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蓉 湖南日報
在新媒體技術的積極作用下,我國大部分的報紙媒體行業都需要做出變革和轉型,特別是黨報中人物造型的塑造,更需要順應新媒體市場的要求以及社會大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逐步強化黨報人物在社會輿論中的影響效果,為社會大眾呈現出更多正能量的精神,推動我國報紙內容逐步朝著富有內涵、文化水平較高的方向發展。
通常情況下,報紙媒體的發展是為了服務大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社會大眾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所以說,對于黨報媒體中典型人物的塑造而言,就需要實行創新和變革,逐步滿足社會大眾的精神文化要求。而就當下的報紙人物形象策劃來說,其人物的設置缺少平民化的特征,所以無法得到一些社會大眾的認可和接受。因此,在實際報紙媒體人對人物塑造的進程中,有關工作人員就需要把典型人物的形象塑造貼近群眾的現實生活,借助平民化的形象沖擊群眾的視野,更利于社會影響力。
以湖南日報為例,連續7年推出《最可愛的鄉村教師》欄目,素描了140 位堅守鄉村教學一線的教師,報紙記者通過深挖教育教學細節,給群眾呈現了一個個平民化的報紙人物,例如《拖著病體,重返學校》一文,記者通過對校長、學生、村民的采訪,塑造了邵東縣界嶺鎮界嶺中學教師趙玉蓮愛學生愛教育事業的形象,尤其是通過描寫趙玉蓮身患絕癥,但是面臨學校和學生對她的需要,她經歷的激烈的思想斗爭,最終選擇重返學校的這個過程,讓讀者備受感染。這樣平民化的形象更加易于讓群眾接受,并且可以站在群眾的立場上,促使報紙所傳達出的情感與群眾產生共鳴,以此來強化報紙典型人物在整個社會輿論中的影響力。
近些年來,我國的黨報版面或者是黨報頭條被一些無關緊要的內容霸占,有關部門把黨報媒體當成擺設和裝飾的現象較為嚴峻,在一定程度上缺少文化內涵以及精神的滲透,非常不利于我國政府政策以及黨組織思想的落實和宣傳,也不利于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和生活水平的提升。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方面:其一是有關部門對黨報媒體內容以及其中人物形象的策劃不夠重視,沒有做到對我國政策的積極宣傳和落實;另一方面是黨報記者在創建黨報人物時情感不夠豐富,無法站在群眾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因此,在新媒體市場的積極作用下,黨報記者就需要在其中典型人物的塑造中實行創新,注入更多的情感因素,強化我國黨報媒體在整個報紙媒體中的地位和推動作用。
比方說,2018年《湖南日報》推出了一系列教育界人物典型報道,其中益陽市一中胡進文、長沙理工大學研究生鄒勇松等人物典型的塑造尤為突出。為了寫好胡進文,記者深入益陽市一中,花了3 天時間實地采訪了20 多位知情人,通過學生、同事、校長等人對胡進文的深情厚誼的回憶,通過胡進文利用自己時間對學生免費數學輔導,自己掏錢資助困難學生,熱心關愛每一位遇到挫折的學生,這些鮮活的事例讓人物塑造有血有肉;而鄒勇松的塑造,記者則不一味去拔高,而是細膩體現了鄒勇松勇敢面對病魔,熱愛生命,熱愛科研,同時又擁有著一顆善良的心:為了不影響室友,寒冬臘月也堅持在樓頂搭帳篷來透析;住院期間,同學前來看望永遠露出樂觀的微笑;經濟條件緊張,卻還自己買來器材,發明自助打印機來供同學免費自助打印……這些著眼于人物情感的筆觸,不僅給讀者呈現出更多正能量的內容和精神,也增強了我黨組織思想和政策的宣傳效果。
在新聞內容多元化當下,報紙媒體企業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領一席之地,就需要構建忠誠的觀眾品牌黨報媒體,讓品牌成為報紙企業在市場中的有效競爭力。近年來,《湖南日報》堅持每年都推出一到兩個人物典型系列報道,精耕細作,打出了品牌效應。其中2017年推出的《尋訪新鄉賢》,采訪報道了老將軍、老教授、老企業家等14 位時代精英,他們以自己的專長、經驗、學識以及財富造福桑梓,參與鄉村建設和治理,彰顯了社會主義新鄉賢的精神追求和鄉村情懷;2018年推出的《走近科學家》,生動講述14 位科學家鮮為人知的事跡,展示了當代科學家們的風采,產生了強大的新聞沖擊力和時代感召力,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2019年推出的《齊家有道——湖湘先賢偉人故事》,用生動的故事、經典的教誨,介紹了一批湖湘先賢偉人在齊家方面言傳身教的感人事跡,引發眾多讀者與網友的熱評點贊和深層思考。一系列高質量高規格的典型人物系列報道,高舉著媒體時代“內容為王”的旗幟,也進一步推動了黨報媒體在整個社會中的輿論領導力。
對于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來說,工作人員就需要從人本的精神層面入手,重視黨報典型人物的宣傳效果,把更多真實的、正能量的平民故事現實給觀眾,讓其了解到生活的意義和快樂,從而積極向上的生活和工作,為我國社會和諧的發展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