藝人的表演聲、優美的禮樂聲輝映交錯,重磅推出連續報道《一條街改變一座城》,讓聽眾有了身臨其境感受到開街儀式的現場盛況,大大提高了我臺民生新聞的時效性、影響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