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柳葉
田東縣小龍礦學校 廣西百色 531500
把學生置于促進思考、必須思考、考驗思考的情境之中是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唯一直接途徑。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培養學生進行思辯性閱讀。本文主要是探討讓學生思維“看得見”、“摸得著”、“聽得見”。
所謂思維導圖是指根據某一領域內的知識元素內在關聯,建立起一種可視化語義網絡,這是思維整合和篩選的科學方法。在閱讀教學中,合理地運用思維導圖,可以強化學生記憶,幫助學生更深地理解課文,促進學生語言與思維的共同發展。
一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很難理解和把握抽象與概念性較強閱讀材料。而思維導圖因其知識可視化的特點,可以通過圖形、符號、線條等方式將復雜的知識體系進行連接,并以圖示的方式清晰地表現出來。
二是引領學生構建思維的廣度與深度。每個學生的閱讀效果是不盡相同的,這與每一名學生自身的思維習慣有關。而思維導圖因其形象性、關聯性、層次性、可擴展性的特點,可以將隱性的思維過程顯性化,從而將大腦思維過程具體化、直觀化、可視化。語文學科不僅是一門語言學科,同樣也是一門思維學科。因此,思維導圖地教學方法,可以促進學生以語言為工具進行思維及表達,進而學好語文和其他學科。
三是促進學生自我學習。思維導圖是以聯想和想象為中介,依托文本,按照個體的思維方式,由一個點引出若干個分支,多而不斷地發散與拓展。在閱讀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教學形式,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的思維方式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和幫助每個學生使他們的閱讀成為有質量的思維活動。一是共同體的合理構建是順利開展閱讀教學的前提。為促進思維的最大化,可以根據學生的語文能力、性格、信息素養等具體情況,組建學生學習共同體,來完成各個板塊的學習任務。在組建學習小組時,要充分考慮共同體之間存在差異,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既要考慮成員之間的搭配,又要考慮小組學習實力的均衡。組建學生學習共同體對于提高學生學習力和競爭力具有積極的意義。每個學生的閱讀經驗和生活經驗使得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存在差異,隨著閱讀活動的推進,每個學生的思維活動開始活躍,使得閱讀成為一項極富創造性的活動。
二是思辨性閱讀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習模式[1]。一方面,共同學習小組成員要善于傾聽教師或組長提出的學習要求,為確保學習活動更加高效,要在學習小組中形成共同學習的一些常規。另一方面,引導每一個學生圍繞問題認真思考,發言時表述有條理,同時專注地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養成良好的交流和分享習慣,并在學習交流中更深入地理解課文的內涵。
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充分自由地表達所思所想。一是在設計教學課件時,要以“學的活動”來設計教學環節,要“從教”轉向“從學”。要結合教學板塊,設計教學內容,推動學生有效思維。二是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思維過程說出來,尤其是思維的細節顯現出來,讓看不見的思維,可以“聽得見”,使“問題”驅動“任務”。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受原文的啟發,經過深入思考,使得其對課文的理解領會遠遠超出文本的有限信息,這樣在閱讀過程中會促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結合已有的閱讀經驗,引申出新的問題,并通過比較閱讀,學生從課文的主人公、語言風格、影響力、題目擬定等多個角度進行有質量的思辨,從而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獨特的發現[2]。這樣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并成為教學中優質的課程資源,不僅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提高了閱讀教學的質量。
綜上所述,學生思維能力的強弱,不僅取決于每一名學生閱讀素質的高低,而且取決于學生所掌握的知識信息量的多少。如果說數學教學是思維的體操,那么語文教學則是思維的田徑場。在語文教學中,思辨性閱讀對于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而言,就是要通過語文學習,培養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即養成敢于質疑一切權威的習慣,始終保持開放的頭腦,挑戰已有的認知,在知識的積累過程中,不斷創新,提高思維能力,不斷接受新的知識,提高自已的認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