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武漢傳媒學院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影視劇層出不窮,成功的影視劇自然依托于一個良好的劇本以及其給觀眾帶來的視聽享受,為了能夠使作品達到最優化,在影視劇創作中特別是動漫和譯制片,對演員聲音的修飾是不可避免的,這就對聲音的塑造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影視配音應運而生。配音是一門語言藝術,配音演員以原片所提供的一切依據為準則,用自己的語言樣態和聲音在話筒前塑造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簡單的說就是替人物說話。在影視劇中,優秀的配音往往能夠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為整部影片增色不少。
在影視劇的創作中,如果說劇作家的劇本創作是一度創作,演員的表演是二度創作,那么配音演員的配音則是三度創作,創作的度數越多,規定制約性就越強,作為最后一度創作的影視配音,具有十分鮮明的規定制約性,除了前期的創作依據以及后期的創作手段之外,創作對象的“視覺形象”顯得格外重要。
給聲音注入情感,是角色形象塑造的關鍵。首先,配音演員必須深刻理解創作內容,在此基礎之上才能進一步確定聲音的表現形式,從而確定表達基調。很多初學者在創作之初簡單只是為了外部技巧的口型貼合,而忽略了原片演員的情感內容,這樣的配音是沒有靈魂、沒有內容可言的,繼續盲目的創作只會弄巧成拙,所以在配音創作中,一定要深刻研究原片演員的每一個情緒的變化與轉化,充分而深刻的理解規定情境中的故事情節。其次,配音創作的基礎是人物,配音演員需要用心體會人物來準確的獲得語言表達的心理依據,不僅僅是體會人物的外貌形象,而是用心體會人物的心理特征、個性特征,是有音容笑貌、言談舉止的完整的有性格的人物,即要剝出人物的“核”,高度概括出角色人物所特有的內心環境、獨特的行為方式和態度傾向。只有注入情感的配音,才能使角色人物形象更加豐滿,進而與受眾產生強大的共鳴。
塑造人物,是影視配音創作的核心。上海電影譯制廠老一代配音演員富潤生曾說道“把原片人物表達思想、進行交流的聲音、語言當作靈魂,人物形象當作軀殼,抽掉外國演員的聲音語言一一靈魂,用我國演員的聲音語言一一靈魂配附在外國演員的軀殼里,故而稱其為‘借尸還魂’。”所以配音演員是通過自己的有聲語言去表達和塑造原片中的人物形象,這就是精神世界,我們稱之為靈魂,從這個意義上講,配音藝術是“還魂藝術”。這種語言藝術的再創造,最重要的就是:抓特點幻化人物,傳人物之神,還人物之魂。
藝術來源于生活,反映生活,高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不是脫離生活,恰恰是對生活的體驗和體現,是體味和領悟生活之后產生的沖動、做出的反應。生活中由于不同人的性別、年齡、職業、經歷的不同,對待同一件事物的反應也會有所差別,那么影視作品中的人物也一樣,所以配音演員一定要深入到角色中去,領會并走進角色人物的內心世界,用聲音去塑造人物的職業、年齡、身份和性格等,使語言性格化、具體化傳人物之神。時刻把握住人物的思想線、行動線、情感線,感受、體會,培養角色之感情、萌發人物之激情,用自己的聲音去表達體現,還人物之魂。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溝通與交流,“說”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行為動作,“聽”是領會說者的態度意圖,“聽”為了更好的“說”。無論是從思想、情感、目的、訴求上兩者都是互相成就,相輔相成的,這樣的良性循環使得溝通順暢、效果最大化。由于環境、背景以及交流對象等的不同,所以,在交流中,與交流對象在思想、情感、目的、訴求上要相互給予、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這就是所謂的適應。
配音中要求我們緊盯屏幕,對著畫面要真聽、真看、真感受,所以與角色人物交流過程中要從心交流,對手用什么語氣,決定著我們在配音時的語氣,所以配音是配音演員和角色交流、和對手交流、和自己交流的一種聽覺上的交流。在配音創作中,配音演員在具體的錄音環境下,只能依據劇本所提供的特定語境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努力的貼近原人物的音容相貌,舉手投足,向人物靠攏,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讓自己的聲音完全融合在角色中,和角色融為一體,在沉浸自己角色的同時,也要兼顧和對手的配合,在與對手配合中接受對方帶給自己的語言刺激,從而給自己所說出的話尋求外在依據,使這種交流與適應和諧的搭建起來。另外配音過程中當遇到某種原因被迫中斷時,要保持情緒的一致,用聲的統一,和節奏的銜接。最后筆者認為,作為一個優秀的配音演員,還要不斷的自我調整、更新和完善,切勿總是經驗至上,要緊跟時代潮流,才能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