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輝
保定廣播電視大學 河北保定 071000
社區教育是實現終身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構建全民終身教育體系必不可少的物質平臺。社區教育已成為當今教育發展的一個新的重要方向和目標。社區教育正是通過“全員、全程、全方位”的發展理念,建設學習型社會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全面推進社區教育,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高社區凝聚力、形成良好社會風尚、促進社會和諧、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重要途徑;是滿足居民技能需求,提高就業、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科學發展、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舉措。開展社區教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建設和諧河北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社區教育對于加快河北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國外社區教育的主要組織形式有北歐的民眾學校,美國的社區學院,日本的“公民館’。北歐民眾教育即社區教育,北歐地區(包括冰島、丹麥、挪威、瑞典和芬蘭五國)既是世界上經濟高度發達地區之一,也是最早開展社區教育的地區。丹麥民眾教育家柯隆威于1844年在丹麥名叫羅亭(Rodding)的鄉村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民眾中學。民眾學校分為民眾中學和民眾大學,民眾中學是一種實施成人普通文化教育的機構。民眾大學是以實施成人高等教育為主,兼施成人普通教育的社區成人教育機構。美國社區學院面對的是社區各界立體式的教育需求,普遍具備職業技術教育、補償教育、非學歷教育,大學轉學教育和普通教育五大職能。美國社區教育的發展主要是由社區自下而上進行推動,社區各類組織自發并自主承擔社區教育項目的管理,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對社區教育的管理和財政援助是通過立法和政策來體現。不同的州所設立的社區教育管理機構也不盡相同,有通過高等教育委員會、社區學院委員會或社區教育管理委員會來管理社區教育,也有委托大學對社區教育進行管理。“公民館”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社區教育綜合設施,作為普及民主主義、搞活地區文化生活、振興地區產業、提高居民教養、增強健康、陶冶情操,充實社會福利等各種活動的基地。根據日本《社會教育法》的規定,公民館開展的事業主要有如下幾項:以青少年為對象的文化補習,舉辦青年學級;開設各種內容的定期講座;舉辦討論會、講習會、講演會、實習會、展覽會等;置備各種書籍、記錄、模型、資料等,供居民利用;組織文娛、體育活動,舉辦有關體育、文娛活動等集會;謀求與各種團體、機關經常性的聯系;將其設施提供給居民集會及其他公共目的利用。無論是北歐的民眾學校、美國的社區學院,還是日本的公民館都在其國民的社會生活中起到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可以看出一定數量的,特定的社區教育實體是成功開展社區教育必不可少的因素。北歐的民眾中學和美國的社區學院也是遍布全國,使每一個想接受教育的人都可以方便就近學習。
在20世紀30年代,一些學者受到美國社區教育思想的影響,從改良農村和社會狀況出發,力倡鄉村教育運動。進入80年代之后,社區教育才真正起步。在發展較好的北京、上海、浙江省等先進省市,各地均成立了由教育、財政、民政、人事等相關部門領導成員組成的社區教育工作委員會來統一領導和協調社區教育工作。全國性的社區教育實驗工作是從2000年4月開展起來的,上海、北京、浙江等先進省市的社區教育已經逐步成熟,體現在:區域性的社區教育制度基本確立,標準化建設逐步完善;社區教育組織架構、管理體制、教學體系、工作網絡和運行機制基本形成;學校教育資源和其他組織機構的資源開放率逐步提高,數字化課程資源的開發能力不斷增強,群眾喜聞樂見的學習資源越來越豐富;社區教育專兼職教師隊伍和志愿者隊伍的服務專業化水平顯著提高;社區教育經費保障在特定區域按常住人口核撥,并輔之以資助專項活動,基本形成了兩者相結合的經費籌措模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加快各類學習型組織建設,基本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2016年8月,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等九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總體目標:到2020年,社區教育治理體系初步形成,內容形式更加豐富,教育資源融通共享,服務能力顯著提高,發展環境更加優化,居民參與率和滿意度顯著提高,基本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教育發展模式。建設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600個,建成全國社區教育示范區200個,全國開展社區教育的縣(市、區)實現全覆蓋。
截止目前,全省11個設區市就已全部由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門發文,依托市廣播電視大學成立了市社區教育指導中心、社區教育學院,建立起省市兩級社區教育網絡體系。在各市的積極推動下,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級社區教育機構的設立取得了重大突破,社區教育網絡體系建設進一步向縱深擴展。截至目前,全省有114個縣(市、區)、481個鄉鎮(街道)、2618個村(社區)建立起了社區教育辦學機構,覆蓋全省城鄉的省、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社區教育網絡體系更加健全。
2017年,省社區教育指導中心對全省終身學習遠程公共服務平臺——河北終身學習在線進行了升級改造。在省級數字化學習資源庫建設方面,省社區教育指導中心采取購置、整合、自建等三種方式,建設“新穎實用、豐富海量、特色優質”的社區教育課程資源。自2016年以來,省級社區教育資源庫課程資源數量達到36000余課時,為全省城鄉居民打造的巨型終身學習課程資源超市初具規模。社區教育課程資源門類的多樣性、數量的豐富性、資源的優質性,極大地吸引了全省城鄉居民的持續關注,使河北終身學習在線越來越成為全省人民終身學習的重要載體,目前,平臺的日均點擊量超過3萬人次,總點擊量超過1900萬人次。
2017年6月,省教育廳下發了《關于印發社區教育系列標準及評估指標體系的通知》(冀教職成〔2017〕11號)),出臺了《河北省街道(鄉鎮)級社區教育學校建設標準和評估指標體系》、《河北省社區(村)級社區教育教學站(點)建設標準和評估指標體系》、《河北省社區教育i-實驗室合格評估指標體系》以及《河北省社區教育聯盟管理辦法》。河北省在石家莊、邯鄲、保定、唐山、邢臺、張家口、秦皇島等7個設區市,確定了16個省級社區教育實驗區、3個示范區;在11個設區市創建了50個省級社區教育實驗基地、10個實驗項目。實驗區、示范區、實驗基地積極謀劃社區教育項目,開展各類培訓和學習活動。
全省性的社區教育活動豐富多彩。自2013年以來,我省已連續五屆舉辦了主題鮮明的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全省所有的設區市、80%以上的區縣均開展了此項活動,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已經成為帶動全省社區教育活動開展、集中展示社區教育成果的標志性的社區教育品牌項目。各市活動精彩紛呈。各市社區教育指導中心、社區教育學院,結合本市特色開展了一系列培訓和學習活動。保定市開展了“創客教育進鄉村”、“親子教育沙龍”等系列活動。廊坊市推進國學進校園,組織了書法之美、詩詞之韻、茶之味系列活動。滄州市啟動了“i—書畫實驗室”。秦皇島市組織了老年計算機培訓。衡水市開展了全民營養周活動。張家口市啟動了“i—冬奧英語”項目。
廣大社區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積極進行理論研究。2017年,省社區教育指導中心圍繞社區教育區域性發展、內涵建設、項目開發、支持服務體系建設、課程建設等方面,確立了“終身教育專項課題”39項。2013年2月,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開辟了“社區教育研究”專欄,為全省社區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論研究陣地。2017年3月,又推出“終身教育與學習型社會”的新欄目,刊登繼續教育、社區教育、學分銀行、學習型社會建設等與終身教育領域相關的學術文章。同時,省終身教育研究會也正在籌建。
在全國各項社區教育活動評比中,我省由最初不參加、很少參加到目前積極參加,在越來越多的活動中展現河北風采。在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對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先進集體表彰中,我省連續第五次獲得省級優秀組織獎,46個市(縣、區)獲得“市(縣、區)級”優秀組織獎或成功組織獎,獲獎總數在全國各省市中名列第一。在教育部社區教育研究培訓中心組織的第二屆“傳統文化進社區”微視頻大賽中,全國共評出一等獎10名,我省推送的作品占了2名。在每年一度的全國“百姓學習之星”和“終身學習活動品牌項目”評選中,我省獲獎個人和單位,在全國各省市中也名列前茅。
河北省社區教育工作經過多年發展,推進模式也逐漸成型。各地市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適合當地特色的社區教育模式。
我省社區教育工作在取得明顯成效的同時,推進模式也逐漸成型。從全省總體情況來看,普遍是在政府和各市教育行政部門的支持下,依托各級廣播電視大學,建立社區教育指導中心和社區教育學院,完善社區教育辦學網絡,通過專業開辦、課程開設、項目開發等多種形式,對社區居民進行文化性、職業性、專業性的社區教育教學活動。在具體推進過程中,各市緊密結合本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社區教育工作基礎以及地域和文化特色,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積極探索適合本地區實際的社區教育模式,形成四種發展模式:
就是由政府成立社區教育領導小組,各級逐漸展開,有序推動社區教育各項工作開展的推進模式,如唐山市。在唐山,這種模式也稱“9·9”模式,即從九個方面建構、九個方面做強社區教育工作。一,建機構,強領導。二,建網絡,強系統。四,建隊伍,強素質。五,建平臺,強資源。六,建載體,強品牌。七,建基地,強示范。八,建課題,強項目。九,建(見)媒體,強宣傳。大力宣傳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理念,營造人人皆學、時時可學、處處能學的良好社會氛圍。
就是以市社區教育學院為主體,依托協會等社會組織,建立不同類型的二級學院,形成以市級學院為龍頭,以二級學院為支點,以社區教育四級網絡體系為渠道,學院、協會、社區三方合作,融合發展的社區教育推進模式,如石家莊市。石家莊市社區教育學院在全市范圍內遴選了一批有條件、有能力且開展社會服務積極性高的社會團體、專業協會、實踐基地等機構作為二級學院優先選擇的對象,合作發展社區教育。協會通過社區學院的四級社區教育網絡,實現了社會資源、發展空間的最大化;社區學院通過協會強大的專業優勢與人才優勢,在短時間內推動了全市社區教育工作的迅速開展,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就是以市級社區教育學院為依托,廣泛吸收培訓機構、企業等社會力量加盟社區教育,引進培訓項目,開展豐富多樣的培訓活動,推動社區教育發展,如邢臺市、保定市。邢臺社區教育學院在充分調研全市居民終身學習需求和全市非學歷教育培訓機構資質、專業和規模的基礎上,與邢臺市15家培訓機構簽署了合作協議,在這15家培訓機構掛牌成立邢臺市社區教育學院學習中心,非學歷教育培訓機構正式加盟邢臺社區教育。各學習中心服從市社區教育學院的統一領導和安排,發揮自身優勢廣泛開展公益講座和培訓活動,社區教育學院則給予相應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保定社區教育學院成功引進市內8家企業,共謀社區教育事業拓展。以“樂滿家”俱樂部為例。保定社區教育學院在“樂滿家”俱樂部掛牌成立“保定市社區教育實踐基地”,以“公益活動+有償服務”的運作模式,相繼開設各類公益培訓班。“樂滿家”俱樂部組織各類公益活動共計320場,長期學員達2000余人,累計服務中老年人近105萬人次,獲得廣大老年群體的認同。這種充分利用市社區教育學院技術、平臺、資源優勢,發揮社會力量專業人才智慧,強強聯合、誠信合作、共同打造終身教育品牌的社區教育推進模式,極大促進了社區教育廣泛、深入開展,有效提升了社區教育的參與率和滿意度。
就是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在縣區建立專門的社區教育學院(分院),配備相當數量的專職教師和管理人員,在街鎮、社區建立教學站(點),在市級社區教育指導中心指導下,推進社區教育的模式。如秦皇島市海港區。1998年,秦皇島市海港區成立了社區教育管理中心,隸屬于海港區教育局,承擔全區的社區教育任務。一方面,中心以“派送訂單式社區教育課程”的方式在全區開展社區教育。另一方面,中心采取分級培訓的方式彌補社區教育專職師資的不足。海港區社區教育管理中心與市社區教育指導中心有效對接,打造“i—剪紙實驗室”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區教育品牌項目,廣泛參加國家和省內的社區教育培訓和活動,給全區社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