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晗 周雨萱 黃曉旋
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 浙江金華 322200
民宿行業的發展和興盛顯示著中國人民在社會變革、時代進步的潮流里的思想轉變和進步。相比于酒店經營的特色和目標,無論是按照《星級評定》的標準而耗資巨大建造的高星級商務、會議酒店;還是為大眾旅行者提供的價格優惠、服務便捷的經濟型酒店;亦或是在旅游景區內為觀光旅游者服務,滿足旅游者休閑、娛樂、購物需求的觀光型酒店等。酒店的經營就是打造一個設施設備齊全、服務水平一流、功能全面多樣的標準化住宿空間,民宿恰恰相反。我國大陸對民宿有不同的稱呼,偏重餐飲的“農家樂”和偏重住宿的“家庭旅館”都屬于早期的民宿范疇。“農家旅舍”主要依托于鄉村旅游。一般是指當地農民對自家農舍進行改造后,為游客提供住宿、餐飲服務,并從中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在經營過程中為主客之間提供了交流和溝通的機會,并營造出鄉村的本土特色和家庭的溫馨氛圍。“家庭旅館”是指家庭自己經營的小型旅游接待設施,經營主體是家庭成員本身,這類旅館帶有濃重的家居人情味,能讓游客親身體驗當地的建筑風格、生活方式和風俗民情等人文文化。
民宿的發展和興盛,顯示著中國人民在社會變革、時代進步的潮流里,思想的轉變和進步。但民宿發展大同小異,內涵不足,致使其向低檔次酒店、公寓靠攏,競爭力減弱。目前,浙北民宿在數量上已經具備相當的規模,但是質量上還需要提高,在經營管理方面還處于初級階段。以下是根據浙北地區的民宿發展,歸納得出的四個問題。
浙北民宿發展前景良好,其中又以杭州地區為領先狀態。通過以下兩組數據,顯示出了杭州民宿的發展態勢:截止至2014年4月,據杭州市旅游委員會對全市民宿的不完全統計,杭州已經有五萬多張民宿床位,三百個以上的鄉村農莊點。有兩萬人以上的從業人員,約三十億元的投入規模,年營業收入可達1.96億元,并且以每年超過百分之三十的速度持續發展。杭州西湖風景區內的民宿數量,從2010年僅有的41家,到2018年登記在冊的激增到1210多家,加上未登記的,比2010年的數量翻了七倍多,而今年的注冊民宿更是大幅遞增。
據統計,民宿主要以“農戶自主經營”和“公司(協會)+農戶”兩種為主,以杭州桐廬縣為例,16個行政村中有9個村的經營戶,都采取自主經營的方式,4個采取“公司(協會)+農戶”的經營方式。占據半壁江山的自主經營類型,一方面符合了我國各村鎮個體農戶多的現狀,有利于市場競爭的優勝劣汰,另一方面暴露出缺乏主管部門統一管理的弊端。雖然在杭州西湖景區、桐廬縣、嘉興烏鎮等地,都陸續由民宿經營業主自發或者政府牽頭,各自成立了民宿行業協會,但對民宿的經營管理方面,包括人員培訓、行業標準制定等還處于摸索階段。
目前民宿仍處粗放經營階段,無特色無個性。從經營初看,雖然取名為“民宿”,但是許多經營者實際上不了解其內涵,認為只要把自家房間改造成“標準間”客房就行。往往游客在民宿預訂界面看到了名字優美的主題房間,實際入住后發現風格所差甚遠,看不出有什么主題。從民宿特性來看,各地區民宿缺乏地域特色,烏鎮周莊的民宿和西湖的民宿風格大同小異,似乎是批發打造的產物。
浙北民宿與臺灣、日本的休閑體驗式民宿差距較大,主要體現在民宿經營者與客人深度交流不夠。這是由于浙北地區民宿大多依托景區發展,景區內民宿基本都是主業經營、租賃房屋經營、投資者雇傭“管家”打理等,和國際上民宿親自經營的特點不一樣。
打造精品民宿是浙北民宿發展的提升策略之一。精品民宿的成型有兩種途徑。第一種是產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情況:由于競爭壓力加大,民宿的原業主出租房產獲取租金收入,出讓經營權給新的經營者,新經營者多數為其他地區居民,會帶來較充足資金,和有民宿設計經驗的外來從業人員,從配套設施、風格主題等原民宿進行一定程度的更新,豐富服務與經營內容,提供新的銷售渠道,打造精品民宿;第二種是原有民宿的轉型升級:民宿創始人通過經營過程中的思考和學習優秀民宿的經營管理經驗,自行對民宿改造升級,向精品民宿過渡。
民宿的第二種提升策略是連鎖經營。連鎖化經營的形成有三種模式。一是鄉村民宿采取村委會主導的統一管理模式或者旅游公司統一規劃,成規模化民宿;二是現代企業尋找民宿加盟成為旗下品牌一員;三是自主經營的民宿形成較好的品牌效應后,吸引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伙加入,規模擴張。
民宿的第三種提升策略是構建民宿產業鏈。民宿經營者除了把住宿作為主業之外,要多展開更多服務項目,結合當地風物開發延伸產品,完善“吃住行游購娛”一體的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