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磊 淮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
在新時期,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社會文化建設需求日益突出。社會文化建設除了政府和社會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之外,家庭家庭教育也是較為重要的內容。傳統儒家文化在家族觀念、家庭教育的影響力日益凸顯,加之政府對傳統家風家訓理念的重視。特別是以習近平為首的新一屆政府對家風家訓的重視,使得家風家訓建設在社會上引起普遍的關注。2018年11月,習近平在全國婦聯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上強調家風家訓的重要性,指出“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認真研究家庭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把推進家庭工作作為一項長期任務抓實抓好。”[1]政府對家風家訓的重視引起社會普遍的關注。何謂家風家訓,樊波成認為家訓是指“家庭或家族內部父祖輩對子孫后代的垂誡、訓示”,家風又稱門風,是“家族子弟代代恪守家訓、家規而形成的具有鮮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2],家風家訓都是由一個家庭或者家族世代相傳的道德準則。在傳統社會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影響,傳統社會知識分子家庭特別重視對家風家訓在家族利益、家族文化傳承方面的作用,家風家訓在家庭教育和社會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傳統社會中家風家訓傳承受限于知識分子家庭和特定的階層,家風家訓的影響力主要依托家庭和家族文化,整體影響力弱,且這種影響更多是自發的。在政府關注下,家風家訓與政府社會管理結合,能夠更好地促進社會優良風氣的形成。
政府在家風家訓引導方面的缺失,形成目前的家風家訓傳播以自發為主,為了解目前區域性家風家訓傳播現狀,本研究立足于安徽地域展開調查,以家風家訓的內容傳承為主題,采用網絡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的方式展開調查。調查區域以安徽省地級市主要樣本城市,按照地域以及文化劃分為三個地域:蚌埠、淮南、淮北、宿州、亳州、阜陽皖北6 市;合肥、安慶、六安、滁州皖中4 市;蕪湖、馬鞍山、銅陵、宣城、池州、黃山皖南6 市。每個城市樣本依據該區域的人口數量多寡。為了讓樣本選擇的具有代表性,采用網絡問卷,樣本選擇以城市為代表,城市樣本的選擇與人口數量成正比例。同時,為了能夠體現調查的深入性,課題組在不同行政區域展開調查,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家庭展開深度訪談,根據家風影響力大小、家庭經濟收入的高低、家庭成員整體受教育水平進行劃分,針對這幾種類型的家庭進行訪談,收集與家風家訓相關的家訓內容、家族文化、家族風氣等內容,同時結合相關的文獻資料綜合分析,對調查結果、資料的梳理進行系統定性分析與研究。
經過本課題調查研究,由于受到地區經濟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影響,安徽地域家風家訓的整體現狀呈現家風家訓傳承淡薄,地域分布不均衡。皖南地區和部分皖中城市在文化傳承具有一定的家族傳承風氣,個別家庭在家訓表達和家風方面能夠表達清晰明確,能夠表達和體現家風的樣本中不超過10%。皖南特別是以古徽州地區,今黃山、池州、宣城、安慶地區部分家庭在傳統家訓傳承較為明顯,部分家庭成員能夠表述世代流傳的家族訓誡,在子女的教育能夠結合現代的教育思想結合,既體現傳統家教思想也能夠結合現代教育理念。地方尚學風氣濃厚,子女受教育水平高,當地以讀書受教育為榮,無論經濟的狀況如何,該地區都形成對子女教育培養的重視。該地區受教育水平高,隨機訪談的調查中,皖南地區高中及以上的年輕的受教育者中占66.5%。在安徽地區家風傳承與尚學風氣由皖南向皖北逐漸呈現階梯形下降趨勢。皖北地區由于經濟落后,文化觀念落后,地方缺乏對傳統家庭文化的沿襲和傳承,尚學風氣弱,特別是阜陽、亳州、宿州等地。該地區以農村居民為主,城鎮化低,整體受教育水平低,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更多依賴學校教育,很少家庭具有世代的教育文化理念的傳承,家庭教育影響較弱,中老年人受教育水平低,缺乏家族的尚學風氣,也沒有世代傳承的教育理念。當地的經濟收入主要依賴外出務工,該地區農村兒童中90%以上的屬于留守兒童,子女的教育較多地依賴祖父母輩,其祖父母輩受教育水平低,大部分農村家庭甚至沒有教育理念,這部分兒童缺乏基本的社會規范教育,更談不上規范化系統化的家訓教育。留守兒童教育主要依賴學校教育和社會辦學機構的教育。因而導致留守兒童家庭基本教育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兒童在今后的成長過程所患心理疾病的風險增高。
家庭教育是兒童健康成長的核心,蔡元培認為,人一生的品性“百變不離其宗,大抵坯胎于家庭之中。幼兒受于家庭之教訓,雖薄物細故,往往終生而不忘。”[3]調查發現,目前家庭人格教育中的“獨立精神、情感教育、道德規范”基本教育思想的缺失,部分農村家庭甚至連基本的教育想法都無法表達;有些家庭的父母雖然有讓孩子上學想法,他們的目的僅限于讀書識字;能夠清楚表達家庭教育理念的多數是父母城市中受到高等教育的新生家庭。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決定了家庭教育的內容,由于地區受教育水平的不同,家庭教育也呈現不同的水平。大部分皖南地區以及部分皖中地區的城市和文化傳承濃厚地區,82.3%的家庭能夠表述基本的教育思想和想法,部分12.1%的家庭能夠系統的傳遞家庭家訓思想。課題組在調研過程發現,受制于父母受教育水平的影響,在家庭教育過程父母教育過程缺失系統的教育理念,特別是皖北經濟落后地區,父母在皖北地市的農村,在其所展開的深度訪談中,農村父母85%以上的缺乏基本的教育思想,也無法表述出系統的教育思想。家庭教育中缺乏對子女“健全人格”的認知培養,也缺乏民主、平等、和諧的家庭教育氛圍。[4]更多的家庭以在村落和社區的社會教育中自然成長。目前在家庭教育中子女在教育過程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溝通,在所調查的樣本中,安徽省域整體樣本顯示,父母缺失陪伴所占比例(26%),如果單純從皖北地區綜合數據顯示,缺失父母陪伴的比例高達65%以上,甚至有些地區有80%以上,該數據顯示多數家庭是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陪伴的缺失,父母與子女溝通缺失比例(12.5%),父母與子女的分離、離異家庭導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從而引起的主要問題是父母與子女之間溝通的缺失,父母子女之間存在較大的代溝。為了對比該數據,課題組還在已經就讀大學的學生群體,對其已經出現心理問題和學習障礙的學生中做了調查,該群體中留守兒童所占比例30.5%,由于童年期間缺少陪伴,基本家庭教育缺失引發兒童的心理問題。該群體中性別比例中女性較高(79.3%),該群體中所引發的心理問題,原因較多的是父母離異、父母責任缺失,沒有教育思想。綜合而言,家庭教育的問題中,主要是由于父母缺失家庭教育,過于依賴學校教育,由于父母以及祖輩的自身知識水平的有限,父母與子女缺少有效的溝通。
社會的普遍共識家風家訓的傳播是個體的家庭問題,由于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的風氣對社會良好風氣的影響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地方尚學風氣和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方面政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家風宣傳的立體覆蓋機制應該是從家庭到社區、到學校、到行業、到社會的全方位教育延伸,爭取從源頭到生活各個方面,提高家風傳承和教育意識,強化優良家風的社會影響力。[5]這種立體覆蓋傳播機制的前提是政府承擔主要領導角色,需要強有力的政府引導才能形成濃郁的社會風氣。課題組在調查過程,結合地方社會風氣與政府職能方面展開調查,總體而言,地方政府在家庭文化、家庭教育和地方學習風氣方面的引導缺失。目前,政府在宣傳和引導方面的功能的缺失,在調查過程,地方政府在家風家訓方面的無系統化傳播策略。從目前的調查顯示,家風和尚學的風氣與地方的整體文化水平、社會風氣、傳統文化的傳承有著較大的關系。而地方的政府職能在該方面的宣傳和引導不足。政府在地方良好社會風氣培養方面的缺失。家風和家訓的傳承以及地方的尚學風氣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地區的尚學風氣以及良好的地方社會風氣需要個體家庭的家風,政府在家風和社會風氣的傳承方面應該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需要必要的宣傳和引導,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地方經濟落后,多數掙扎于貧困線上的家庭,能夠體現家庭教育與經濟的之間關聯,家風和地方社會風氣的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需要個體家庭的努力,同時也需要地方政府社區更多的努力。
課題組在調查過程為了深度挖掘家風家訓傳播的影響因素,綜合家庭、社會、個人以及政府各個方面,從家庭教育、文化傳承、家族風氣、區域社會風氣、地方政府角色等方面確定影響因素,考察家風家訓在傳播過程中的主要影響因素。綜合深度訪談和整合省域內的問卷調查深度挖掘家風家訓傳播存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區域內的家風家訓傳播。
孩子過什么樣的生活取決于家庭在過什么樣的生活。人與人之間的吸引力不是長相而是生活方式。與其對很多東西圍追堵截,不如把自己的家庭生活經營好,給孩子創造一個健康的環境。[6]家庭氛圍和家庭文化在兒童成長過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家庭需要培養個體的家庭文化,從父母思想和行為開始,家庭成員學會愛和懂得愛,學會獨立思考、培養責任意識等家庭文化,從家庭父母的行為中影響孩子,形成家庭文化的認同。優秀家風家教不僅僅是個體家庭的事情,其也關系到地方社會風氣、人際關系、經濟發展等多個方面。社會良好風氣的養成在于家庭、個人、社會綜合方面的努力,一個家庭的良好風氣可以帶動周邊其他家庭向著好的方向發展,由此帶動整個地區的良好風氣。地區的競爭風氣由單純的金錢利益與社會地位的競爭轉向個體成員的綜合素養,彼此向著知法、守禮、仁愛、友善、互助等方面的社會風氣的轉移。優秀家風家教有助于家庭和諧與社會穩定,優秀的家風家教源于父母長輩具有良好的教育理念和價值觀,家庭情感豐富、成員和諧、長輩學識深厚等都有利于個體的健康成長。優秀的家風家教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在家庭教育方面的體現,有助于個體融入家庭、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家庭文化的認同與建構一方面需要吸取傳統儒家文化的精華,從家庭成員內在心理構建個體社會規范意識。傳統的仁、義、禮、智、信五常,是個體成長基本的為人修身之道,個體對這種思想的沐浴有助于家庭和諧以及社會的穩定。另一方面家庭文化需要建構融入愛、溝通與尊重,家庭教育的核心要讓子女學會愛,包括對他人、自己、對父母的愛。人自由學會愛他人才能更好地懂得其他的規范與內容。父母與孩子之間溝通與尊重也是現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
“緩解家長養育焦慮是政府支持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切實轉變家長子女成才的觀念,教育不只是為了上大學,更不只是為考上重點大學,尊重子女的現實差異,”[7]家庭教育的目的首要讓子女成長為身心健康的人,其次在根據子女個體特性因素因勢利導,實現子女的差異化成才之路。家庭文化的建設依賴于個體家庭受教育水平,在社會發展中政府也承擔著重要的角色。政府需要在家庭文化方面起著教育和引導的作用。家庭教育文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政府長期不斷的關注。目前的家庭教育主要以家庭的自發為主,缺乏政府的引導和關注,各地政府也沒有切實可行的引導內容,政府在家庭文化建構方面作用的缺失,造成家庭教育的自發性和無序性。目前家庭教育內容多樣豐富與復雜,由于家庭文化水平層次不同,父母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也五花八門。從整體社會管理角度而言,政府需要關注普通社會家庭的教育內容,可以采取集合家庭教育、幼兒教育多方面的專家對教育內容進行整合,形成家庭教育的基礎性的閱讀內容,讓普通家庭和教育水平低的家庭能夠更好地學習和吸收現代教育理念,從初生的兒童家庭開始傳播,使之成為家庭教育必備的基礎性內容。注重家庭教育的宣傳與推廣,特別是新婚夫婦以及適齡婚育人群。另外,政府應當依據不同區域以及不同的地方特色,鼓勵富有當地特色的區域文化,與家庭教育相結合,豐富家庭教育內容。注重影視節目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引導,綜合促進地方家庭文化建設。
安徽省內南北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除了地理位置、經濟政策等外在原因,更主要的還在于地區思想和觀念的落后,要扶貧、促進落后地區經濟發展,單純的經濟扶貧只能治標,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落后地區的面貌。要從根本上解決落后地區發展問題,只能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綜合方面提升落后地區居民文化素養,改變落后地區的生存與發展觀念。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有效地縮小“知溝”,實現落后地區的發展,均衡省域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通過家風家教傳承文化,集中發展軟實力建設可以樹立獨特的區域發展特色。任何社會發展的根本都依賴于人的綜合發展,只有人的素養得到提升,社會必然快速發展。以家風家訓的文化特色建設具有地區社會發展的獨特性。
傳統家庭文化建構以個體家庭為主,在目前經濟建設取得較快發展的同時,為了能夠更好地鞏固經濟成果,提升整體社會成員素養,社會文化建設和家庭文化建設方面應該成為政府工作的中心。一方面政府對家庭文化的建構通過宣傳和傳播讓個體家庭樹立家庭文化的意識,制定政策鼓勵和傳播地方優秀家庭文化,樹立地方性典型,在地方形成尚學、守禮的社會風尚。另一方面,不同地區政府應該結合地方文化特色,大力弘揚本地區的傳統文化、新社會文化風尚,培養地方重視文化的社會風氣,最終在地方形成尚學、崇禮、守法、進取的精神文化。
社會的競爭不僅僅在于經濟的實力,文化的軟實力更有利于樹立民族的自信心。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國際上取得了較高的競爭實力。但要真正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單純的經濟發展遠遠不夠,還需要文化和思想的輸出,民族的自信源自文化的自信,通過文化的輸出對國際社會產生影響。地域發展也是如此,安徽地域的發展不僅需要提升經濟實力,更需要提升居民素養,從家庭教育、傳統文化方面建立省域發展特色,確立省域文化自信,方能建立持久不衰的社會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