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理穌
溫州市甌海區郭溪街道第六小學 浙江溫州 325000
我校是一所城區學校,有將近五分之一的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已經進行過管弦樂方面的培訓,集中較多的民樂類如古箏、揚琴、葫蘆絲、笛子、琵琶、阮、銅鼓等;集中較多的西洋樂如鋼琴、吉他、小提琴、薩克斯、長笛、小號類。這些學生有的已經通過考級取得較高的等級證書,有的作為一種愛好還在繼續學習。此外我們的學生中,有很多學生在舞蹈方面有一定的選連基礎。我們學校本身有一支管弦社團,而且在甌海區有一定的知名度,但這只民樂社團只是依照學生自愿或者學校強求讓部分學生參與其中。管弦社團的人數課有限,活動的次數也沒有納入課程的范疇實施。學校所開展的活動應該適合多數人的參與,如何讓另一半也參與其中,把他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使得學生的發展協調、均衡;也使得學校的特色發展有提升。通過學校音樂校本課程的開發,使得學生的業余學習興趣轉化能夠化成一種有序的漸進式的有組織的學習,這樣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特色的建設和品質的提升。
一是應該以學校為基地。二是應該以學校為基礎。三是應該以學校為主體。四是應該以學校為整體(是學校的集體行為,不是個人行為)。五是應該以滿足學生的需要為宗旨。六是應該堅持靈活多樣。這個六個特點,決定了校本課程所遵循的必要原則是實踐性、趣味性、科學性、發展性和體現學校特色。
特別是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興趣和學習的態度以及學習中過程中對音樂和舞蹈的感知能力,通過觀察和表現,尋找背后的原因,研究調整我們的課程教學方法或者教學內容。
尤其是在學習音樂或者舞蹈中的技術偏差問題,我們再找到原因后,教師要因材施教,及時糾正、矯正學生的彈奏、演奏、身段、步伐、唱腔、指法、用嗓、節奏、聲調等方面的問題。如果是知識性的問題,教師要給學生補充講解適當的知識,包括樂理知識,樂器的結構知識,舞蹈的動作技術等等。通過教師的指導,讓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做到有法可依。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對動作的化解,對內容的深解,進而增進樂感和舞蹈的節奏感等。體驗需要學生敢于嘗試和訓練,敢于探索和表現,善于運用學習的方法和經驗,增進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對舞蹈的感受能力。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性地設置一些教學環節,讓學生進行自我表現和表演,敢于展現自我。通過展現,既讓學生對自己學習結果的展示,有時給其他同學以示范和評判。同學們在互相的展示和交流中,不斷的進行自我的反饋和矯正,不斷地從同伴身上學習到一些新的東西。這些往往比老師教的還要來的真切。展示交流既可以是個體的展示交流,也可以是一個小組中群體的展示交流,還可以是全體展示交流匯報。
對學生的而評價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個人和小組成員對學生在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合作精神以及本身在音樂學科方面的特質進行的量化評價;一個是教師對學生在學習活動、階段性表現以及在展示中所取得的成績等方面進行的定性評價。
對教師的評價,主要是對課程的執行情況。學校原則上要求全部教師都參與校本課程的實施工作,因此,教師校本課程參與工作作為教師的業務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每學期末,學校教務處負責考核,對認真開展教學和指導工作的教師發給一定的課時補貼。對教師工作考核的標準是:1.教師從教必須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考勤評價記錄。2.教師應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課時與教學目標。3.教師應保存學生作品及在活動中、競賽中取得成績的資料。4.教務處通過聽課、查閱資料、訪問等形式對教師考核,記入業務檔案。
以舞蹈、器樂和歌唱為主的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逐步完善了我校音樂教學的校本體系,初步構建了我校的校本特色體系,為今后進一步開發、完善和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音樂校本課程的開發,不僅在音樂教學方面探索了一套好的開發途徑,而且為今后其他相關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提供成功的范例,相信學校的其他系列課程的開發也會在音樂校本課程的鼓舞下會順利進行。
音樂校本課程在以美育人,以美促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建設和諧校園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學校教育作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作為音樂老師,我們在這里找到了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怎樣將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體現在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之中,確保課程的有效實施,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不管怎樣,畢竟我們已行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