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川北醫學院
四個回歸,是指教育部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出的“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四個回歸要求。2016年10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武漢召開武漢教育工作座談會指出,高等教育在國家“雙一流”建設背景下要勇于擔當、勇于作為,充分發揮“四個回歸”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成都召開的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回顧了我國高等教育歷經改革開放40年的快速發展取得的非凡成就后指出,我國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養教育務必重視“四個回歸”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將學生的成長成才納入到國家建設和發展的具體實踐中,充分發揮好人才在強國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和價值,為“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實現貢獻高等教育智慧。“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作為新時代高等教育“四個回歸”的重要內容,是指引未來我國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價值和方向引領,在高校開展具體教育教學和人才成長成才過程中的“指南針”。
常識,英文翻譯為“Common Sense”,是基于“Common”和“sense”構成的英語短語。在其中,Common 作為一個形容詞,翻譯為“共同的,普通的,一般的,通常的”;“sense”作為一個名詞,翻譯為“感覺,功能;觀念;道理;理智”;英裔美國思想家托馬斯·潘恩以“Common Sense”(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翻譯為《常識》)為題撰寫的書籍也曾成為“影響美國的二十本書位居榜首的書”;在我國有關“常識”的記載和認識可以追溯到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凡欲固結吾國之人心,糾合吾國之民力者,不可不熟習此書。而遍傳之于國人,使成為一普通之常識。”夏丏尊、葉圣陶《文心》五:“詩之外還有詞,詞原可以不讀,如果為求常識起見,想讀,也好,就讀《白香詞譜》吧。”從以上皆可以得出,常識是基于對于公共、普遍的一些觀念和道理的掌握,這種掌握是基于廣泛性和基礎性,而不是較為偏僻或者片面的,對廣泛的群體是不陌生的。
“要圍繞學生刻苦讀書來辦教育,引導學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1]習近平在寄語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中指出,必須使當代大學生求真學問、練就過硬的真本領,不斷使自己成長為為國為民服務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通識教育成為各個高校不斷重視和推進的,真正使學生培炎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切實補齊學生成才的短板,更好成長成才。“要堅持以本為本提升本科教育水平,堅持立德樹人提升德育能力,堅持一流標準提升對社會貢獻度。”[2]大學生,第一要務還是學習,確保真學問和本領練就,而非輕輕松松就能夠畢業。對當代大學生而言,回歸常識,而非僅僅掌握一些生存的常識,更多是多學習本領的掌握和學問的求實求真,多一點“國情、基層和群眾書”的掌握,心無旁騖地刻苦學習、潛心學習、耐心學習、靜心學習、繼續學習,拓展和擴充知識面,增加對國家主流知識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將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做到知行合一。
新英漢大辭典將“本分”一詞翻譯為“one's duty;one's part;one's role;obligation”在“本分”這個詞語中,英文從一個人的義務、構成一完全人應該有的一部分、一個人的角色和一個人的職責的角度進行翻譯的,強調了一個人講“本分”作為生命或者個體的一部分,去做該做的事情或者是屬于個體某一階段應該做的事情,凸顯了本分是一個重要的個體構成,沒有它是不完整的。在我國有關本分一詞的闡述可以追溯至《荀子·非相》:“小辯不如見端,見端不如見本分。”國內專家學者對本分的解釋也是立足于“名分、身份地位、安分守己以及本身分內的或者該做的事情。”通過國內外的對比研究,可以充分說明,“本分”一詞是強調個體應該做或者從事自己分內的或者階段性分內的事情,而不是過多從事其他非分內的事情。
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所取得的顯著的成就是和無數甘于奉獻、兢兢業業、潛心鉆研的教師分不開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我國由人才大國向人才強國轉變,才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加快推進成為可能。但是,不得不正視的是一個階段或者時期以來,高校教師在從事學生培養教育的過程中對于專注于教書育人這一認識出現或多或少的偏差,重教書輕育人或者重育人輕教書顯現不同程度或者不同層次存在。“課程門門有思政 教師人人重育人”[3]習近平總書記在寄語高校教師教書育人過程中要潛心鉆研、潛心教書、潛心育人,在新時代成為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人民教師。“回歸本分”,對高校教師而言就是要不斷嚴于律己、甘于奉獻、教書育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更多更好的價值,真正將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融為一體,真正成為新時代大學生成長成才道路上的引路者和指路人。
“初心”一詞在英語解釋中被翻譯為“original intention;original will;original aspiration”,通過以上三組英語短語翻譯,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original”后面的三個單詞分別的意思:“意圖、目的、意向”、“愿意、意志力”、“強烈的愿望”,“初心”是個英語單詞都立足于“original”,也就是最初的、原始的或者起先的基礎之上,可以清楚明了得知“初心”對于最初愿望和目的的重要意義和追求向往,是立足于最初的愿望的實現而付出的艱辛和努力。在國內有關“初心”的最早闡述可以追溯至郭沫若先生的郭沫若《萬引》:“我的初心是想在創作上得些觀摩。”,表達了郭沫若先生對于自身創作的起先追求,“觀摩”對于郭沫若先生的重要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陳寶生部長指出,我國高等教育的初心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問題。縱觀我國歷史發展歷程,可以鮮明得出,國家的長治久安是為人民幸福提供天然的良好環境,為讀書人成長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沃土。高考的恢復,使無數知識分子有著良好的學習環境,快速成長成才,快速投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中;成長成才后的這一重要群體也理應更好回饋國家、造福人類。得益于國家發展的高等教育理應在培養和造就更多更好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這個“初心”上投入更多精力,方可快速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道路,如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英語單詞中將“夢想”翻譯為“dream”,最為典型的就是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先生在為黑人平等權利爭取的過程中發表的“I have a dream”(我有一個夢想)成為世界上著名演說,強調的對于人不分膚色而應享有平等權利的吶喊,最終為人權平等追求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太平洋月刊》曾評價其為影響美國的100 人之一。北宋張載在《張子語錄》中談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也成為我國無數知識分子為國奉獻的遠大志向和抱負。孫中山先生的“天下大同”也充分表明一代人樹立的遠大夢想。
黨的十八大成功召開后,習近平總書記于2012年11月29日在“參觀復興之路”第一次闡釋了“中國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無數仁人志士為中國夢的實現鞠躬盡瘁,都期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早日實現。高等教育作為國家發展過程中人才成長成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就是及時將自身向前推進發展與“中國夢”緊緊統一到國家發展的偉大實踐當中,將“教育報國和教育強國”有機融入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中并不斷一以貫之去認真落實、認真推進、認真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