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君 海南日報社經濟新聞部
包括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在內的事業單位文化體制改革已成不可逆轉的趨勢。從國內報業集團公司的運作上看,大都可以分為辦報和經營兩大領域。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現已形成以海南日報為核心的“六報一網一刊一社”格局,集團首先擔負著宣傳的功能,同時還須緊貼市場按照市場規律辦報。
按照中央的要求,海報集團近年來分別在多個方面進行制度創新,包括實行采編、經營兩分開的體制、以集團經營性資產組建海南日報報業集團,注冊為企業法人、建立以資產與業務為紐帶的母子公司體制等,成效彰顯。同時,在推進體制機制改革進程中,海報集團也面臨著一些同質性的困境問題,這些問題亟待通過深化改革予以破解。
報業出版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是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新時期我國報業出版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有助于幫助人們深刻認識我國在推進報業出版管理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面臨的理論缺陷和不足,為下一階段深化改革提高理論支撐。
在業內人士看來,辦報和經營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報紙是報社的“龍頭”,高質量辦好報紙,這是報業發展的基本要求。經營則是為辦好報紙提供經濟支持和物質保證。報紙辦得好不好,直接關系經營成效。報紙是廣告的依托,一份高質量、高水平的報紙,往往可以吸引來眾多的廣告客戶,招徠豐厚的廣告收入。從某種意義上講,“辦報”也是辦經營。我國報業從事業體制向企業體制的方向轉變,是當代中國報業加速發展的內在動力。
近年來,國內外經濟形式錯綜復雜,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這種壓力也不可避免傳導到包括報業集團在內的各種媒介身上。加上近年來報業進入全媒體時代,不僅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令長期獨領風騷的傳統媒體壓力倍增。傳統報業原有的經營模式和生產方式、組織架構、體制機制都面臨著極大挑戰。
在日益白熱化的競爭中,傳統報業須摒棄思維定式,積極穩妥實施文化體制改革創新,努力打破傳統報業以“邊界本位”為主導的發展模式,積極推動集團化跨區域、跨媒體、跨行業發展。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探索和完善適合我國報業經濟發展的管理體制機制,從報業集團文化體制改革中要效益,是當代中國報業亟待探索的重要課題。
海報集團體制改革就是一個鮮活的案例。從中共海南區工委機關報,到不吃“皇糧”的省委機關報;從對開兩版5000份印量的《新海南報》,到連續30年增長、發行量達17萬份左右,海南日報在大特區建設的進程中穩步發展。
海報集團現有“六報一網一社”,即《海南日報》《南國都市報》《法制時報》《證券導報》《特區文摘》《海南農墾報》,以及南海網、海南省圖片社、廣告公司、印務公司、發行公司、房地產公司、會展公司等,員工1400人左右。集團已將原工商注冊的“海南日報社”改制更名為“海南日報有限責任公司”,將集團經營性資產全部裝入此公司,集團采編人員,采編資產等依然歸屬于原事業單位,初步完成了宣傳和經營兩分開的任務要求。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與全國報業同行面臨的困難的形勢類似,海南日報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創新當中取得良好成效。
目前,絕大多數報業集團以社長領導下的總編輯和總經理負責制為主,設有集團黨委會領導下的編輯委員會和經營管理委員會,在以黨委會為最高決策機構的管理體制下,實行采編與經營“兩分開”。
因此,在新形勢下,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堅持采編與經營“兩分開”的原則,使采編部門按照新聞規律做新聞,可以更加及時、準確地向受眾傳播有價值的信息,而經營部門走向市場化,逐漸建立和完善契合市場經濟規律的現代企業制度,可使國有經營性資產實現保值、增值,意義尤為重大。
在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其實行的是“兩駕馬車”式領導機制。這種機制實行的是社長領導下的總編輯、總經理分工負責制。社長是負責報社全面工作的行政首長,報社內部同時分設編輯委員會和經營管理委員會。編委會負責媒體宣傳出版工作的管理協調,把握媒體的正確輿論導向,確保報紙社會效益不斷提高。編委會由報社主要領導成員組成。經營管理委員會負責報業經營管理工作的協調,確保報社經濟效益不斷增長,其具體業務是負責報紙的印刷、出版、發行、廣告、財務等方面的事務,以及報社的多種經營。經委會由報社主要經營單位和經營管理部門的主要領導成員組成。
目前這種領導機制又被稱為“雙軌制”,成為我國內地報業人士普遍認同和實施的一種領導機制。
和組織領導機制緊密相連的是編采人員的人事管理機制。這是報業文化體制改 革的核心問題之一。從當前報社普遍由事業體制走向企業體制的實際情況來看,報社編采人員的管理體制正處于劇烈的變革之中,主要趨勢是管理模式的多元化和管理行為的公開化。
前些年,海報集團下發了《海南日報報業集團薪酬管理制度》等文件,建立了“以崗定薪,績酬掛鉤”的現代企業薪酬制度,為報業集團的發展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具體言之,一是將報社的經濟效益與全體員工的收入直接掛鉤;二是將員工收入與業績掛鉤,多勞多得,拉開分配差距。在采編部門,員工收入上不封頂,下不保底,在多勞多得原則下,員工之間的收入差距往往高達2倍甚至更多。
中國報業通過集團化實現由事業單位非經營性國有資產向經營性資產的轉換,成為報業新型市場主體,并且以集團成立為契機,大大促進了全國范圍內報業資源整合;使黨報在報業發展中的核心作用凸顯,切實加強了黨對輿論宣傳工作的領導。
值得一提的是,在理順體制機制過程中,海報集團堅持黨管輿論導向、黨管媒體和黨管干部的原則,牢牢把握集團重大事項的決策權、宣傳內容的終審權、主要領導干部的任免權。集團將建立健全集團黨委會與有限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相結合的領導體制,將集團運行層面劃分為決策、管理、執行三個層面。
海報集團成立十幾載以來,集團的內涵和外延都得到積極拓展,但隨著近年來報業進入所謂寒冬期,報業集團發展改革的步伐開始趨緩,一系列原本存在的問題開始變得顯現。從外部看,新媒體對報業的沖擊日趨凸顯。從集團自身分析,主要存在內容和影響力削弱的危險、內部資源無法很好整合的問題、人才激勵機制和決策機制以及執行機制運轉不靈活等。
報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報業競爭力仍存在較大差距。必須有所作為,使本土的報業不僅在國內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更要在與西方發達國家媒體集團的競爭中取得優勢。
體制改革,無疑是實現上述目標的重要路徑。從目前我國各報業集團的改革實踐來看,深化改革的重點都放在了提高媒體內部活力、整體實力、市場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上。改革的方向是從改革體制、搞活內部機制入手,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提高單位乃至整個行業的活力;通過盤活資產、優化重組、調整結構、擴大投融資渠道等來實現降低成本、快速擴張,壯大報業集體的整體實力和影響力。
我們完全有理由期盼,中國報業發展將在體制改革的征程中不斷壯大自身實力和影響力。報業出版發行管理體制改革是中國文化產業參與世界競爭的必要選擇和路徑依賴。只有不斷深入改革,中國報業的另一個春天才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