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 河南工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的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強調“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新媒體給高校信息的傳播和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很大的平臺。下面,以河南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新媒體為例,對高校二級學院新媒體建設路徑進行初步探索。
河南工學院位于新鄉市,其二級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是河南省高校最早設置計算機專業的院校之一,截止2019年6月,學院現有校內專任教師49 人,在校生3200 余人。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新媒體按照平臺主要分為以下三類,分別是微信、微博和企鵝號。
1.微信公眾號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微信公眾號為“計科系學子之家”。2019年4月,河南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升級更名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但因微信公眾號名稱修改需要微信公眾號后臺管理審核,現仍在處理過程中,故學院微信公眾號仍舊用的是“計科系學子之家”。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微信公眾號于2015年3月籌建,確定公眾號是主體為個人的“訂閱號”;2015年3月10日發布第一條官方信息并開始試運行;截止2019年8月,訂閱人數近三千人,共推送圖文消息548 條。
2.微博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官方微博為新浪微博,命名為“河工計算機學院”,2016年12月 完 成 申 請,截 止2019年8月,粉絲數量1791 人,發表微博370 條。
3.企鵝號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官方企鵝號為“計算機學院小喇叭”,2016年12月完成申請,截止2019年8月,粉絲數量1600 余人,共發表說說1897 條,包含圖片4845 張,訪客量達377897 人次。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新媒體的建設發展主要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團總支牽頭規劃、實施。學院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及官方企鵝號直接由學院團總支學生會宣傳部負責日常運營,但同樣接受學校黨委宣傳部的統一監督和指導。而學院新媒體團隊的組織結構是由一名指導老師加若干學生組成。雖然官方微信、微博及企鵝號下面并沒有再細分部門,但是由于各類新媒體平臺推送方式,閱讀方式及受眾不同,故負責新媒體運營的宣傳部又被分為微信組、微博組和企鵝號組。
負責運營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新媒體平臺的學院團總支學生會宣傳部,因為各種實際困難,并沒有給學院新媒體提供專門的辦公場所,更不用說專業的硬件設備,諸如現實下新媒體采編經常需要用到的,相機,錄像機,云臺,話筒等,因此造成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使用這些設備的時候,一般要么使用學生自己的手機、相機或者電腦,要么需要到學院行政辦公室或相關教研室借用設備,甚至是利用個人資源,向學校社團或校團委新媒體中心借用。而至于辦公地點,一般材料的處理,信息的整編,都由學生在教室、圖書館,甚至是宿舍內完成,部分可能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在學院學工辦完成。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及官方企鵝號有指導老師1 人,學生工作人員10 余人。官方微博“河工計算機學院”的日常運維主要都由微博組學生完成,指導老師審核重要內容的發布。官方微信“計科系學子之家”由微信組4名學生工作人員負責,和官方微博一樣,指導老師策劃,組織并審核一些重要內容的發布。官方企鵝號為“計算機學院小喇叭”由企鵝號組學生負責運營。事實上,實際運營各類新媒體平臺的學生除了日常編輯推送外,還承擔著策劃、采編、文案等工作內容,工作內容繁雜,無法做到真正的分工明確。
根據調查研究,大學生使用新型社交媒體時長普遍較長,例如,微信使用時間最長,約為2.6 小時;QQ 次之,約為2.1小時;微博最少,約為1.2 小時[1]。根據2018年2月的一次數據調查報告,微信和QQ 使用用戶年齡組成比較而言:QQ用戶中30 歲以下占比要比微信高4 個百分點;35 歲以上的用戶占比相比微信少4個百分點;可見,QQ 用戶相比微信用戶趨于年輕化,青少年在選擇聊天軟件時更加青睞QQ[2]。因此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新媒體平臺的運營,更傾向于將主要資源和精力用于官方微信和官方企鵝號的運營,因此,接下來,對學院官方微信和官方企鵝號的內容進行較為詳盡的分析。
1.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官方微信公眾號內容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官方微信公眾號“計科系學子之家”是一個訂閱號,截止到2019年7月,2019年全年共消息83條,閱讀數達7338 人次,點贊量215 次,評論數達85 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官方微信公眾號推送的內容涉及方面很廣,主要以思想政治引領的“紅色課堂”專欄,講好河工學生故事的“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主題優秀學子風采展,講好河工教師故事的“不忘初心引路人,春風化雨育桃李”主題學工教師專訪活動,以及“計算機學院學院新星”優秀學子系列采訪等活動為主干,涉及招生宣傳、迎新專欄、公告通知、學生活動、情感勵志、好文分享和就業創業等內容。截止本文成文,數據分析可知,2019年上半年,閱讀量最高的文章為2019年5月8日推送的《計算機學院藝術之星——221小伙伴》專題采訪,閱讀量達441 人次;點贊數最高的文章為2019年4月6日推送的《系部播報|河工全運會之計科衛冕篇》及2019年6月3日推送的《畢業季|紙短情長,不說再見》,點贊數皆為13人次;評論數最高的為2019年6月3日推送的《畢業季|紙短情長,不說再見》,評論數為23 人次;以上為學院2019年上半年微信平臺推送消息的一個情況概覽,這與《2019年高校新媒體觀察報告》中統計的,2018年學校官方公眾號平均單篇閱讀數達2604 人次,平均單篇點贊數達37 人次,還有很大差距。
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官方企鵝號內容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官方企鵝號為“計算機學院小喇叭”,QQ 空間說說的推送不受次數限制,且推送后的消息如果需要修改,不用撤回,可直接在線編輯,因此學院官方企鵝號推送消息更為及時、高效,且次數較多,故且以2019年6月為例,來說明官方企鵝號運營情況,全月共推送說說100 條,瀏覽量達146290 人次;瀏覽量最高的為2019年6月13日推送的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2018 級UI183班組織的“獻禮祖國七十華誕”主題作品——歌曲《歌唱祖國》,瀏覽量達2612次,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雖然官方企鵝號作為學院宣傳部的一個窗口,但是內容方面,學生更為喜愛的是包含“自己”在內的,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題材;并且也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
在實際運營中,發現一個值得思考的現象,同一內容在同一時間在不同新媒體平臺推送時,如微信平臺和QQ 空間同時推送,傳播效果和受眾反應差異極大,以2019年上半年學院微信公眾號推送的閱讀量最高的文章《計算機學院藝術之星——221 小伙伴》專題采訪為例,微信平臺閱讀量達441 人次,而在學院官方QQ 上推送,瀏覽量達到3288 人次,且引起熱烈討論,學生紛紛在此條說說下面點贊和評論,與微信平臺上面的推送效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從另一方面證實了,現如今,當代大學生更傾向于通過QQ 進行交流,并獲取信息,并且在QQ空間中更為活潑,參與性強,互動性好。
首先,硬件方面的問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新媒體硬件條件非常簡陋,一方面沒有專業的器材設備,甚至一臺較為專業的攝影攝像器材都沒有,對于一個擁有在校生超過三千人的學院,面對各類信息此起彼伏的工作狀態,空有創美熱情,沒有專業設備的硬件支撐,是很難將新媒體平臺運營好的,另一方面,沒有專門的辦公場所,新媒體人員克服困難,辛苦采編的新聞素材,沒有專門的辦公場所用來處理,只能利用課余時間,甚至是晚上加班處理,但是學校宿舍一般都有晚上限網限電的規定,這給新媒體人員處理后期素材又增加了難度。這就需要學院層面需要對校園新媒體的發展和建設重視起來,要十分明確的意識到,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下,建設好校園新媒體是極其重要且迫切的,并應該為校園新媒體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
其次,技術方面的問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新媒體運營團隊里面的指導老師為學院的專職輔導員老師,指導老師除了要負責班級學生管理等日常事務,還有學院及學校各行政部門分配的各項工作,及上課、備課、做科研等提升個人能力的事務外,還要分管學院各個新媒體平臺的日常運營和維護,且指導老師也非科班出身,指導工作的過程中,難免遇到技術性難題,一時半會無法解決,只能自學,或者現學現賣,不免在新媒體平臺的內容和形式上有所欠缺,專業性有待提升;而團隊里面的學生雖然都來自計算機相關專業,相對而言,有一定技術支撐,但由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學生人數較多,學生層次較為復雜,學生整體素質不夠高,這使得指導老師在培養新媒體學生干部的過程中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保證學院新媒體平臺的正常運營,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團隊學生對指導老師依賴性較大,創新性和積極性有待提高。指導老師和團隊學生的新媒體素養全靠自學,缺乏專業人員指導,提升途徑受阻。在無法安排專業專職人員負責新媒體的情況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定期的培訓,經過專業的新媒體課程、講座的學習,掌握新媒體需要的相關素養和技能[3]。
最后,制度方面的問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學院對于新媒體建設及運營所出臺的明文規定非常少,諸如新媒體日常運營的要求、原則和審核制度,新媒體團隊內部的考核機制,僅僅存在于新媒體團隊內部的口口相傳或上下代相傳,沒有形成成熟的統一的文字。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學校層面和學院層面對新媒體的認知和重視程度不夠,畢竟是新鮮事物,在保證正常運營的情況下,制度的建設需要一定的時間。
思想教育與新型社交媒體結合,是時下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當年青年大學生行為習慣的需要,是當代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探索高校新媒體建設,力求創建符合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