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琴
廣南縣蓮城鎮蓮城中心學校 云南文山 663300
課外活動課既是課堂教學的繼續和延伸,又是課堂教學的變異和拓展,課外活動課應有其自身的教學規律,特別是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素質方面,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學校在抓好常規課程教學的同時,應加強課外活動的管理,加大素質教育力度。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發,聯系生活學美術,把生活問題美術化,把美術問題生活化。
只要具備一雙審美的眼睛,學會去看,去欣賞,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有美好的方面存在。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去發現美,捕捉美。比如黃昏中靜靜的村莊,陽光下矗立的高樓大廈,停留在操場籃球架上的小麻雀;抑或是陷入深思的一個表情和轉回頭一個淺淺的微笑,都是生活中美好的題材。老師應該教會學生去探索,去發現,然后再去體會,去理解,去表達。教會學生擁有一顆美麗的心靈和一雙審美的眼睛,在平時的生活中發現藝術的題材,再用美術的形式表達出來,激發學生對美術表達的興趣,也通過這些真實的素材提高學生對美術藝術語言的表達和理解。
對于美術作品的理解,我們也可以通過相關的圖片展示以及優美的詩歌,巧妙的引出美術的藝術語言,讓學生去理解和體會。比如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老師就可以讓學生先從對詩句的理解和想象中,去體會這些春天剛剛來時的美好景象,同時伴隨著圖片的展示,去喚起學生心靈深處的共鳴,進一步理解和體會作者藝術語言的表達方式,用心去領悟。然后再把領悟到的東西變成自己的藝術語言,慢慢運用到自己以后的作品中。
在美術新課程標準中,明確強調了美術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提倡追求生活的藝術化。為此,教師在美術教學中,應當注重與生活的聯系和對美術知識的探求,把美術問題生活化,并教學生把美術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比如在我們高一美術的第一節中,講到了中國的書法藝術,中國的書法藝術是一門以文字為素材的抽象的線條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歷代書法大家名作迭出。教師就可以按照課本的講述,讓學生慢慢的了解和認識書法,然后帶著學生做簡單的書法練習,引起學生的興趣。
“生活是藝術創造的源泉。”因此,盡量讓孩子們全方位地接觸了解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之為藝術創造美打下兒童時期的基礎。自然界的任何事物,如一片葉子,一塊石子,一個器皿等,通過聯想能變幻出很多東西。生活中會有使人難以忘懷的事。如:星期天、上學路、課間、春游等,這些生活片斷可以用畫筆把它描繪下來。生活雖然是學生每天都能見到的,但要真正反映表現生活時,就會感到茫然,無從下手,這是因為學生還停留在無意識狀態中。教師要誘發他們去體驗生活,認識生活,指導捕捉生活中最有表現力的一瞬間,讓學生關心身邊的人和事,積累繪畫素材。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把看到過的物象或經歷過的事情,憑借記憶默畫下來。當然,在默畫過程中,要求學生回憶當時的場面、情景及自己的心情、感受,把記憶中的形象進行合理取舍,經過審美判斷,創造性地組織畫面。這種做法,有利于促使學生留心觀察生活,記憶形象,提高觀察能力和創造能力。
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應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這說明讓小學美術走進生活,不僅能使學生在與實際生活密切結合的美術創造活動過程中,加深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理解,而且能啟迪智慧,發展思維能力,促進對大腦的開發,從小培養學生對事物敏銳的觀察能力,增強想象力和創造力,使他們的綜合素質得到協調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注重讓學生聯系生活探求美術知識,把美術問題生活化,善于讓美術活動走出課堂,真正體驗到美術“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學以致用,讓學生盡情地體驗美術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獲得創造的滿足感與成就感。例如:學習《制作相框》一課后,學生選用麻繩、紐扣、木頭、舊衣服等材料,采用捆扎、粘貼、裝飾等方法,做成了各種各樣的只屬于自己的相框,并把這些相框放在家里的書桌上裝照片,美化自己的生活。這樣通過不同創作活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使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美化生活,從而體會到美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總之,生活是知識的聚寶盆,把學生的美術學習從課內引向生活,鞏固知識的同時,也豐富了課外知識,這也有助于學生體會美術的價值與意義。使學生把美術當作生活的必需品來學習,并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去學習美術,這才真正的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也是我們學習美術的真正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