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中有 東方今報社
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社會輿情產生了“兩級分化”,在《中國青年報》的一則報道中曾說道:“一邊是最美、最好、最感動,一邊是最雷、最惡、最無恥,仿佛這世界,不是天堂就是地獄。”這也充分闡釋了當前的一種輿論生態,而新聞記者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導向作用,面對社會公眾“旁觀者”的心態,尊重新聞事實、獨立思考判斷,將成為新聞記者的最根本素質,也是避免輿情研判偏差的關鍵所在。
輿情已經成為社會公眾情緒的晴雨表,而新聞記者作為新聞信息的發布者,做好輿情研判是做好新聞的潛在素養。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寫作時,需要切實依據事實,保持新聞的客觀性與前瞻性,將新聞事件以客觀事實進行表現,避免因輿情研判的失誤,錯誤的引導公眾情緒和引發嚴重后果。目前,我國的網絡發展速度較快,網民人數已經突破6 億,而其中移動端用戶就有5 億,加之新媒體數量的持續增長,新聞報道將面對海量的網絡用戶,因此新聞記者避免對輿情研判偏差顯得至關重要。
在新聞報道中圖片的優勢在于,能夠快速、直觀的反映新聞事件,快速抓住讀者的閱讀興趣。然而,正是由于新聞報道中圖片的應用,使新聞報道出現了“先入為主”的觀念,片面的追求圖片的“應景”,難免會使新聞報道失真、失實。同時,過于依賴圖片反映新聞線索,缺乏必要的文字描述,很可能會誤導讀者對新聞事件的認知,從而使讀者誤入“看圖說話”的新聞陷阱。
由于網絡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新聞的實效性已經成為重要的競爭點,誰能第一時間對事件進行報道,誰就搶占了新聞資源的先機。因此,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或調查時,往往過于追求實效性,使新聞在進行新聞報道中,缺乏關鍵性的要素,導致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大打折扣,且不利于社會輿情研判,甚至引發嚴重的社會情緒。
現代新聞在一些輿情研判失誤的案例中,可以明顯發現,一些記者有時會存在“公器私用”的情況,為了博取觀眾眼球,吸引外界關注目光,不顧新聞價值、新聞規律和職業規范,搶時差、搶版面,在媒體中發表過于個性化的刺激性內容。并且,在新聞報道中存在明顯的主觀性,根據自己的想法引導輿情走向,違背了新聞記者的責任與職業操守,制造出歪曲事實的新聞事件。
正確的輿情研判會推動新聞報道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針對近年來不斷發生的輿情研判偏差,更需要重新樹立新聞報道的權威性,以出現的負責新聞報道案例為警示,不斷營造良好的新聞報道氛圍,提升網絡信息時代下的新聞報道價值,避免因新聞記者報道失真、失實而導致的輿情研判偏差。同時,新聞記者對于新聞稿件的撰寫,不能等同于一般文章的創作,而是應當以客觀、公正、權威的角度,對新聞事件進行調查研究,還原新聞事件的原貌,準確地反映事情的來龍去脈。具體可以采取分析法、核對法及調查法等方式,對新聞稿件進行把關,避免將新聞報道納入惡性的資源競爭之中,使新聞報道成為公眾了解事實的重要渠道,重塑新聞報道及新聞記者的良好形象。
針對新聞報道的輿情研判,開展針對性的求證是其中的關鍵環節,新聞記者應當從不再的視角和層面,對新聞事件進行全方位的驗證,尤其是對于事件利益相關方的采訪中,不僅要做到公正、透明,還要對相關的信息源進行分析判斷,看信息來源是否可靠,看采訪內容是否存在傾向性,看采訪元素是否具有說服力等。在網絡信息高度普及的今天,信息的交流與溝通渠道愈發順暢,新聞記者應合理借助網絡優勢,增加新聞事件的求證途徑,找準現實依據,理順邏輯鏈條。對于多方說法的采訪情況,在報道中要給出明確交代,以作為讀者和新聞同行判斷的依據。
目前,快節奏的社會生活環境,使人們對于新聞信息的真實性缺乏判斷,極易受到各種信息的影響。而正是基于這一表現,很多新興新聞媒體的新聞記者為增加流量,將目光聚焦于“個性”新聞標題的使用上,大量的轉載主流的社會新聞線索,經過簡單的加工便進行發布。這樣雖然能夠獲得一定的流量,但這樣的新聞報道方式,無疑增加了信息利用的風險。因此,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階段,更需要突出新聞權威性的構建,優化新聞報道的環境,真正體現新聞記者在輿情研判方面的責任。
總之,“心底無私天地寬”,新聞記者在輿情研判過程中,要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具備專業的職業素養和挖掘事實真相的心態,遠離影響自身價值判斷的利益禁區,從實際出發,彰顯新聞記者心不存私的新聞觀,著眼社會輿論導向大局,對社會輿情作出正確的研判,發揮出新時代新聞媒體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