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燕
東蘭縣東蘭鎮巴拉小學 廣西河池 547400
興教以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往往都是教與學的關系。提倡新課程改革后對老師的要求有所提高,對老師的定位不斷的更新,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課堂管理的組織者、探究過程的合作者等。課堂教學的評價也從教師的教逐漸變成學生的學。隨著“減負”的呼聲,也要求教師在學生的知識建構中要減負提質,也就是提高學生的有效學習。那教師該如何做呢?我認為教師只有提高自已的教學有效性,降低學生的認識梯度,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如下就筆者對如何進行有效教學的做法。
科學難學,科學難教,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難就難在科學中很多的科學概念,難就難在學生對抽象的科學概念不理解。如五年科學課的實驗,很多物質使學生往往容易混淆。再如學生在物質的分類上很難理解混合物與純凈物等。這都需要在教學中進行大量的實驗和事例相結合,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從具體的問題中理解概念,再重新提升為抽象的概念。

在科學的教學中總需要進行較多實際的練習,而科學的模型往往是比較乏味的。應該對科學學習的感受形象的用“無理、霧里、悟里”來形容。學生對科學學習也認同為“科學學習=科學知識+科學公式+數學計算”。所以一看到科學練習就感到陌生恐懼,進行影響學習的效果。在教學中我們似乎都有這樣的感受,當講到生活中的例子、科技的發展、社會的動態、人們的一些行為等學生都聽的格外入神。可見,教師只要將問題生活化,從生活中的例子中去設計題目,知識與理論結合,學生熟悉,容易提高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習的有效性。
我們在科學課教學時科學知識的延伸性較強,學生認識的思維跳躍很快,有時顯的凌亂,學生感到不知所云。如果在知識與問題的連接上、教學環節的過渡上通過適當的情境將問題呈現,條理清楚,就適應學生的認識習慣。如對物質的化學式的書寫應用中曾通過學生的搞衛生的情景將作業中的錯誤題編成一串。怎樣書寫化學式編成順口溜的形式等。
有效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有效學習的主體是學生。現在對課堂的評價上往往都有“小組協作”、“小組交流”、“小組討論”這樣的環節,由于班級中學生人數較多,知識結構參差不齊,所以需要學生的協作,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但這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學生往往將此時定為課堂中最輕松的時候,思維分散,教師教學易放難收,而有效學習更多的是需要學生的自立學習。如果課堂不參與學習,課后作業抄襲,無論教師如何創設情景,設計問題都不可能提高學生的有效學習。
總之,一堂課的好壞核心在于有效性、有效學習、有效教學。自主是有效學習的前提,提高有效教學是教師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可靠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