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光 張家口廣播電視臺
紀錄片的內涵是指對現實進行創造性的處理,即對現實片段進行有意義的組合。在媒體行業快速的發展背景下,紀錄片這一藝術形式受到的關注也出現了一定的提升。如何在多元文化視野下尋找自然環境、社會人員以及人類生存的切入點,是現如今人物專題類紀錄片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而采訪則是其中最需要注意的一個環節。
人物專題類紀錄片即是指以“人”為主題,伴隨著人物故事的發展而發展的紀錄片類型,其特點是獨立真實,采用非虛構的記錄形式。從某種層面上來講,這類紀錄片可以納入到宣教類專題片或是歷史文獻片的范疇。在拍攝的過程中,力求使用真實的畫面展現真實的環境、人物以及事件,通過多種視聽造型的塑造提升內容的真實性。從前提調查和選題開始,紀錄片的創作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其中融入了創作者或是編導的主觀情感以及想要表達的主題,希望能夠通過人物故事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
在進行人物采訪前,一定要做好先期準備工作,但結合實際工作實踐可知,大部分采訪前的準備都是毫無意義。造成這種矛盾的原因在于事物的兩面性,不同人物的采訪往往表現出巨大差異性。一方面,為了保障采訪工作的順利進行,采訪者會預先對被采訪者進行調查了解,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為了獲得理想的采訪效果,甚至還需要和采訪對象長時間相處。例如,張以慶在進行《幼兒園》拍攝的過程中,在一所寄宿制幼兒園中生活了一年多,和其中的小朋友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形成了數量龐大的影像資料。在對采訪對象進行調查了解時,可以從其交際圈子入手,對其朋友、家長等進行深入的交流。必要時,為了出現遺漏的情況,最好列出一個提綱,理順采訪思路,提高采訪效率。但從另一方面來講,精彩的采訪無法進行預先設定的,在采訪過程中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許多精彩內容也許會不期而至,這就需要采訪者具備敏姐的才思,能夠在采訪中靈活變通,準確把握每一個閃光點。
人物采訪最常見的形式就是問答,采訪者提出問題,采訪對象就該問題做出解答,采訪者傾聽并記錄。首先,在提問方面,采訪者需要明確采訪的目標,即挖掘出采訪對象最真實的一面,有針對性的進行提問。采訪場所最好設在采訪者比較熟悉的環境中,在提問時最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使采訪對象擁有足夠的時間醞釀感情,否則只會使整個采訪顯得過于突兀。一般情況下可以先找一些比較輕松的話題,是采訪對象的心理逐漸放松,消除負擔。在逐步深入的過程中,要對采訪對象的表情進行細致的觀察,在一些不適宜的部分,不要過多涉及,尤其不能出現逼問或是盲目追問的情況,這是對受訪者必要的尊重。針對不同的采訪對象,應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和提問方式。如對專家學者進行采訪時應盡可能的保持嚴肅,因為其中會涉及到大量的專業內容。而在采訪百姓時,應做到自然親和。對于說話冠冕堂皇的人,可以先找一個趣味性問題,慢慢相互熟悉,在建立初步信任之后,在考慮一些深層的問題。而對于寡言少語的人,則應從簡單的問題切入,對其進行適當的引到,或是借助一些小玩笑調動其表達欲望。
其次,在傾聽方面,采訪者要做到認真專注,這不僅是對受訪者的尊重,同時也影響著后續的提問質量。而在傾聽的過程中,采訪者要善于挖掘其中的關鍵點,整合重點信息,為后續提問提供依據。必要時應該采用邊聽邊記的方式,避免關鍵信息被遺漏。在實際采訪的過程中,采訪者要正確認清“聽”和“問”的關系。同時在傾聽過程中給予受訪者以眼神回應,加強情感交流,營造一種寬松、舒適的心理交流氛圍。此外,適當的利用心理暗示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應把握尺度。例如,在張學友參加的那期《藝術人生》中,朱軍一如既往的對張學友使用了煽情手法,但反而使張學友笑場,這就是心理暗示的錯誤用法??偠灾?,在采訪的過程中,采訪者應該把握“聽”和“問”之間的平衡點,和采訪對象之間維持心靈上的溝通交流,確保思維上處于同一頻道,如此才能避免出現“雞同鴨講”的情況。
人物專題類紀錄片主要是圍繞“人”展開的,真實是其成功的必要屬性,而想要做到真實性則要紀實,融入人文關懷的紀實才能賦予紀錄片以靈魂。人文關懷所體現的是人類對自身完滿性的一種追求以及對理想人生、人格以及社會理想缺失等方面的關注。人文精神是此類人物專題類紀錄片不可缺少的元素。因此在采訪的過程中,要對采訪對象所具有的人格精神、理想信念等進行深度的挖掘,突出人的喜怒哀樂所蘊含的人性光輝。以反映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國留學生情況的紀錄片《米字方向》為例,從大學生的視角出發,對這一群體的真實情況進行了展現,在此基礎上拓展到了整個社會的層面,進一步深化了紀錄片的立意。后期制作是融入人文精神的重要環節,可以通過同期聲、長鏡頭、音樂等元素的應用烘托出良好的人文關懷氛圍。
綜上所述,在制作人物專題類紀錄片的過程中,應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合理應用采訪技巧對采訪者的真實情感和事件進行挖掘,構建良好、舒適的采訪環境,減輕采訪對象的心理負擔,建立信任關系,以此保障采訪工作的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