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姍姍
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旗伊敏河鎮第一幼兒園 內蒙古呼倫貝爾 021000
本研究通過自編的《幼兒行為習慣養成調查問卷》,發現當前在對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的方式上,運用說教式占60%,故事式32%,游戲式8%。在幼兒日常行為的培養中,成人由于對兒童的不信任,往往從自己的立場出發考慮問題,用自己的思考代替兒童的思考,進而剝奪兒童的主體地位,甚至扼殺兒童的天性,使習慣養成的過程變成了奴役兒童的過程,因此幼兒主要是被動接受,其習慣養成多是他律性作用的結果。很多時候成人為了培養幼兒某個好習慣會說得苦口婆心,幼兒卻聽得了無趣味,行為上改變緩慢。可見,當前迫切需要改變培養幼兒行為習慣的方式方法與策略。
游戲精神是讓游戲回歸兒童生活,讓教育者充分尊重兒童的身心特點,充分認識游戲在兒童教育中的價值、功能和意義,用游戲精神的理念去觀照兒童教育,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更加適合兒童[1]。具體而言,游戲精神倡導回歸本真的教育。回歸本真的教育,即是要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關注兒童當下的快樂。游戲是兒童的存在方式,認識兒童的這種存在方式,是教育“回歸本真”的前提[2]。
游戲精神也是幼兒行為習慣養成的保障。胡伊青加在《人——游戲者》一書中把游戲的特征歸納為“樂趣性、自愿性、無功利性及秩序性”。從教育的視角來審視游戲,游戲精神應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內涵:一是自主性。二是愉悅性。三是創造性。四是規則性。
基于以上思考,幼兒的行為習慣不應該是成人對兒童的粗暴干預或強加,教師要摒棄說教式、煉獄式、苦練式的培養方式,代以游戲精神引領下的幼兒行為習慣培養模式。這要求教育者必須從認識兒童開始,關注幼兒的發展需求和教育的終極追求,在尊重兒童的基礎上尋找兒童教育最優策略,為幼兒創造自主體驗的平臺,讓兒童享受愉悅的過程,創造性地誕生和深化規則,用游戲精神努力改造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由此促進幼兒更快樂、更健康地發展。
游戲精神引領下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既要關注幼兒園的具體游戲活動,更要強調將游戲精神作為兒童發展的生長點,以游戲精神改造原有的教學理念,為幼兒創設獨立性、體驗性、愉悅性的課程與活動載體,讓他們充分享受自由自在的教育生活,激發幼兒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既實現對游戲精神的上位追求,又通過行為習慣養成讓游戲精神落到實處。
游戲精神是培養幼兒行為習慣的基本價值準則。幼兒園可以通過專家引領讓教師初步認識到幼兒游戲性的存在方式;通過共讀專著和沙龍研討深化對幼兒的認識,并系統掌握游戲精神下幼兒的存在與成長特點,并據此培養自身的游戲精神;通過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將游戲精神落實到具體的教育實踐活動中,并結合兒童的具體表現對理論知識進行反思,不斷深化教師對游戲精神的認識,不斷校正教師對游戲精神的理解。認識到兒童的游戲性存在方式,是教育“回歸本真”的一種體現。只有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兒童在教育活動中才能擁有充分的自主,他們的身體和心靈才能如自由游戲一樣進入一種自由的忘我境界。
游戲是幼兒成長的基本方式,游戲活動也是幼兒園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在游戲精神引領下的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即是要充分運用幼兒園游戲這種主要教學方式。首先,可以開展“關注幼兒好習慣”的問卷調查、沙龍研討活動,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梳理出小班、中班、大班幼兒的素質基礎,形成相應的幼兒行為應達成的發展目標;其次,可以組織教師就幼兒行為所要達成的發展目標進行研討,并據此分門別類開展系列游戲活動,在游戲中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第三,開發并組織其他延伸活動,強化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
家庭是幼兒成長和發展的第一站,是幼兒生活的主要場所,因此還應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這對幼兒行為習慣養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首先,可以通過家長會、家長開放活動、家長園地等,重點開展講座、研討、體驗、學習等活動,指導家長優化教育理念和策略,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其次,可以針對實際操作中的具體問題,幼兒園和家長一起設計多樣化的“好習慣伴我成長”的行動,充分調動家長在幼兒習慣養成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家園教育協調一致,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