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梅 佳木斯日報社
時政戰線的記者,根據自身特點,經常采訪報道出席各種會議,通常被業內人士形象地稱為“跑會”。有人說,時政記者好當,基本就是到會場拿份會議材料,回來就能“扒材料”寫稿了。比起其他戰線的記者,常出席會議的時政記者確實不用經常深入到采訪一線,深入到工礦企業,深入到田間地頭,往往就能夠根據會議提供的現成材料,只是對內容稍加刪減,加個“本報訊”的消息頭就可以順利地交稿了。特別是隨著時代與科技的發展進步,無紙化辦公時代的到來,手機功能的日趨強大,郵箱、微信傳傳電子版就是分分秒秒的事,時政記者的工作更是方便快捷,有如神助。
然而,凡事需要從兩方面看,時政記者雖然免了許多采訪一線奔波之苦,但也多了一絲無聊和寂寞。由于常跑會,時政記者需要錘煉自己能坐得住板凳、培養自己的耐性。而且,時政記者由于常常跑會,經常做“官樣文章”,報道中缺少了來自一線的新聞點和現場感,所以在一年一度評選好新聞的時候,與其他戰線記者相比,往往成了一個弱項,應景之作多,鮮活的、可供拿來評獎的作品有時相對較少。本人也做了好幾年時政記者,對這一點也深有感觸。
所以,要想提高時政記者的好新聞“中標率”,時政記者更需要煞費苦心,與會議同頻共振,多熟悉掌握各條戰線情況,提高自己在會議上獲取新聞線索的基本功,當時可以簡單把要點記到采訪本上,回后整理以待進一步采訪。其實,由于時政記者對應的“線多面廣”,時政記者獲取新聞線索和素材的優勢還是顯而易見的。
2012年12月,我受命采訪市政府組織召開的一次民生工作座談會。會上,共有來自社會各個層面、各行各業的31 位市民代表,他們和市長坐在一張大桌前,向市長反映各條戰線的實際情況和群眾的愿景、訴求與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
按理說,這樣的民生會議也不是第一次召開,要說新意也不太算得上,但要說新鮮,也未嘗不可,畢竟這次座談會上,政府主要領導面對的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各縣區委辦局的一把手,而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普通市民代表,這正是這條新聞的“賣點”所在,可以說是一個不錯的新聞素材。
意識到這是一條大的新聞“活魚”后,記者的敏銳性和興奮度空前提高,“抓好新聞”的意識凸顯,在整個會議過程中,對各位代表發言的內容都悉數記下,以便掌握大量的素材。回后精心整理寫作,見報后反響良好,政府、百姓、讀者三方滿意。
按理說,稿件的時效性很強,交稿時間也比較急,把它寫成一篇常規性的會議消息合情合理,省心省力,也能順利交差,但筆者想把這條新聞“活魚”做成讀者滿意的一道大餐,于是就煞費苦心,寫成了一篇場面感強、生動豐滿的不一樣的會議消息。此稿也因此獲得了2012年度黑龍江省新聞獎消息類一等獎。
筆者認為,一篇好新聞的誕生,是多角度塑造出來的。
一是,記者要有發現新聞的獨到眼光。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好的新聞素材可遇而不可求,一方面靠自己在新聞業務方面的不斷積累,一方面也要靠對新聞悟性的不斷錘煉,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不同,有先天的悟性,更有后天的積淀。
二是,發現了新聞“富礦”后采訪要盡量深入細微。圖省事,那就干脆在會場上打幾個盹兒就好,開頭記兩筆,最后領導總結時記幾筆,一樣可以寫消息,一樣可以完成任務,但是,……不一樣就是不一樣,身為一名記者,干一行愛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在當今社會一樣是不過時的。
三是,寫法上要獨具匠心,打破常規會議報道方式。常規會議消息,導語通常是幾月幾日,某某領導出席某某會議。然后就是領導如何強調、如何指出云云。老套路不寫還不行,寫了讀者還不愛看。好在近年來各級黨報已經開始著手進行時政會議報道方式的改革創新,一些內容和形式俱佳的時政報道不斷見諸報端。
四是,要有一個超靚的標題和一個精彩的導語。活魚是鮮,不放點好作料精心加工,恐怕鮮魚也很難變成美味。亮化的標題吸引讀者的眼球,精彩的導語吸引讀者有興趣讀下去。
五是,編輯要上好題位。時政新聞要做到領導滿意、百姓愛看,除了記者在采寫新聞時多動腦筋,盡可能以百姓關注的問題作切入口,后期的包裝和編輯也很重要。這幾點缺一不可。
領導調研也是時政新聞的家常便飯。隨著從中央到地方領導干部工作作風的不斷轉變,領導深入基層,赴各行各業了解情況、現場辦公的調研活動也越來越多。如何站在百姓及讀者的視角來報道好調研活動,也值得思量。
如果一味從程序上報道調研,容易將調研中發現的有價值的新聞淹沒于常規的報道形式之下,而且報道形式刻板,味同嚼蠟。所以,形式新穎、反映亮點、突出引領示范作用的調研報道,越發顯現出它的生命力。
發 表 在2013年1月25日《佳 木 斯日報》一版的見聞式特寫《太平川鄉調研記》,就是佳木斯日報近年來對調研報道的一次有益探索。記者以見聞的報道形式,通過市長與鄉干部的對話,突出反映了農村集體合作社制度給農民生活帶來的深刻變化。
文章結尾,記者撰寫了這樣一句話:“調研結束后,婉言謝絕了鄉干部的再三挽留,市長一行的汽車消失在茫茫的鄉級公路之間。”不留痕跡、潤物細無聲地反映了領導干部帶頭轉變工作作風的工作實際,充分體現了一個務實勤勉、高效廉潔的政府形象。文章還有效地傳達了正能量,對于進一步增進政府與百姓之間的血肉聯系,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達到了正面宣傳的輿論效應。
此外,“跑會”的時政記者,還要有效利用會議前后相關部門提供的會議材料,適時進行新聞二次整理挖掘,還要多掌握戰線情況,多學習相關行業專業知識,對于開展好時政報道,寫出“出彩兒”的時政新聞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