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宋
田東縣思林鎮思林中心小學 廣西百色 531500
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在學科教學中的滲透,對培養小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優良的心理情操,美的情趣是十分有意義的,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能有機滲透中華傳統美德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關于國學的概念,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先生有較全面的論述,他認為,國學可以理解為是參照西方學術對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進行研究和闡釋的一門學問,它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國學,即胡適所說的,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思想、學術、文學、藝術、數術方技均包括其中;狹義的國學,則主要指意識形態層面的傳統思想文化,它是國學的核心內涵,是國學本質屬性的集中體現。
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語言知識,從有資料可考的甲骨文及同期文字開始計算,中國文字的歷史已經有6000多年。漢字是音、形、義相結合的表意文字,其不僅具有表言達意之用,而且具有傳播文化之功。而詞匯是漢字的基本組合,是漢語表言達意的最小單位,中國傳統文化當中豐富的典故、格言、成語、對聯等都是漢語詞匯的文化結晶。因此,在漢字和詞匯當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具有很重要的知識傳承的意義,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占有重要地位。
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倫理哲學思想,是我國古代人民知識和智慧的結晶。這些倫理哲學思想,主要是指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包括法家、道家、墨家諸多學派在內的倫理道德思想體系。這些思想當中的精華,對小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積極的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教育意義的,還有傳統禮儀以及風俗習慣。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傳統禮儀對于現代社會中缺乏基本禮儀教育的小學生來說,既是熏陶其禮儀素養的重要內容,也是傳達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而風俗習慣往往是一個地區甚或整個中華民族所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具有很高的規范價值,是小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規范小學生基本言行的重要手段。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古詩詞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因詩人在創作古詩詞的過程中融入了大量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們從古詩詞的學習中,能夠形成更為積極向上、美好的文化素質。作為特殊性問題,古詩詞利用間接的語言描述著豐富、細膩的內容,其中飽含詩人豐富、充沛的情感。不論是欣賞詩歌還是閱讀詩歌都是小學語文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必不可少的環節。古詩詞教育實際上有很多內容都是比較晦澀難懂的,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開展針對性講解,以便學生能夠順利的理解其中的內容。
小學語文教育的主體就是生字詞,所以語文教育中漢字教學一直是核心項目。傳統文化滲透與教育同樣要體現在漢字教學當中,在這一過程中提升學生漢字熟悉程度,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與消化漢字文化知識。只有當學生明白了生字詞的意義與形方面的意義,才能夠準確、更好的書寫出來。教師需要在漢字教學階段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注重自身書法水平的提升,用優美的字體影響學生,幫助學生了解文字美感。
傳統文化教育會對教師素質、能力、知識儲備提出挑戰。數千年的沉淀,讓我國積累了大量傳統文化,而這些要素實際上對于教師的教學能力、文化素養來說都有很高的要求。教師應當不斷充實自己,更好地給學生滲透傳統文化。
僅有校園學習的過程是不足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教師需要與學生家長建立合作關系。小學生的年齡特性決定了小學生很容易受到來自親人、朋友的影響。所以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家長構建濃厚的學習氛圍、文化氛圍,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學生成長的方方面面。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家長帶領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提高學生文化水平,拉近親子距離。
不同于其他學科理論知識的是,傳統文化是一種基于生活,從生活中到處可見的知識。也就是說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需要做好引導工作,指引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傳統文化的魅力。
總之,國學作為當今中國文化的傳承的一個重要內容,現在社會上的方方面面都已經開始重視。為了實現小學語文教育能夠與傳統文化充分結合,提升學生文化學習素質,培養學生文化修養,我們就必須重視傳統文化的繼承教育,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需要主動承擔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