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丹 威海市廣播電視臺
記者是社會變革、社會事件的記錄者與見證者。隨著媒體融合的進一步推進,廣播新聞記者的工作范圍也在不斷擴展,不僅要為大眾提供真實可靠的新聞,還要以大眾便于接受和樂于接受的方式提供新聞,可以說,講好中國故事是記者的本職,更是責任和基本功。
廣播作為傳統的傳播媒介,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交互性強等優勢,受眾也不受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等制約,聽眾在收聽廣播節目時,往往還可以同時從事其他事情,不受時間、地點等因素的制約。與其他媒體相比,廣播最大的優點就在于其伴隨性。
但對于廣播新聞來說,這種伴隨性,既是優點,也是其劣勢所在。由于聽眾往往只把“耳朵”留給廣播,因此,那些聽感枯燥、內容不具吸引力,感染力也不強的新聞,往往不能無法吸引聽眾的注意力,更談不上留下深刻印象。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一條廣播新聞的聲音“消失”之前,加深聽眾對內容的印象,成為廣播記者必須要思考的問題。這也是廣播新聞類節目吸引受眾、提高收聽率的必要選擇。最近幾年,全國各級廣播媒體都在對新聞報道形式進行改革,將枯燥、深奧的傳統新聞變更具有趣味性,這在一定層面激發了受眾的興趣,拉近了廣播記者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如2016年,是紅軍成立的八十周年,福建廣播電視臺推出了《永不消失的紅軍聲音》系列報道[1]。通過廣播,實現了現實與歷史的交互,激發了群眾心靈深處的愛國情懷。
“互聯網+”的到來,推動了各種傳播媒介的發展,微博、微信、抖音、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平臺的大行其道,不斷壓縮著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根據相關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有超過百分之八十的年輕人加入自媒體行業。
與借助各種直播平臺和手段進行實時播放的網絡新媒體相比,正規的廣播新聞往往需要后期編輯、制作、送審等環節,花費不小的時間成本,所以在時效性上的優勢已經日益衰落、甚至被取代。在這種情況下,聽眾對廣播新聞的需求,已經不再是簡單提供信息,而是新聞是否有吸引力,激發他們“聽的興趣”。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上指出,全國各級新聞媒體機構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之后多次闡述“講好故事”事半功倍的道理。這為媒體發展指明了方向,也成為廣播新聞進行內容革新的思想源泉和行動指南。近年來中國的飛速發震驚了世界,中國故事、中國聲音也由此引發了國際社會的關注,“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成為廣播記者肩負著時代重任。
廣播記者的自身素養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和前提[2]。新聞故事本身就蘊含著一定的社會價值,通過廣播新聞將故事傳遞給公眾,最終的立足點應當是向社會傳遞正能量。這就要求廣播記者不斷增強本領能力,磨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在將真實的故事再現出來的同時,把“我們想講的”變成“群眾想聽的”,把“群眾想聽的”巧妙融進“我們想講的”,用人民群眾便于接受和樂于接受的方式,在“潤物細無聲”中講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傳播正能量。
“講好中國故事”最主要的環節就是選材,廣播記者要學會用矛盾和沖突的寫作手法展現新聞故事,有引人入勝的情節,既能展現生活的本質,又不乏戲劇性。如《新聞早高峰》節目中播發的“喪夫女帶著癱瘓婆婆改嫁”這個故事,記者巧妙地抓取了“喪夫女”與“癱瘓婆婆”這對矛盾點,故事的情節一波三折,吸引了聽眾的興趣[3],也突出了媳婦的心靈美,傳遞了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價值取向,表現手法不落俗套。
常言說“良言一句三冬暖”,記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必須要做到觸及人心,飽含情感。講述過程中要調動語言積累,力求表達準確、生動,尤其要學會巧妙運用細節描寫,烘托氣氛,提升故事的感染力,也有利于讓聽眾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汶川地震中“年輕母親未發出的短信”的報道,記者描述了大量現場細節,讓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淚下。此外,在新聞故事講述結束后,記者還可以運用手記、評論等手段,進一步烘托情感、升華主題,也加深聽眾對新聞故事的理解和印象。
全媒體時代,信息來源廣泛、質量良莠不齊,中間不免夾雜著很多低級文化影響著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廣播新聞作為文化信息傳播的中堅力量,必須挑起“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重任。廣播記者要充分利用傳播傳媒的優點,向公眾傳遞社會正能量,進一步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