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琳 張天龍 徐紅梅 劉 濤
零部件產業與整車組裝產業是汽車產業的兩大組成要素,而零部件產業的發展是汽車行業發展的基石。當前,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顯著地提升了國產零部件在整車中的比例,然而,由于我國零部件產業受起點較低、技術儲備較少、專業人員不足等負面因素的影響,致使零部件產業的發展仍然面臨著艱巨的挑戰。
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的方向大致包括如下五個方面:一是大力提升汽車零部件行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抵御西方汽車零部件產業的侵襲;二是重視核心技術和關鍵零件的研發,并充分發揮出企業的規模優勢;三是政府積極參與,創建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給予政策優惠,推動零部件企業的兼并重組;四是以新能源汽車為突破口,加大自主研發能力,彌補我國零部件產業的劣勢和不足;五是有針對性地加強出國管理,鼓勵零部件產業沖出國門,在世界市場上與強手一決雌雄。
(一)加大宏觀經濟政策對零部件產業的支持力度。我國汽車產業發展較快,但在市場結構、技術設計、品牌培育與出口競爭等方面仍存在嚴重不足,需要宏觀政策的持續引導與激勵。十余年來,我國政府和各個部委先后出臺和頒布了關于促進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和方案,包括《促進我國汽車產品出口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機械基礎零部件產業振興實施方案》,對于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當前,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宏觀發展政策在落實和執行上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未能準確領會國家宏觀政策的要旨,在實施中存在著一些漏洞和不足,致使宏觀政策的功效未能得到很好地發揮。
(二)提高零部件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汽車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節能減排任務艱巨,而汽車零部件業面臨著重要的挑戰,自主創新能力的培育愈加急迫。在發達國家的汽車零部件市場上,新設計的零部件百分比在日本是82%,歐洲是71%,美國是62%,而我國不足10%。未來汽車產品的開發方式將呈現研發任務外包化、開發工作全球化、聯合開發擴大化、工程設計虛擬化與基本要素沿用化等五大趨勢,根本目標是在確保研發質量的同時降低開發成本并縮短開發時間。但是,無論零部件開發的演化趨勢如何,如果企業不能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并在核心技術的研發上占主導地位,就會喪失自主權,處于被動地位。在西方零部件企業的沖擊下,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正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三)啟動與促進零部件再制造戰略。隨著我國汽車產業規模的擴大,零部件再制造戰略的實施是必然的趨勢。與制造新品相比,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可節約50%的成本、節約60%的能源與70%的材料。我國每年報廢汽車達300萬輛,而再制造產品占汽車零部件生產的比重依然偏小。再制造戰略是一項精密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行業、企業的共同參與和努力。近十年來,我國曾一再啟動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戰略,但均未能獲得實質性的突破,只好草草收場。西方國家在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戰略中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值得我國企業的學習和借鑒。
(四)積極地培育零部件產業集群。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不僅包含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同時也包括相關的研發機構、大專院校、物流公司與企業零部件行業協會等。我國汽車產業集群主要分布在如下地區:長三角地區集聚了通用、福特、大眾、菲亞特、現代起亞、上汽集團及民營汽車企業浙江吉利汽車集團,是全國聚集轎車整車及零部件生產基地最集中的地區;珠三角地區集聚了日本本田、日產和豐田;西南經濟區集聚了鈴木與福特,而東北地區集聚了大眾、豐田、寶馬以及一汽集團;京津經濟區集聚了克萊斯特、豐田、現代與奔馳。此外,許多省份也分布規模不等的零部件產業集群,如浙江省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主要有杭州產業群、溫州產業群、臺州產業群、金華產業群與寧波產業群。
(五)深化零部件企業的物流建設。汽車零部件產業是汽車工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隨著我國汽車工業規模的擴大,零部件產業的規模也在急劇上升,這就為汽車零部件的物流運輸提出了新的問題和挑戰。一般而言,汽車零部件物流具有特殊的要求,不僅要考慮零部件的尺寸和形狀,還要考慮包裝、倉儲、搬運方面的動作規范,又要考慮運輸范圍和路長。當前,我國零部件運輸主要采用了“自營物流”的模式,運輸成本較高,加大了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成本。因此,如何將汽車零部件物流從“自營模式”向“社會模式”轉換,是汽車零部件物流建設的一項挑戰。
(六)增強零部件企業的市場分析能力。我國當前已經成為汽車零部件全球供應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全球零部件供應市場存在著較大的影響。因此,為了合理規劃汽車零部件的生產,需要對汽車零部件的行業和企業供應進行系統的分析,以便作出科學合理的生產決策。我國許多汽車零部件企業在生產供應上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一方面缺乏合理的市場需求分析,另一方面對產品性能指標的適應性缺乏清醒的認識,一味地擴大生產,不僅導致零部件資源的浪費,也削弱了零部件的市場競爭力。德國、日本、法國、美國等國家是全球汽車零部件生產的強國,這些國家不僅在宏觀上注重零部件的市場需求分析,也積極鼓勵企業進行市場需求分析,以避免資源的過量投入。
(七)改進零部件企業的成本控制能力。由于國際鐵礦石、原油與天然橡膠價格的上漲,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正承受一場前所未有的成本考驗。國際鐵礦石的大幅度漲價導致國內鋼材價格的上漲,而國際汽車市場上汽車價格的上漲已無回旋余地,鋼材價格上漲所導致的利潤損失必然在汽車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進行消化。在整車企業與零部件供應商的議價博弈過程中,整車企業處于主動性的支配地位,鋼價上漲的負擔自然又轉嫁給零部件企業。
(八)提高零部件企業的產品出口能力。產品出口是壯大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必由之路,是由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轉換的一項重要標志。在進口的汽車零部件產品中,傳動系統、車身及其附件、發動機零部件進口金額最大,而在出口汽車零部件產品中,行駛系統、汽車電子電器、車身及其附件的出口金額最大。盡管近年來我國汽車零部件出口保持了一定的增長,但是,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低、資源消耗大、品牌缺乏的狀況仍然是一個突出性的問題,而高附加值的自動變速控制系統、安全氣囊、電子組合儀表與發動機控制系統等零部件的進口量居高不下。我國汽車零部件出口在勞動密集型零部件上的競爭優勢較為明顯,然而,隨著人口成本的提高,這些產品的出口競爭優勢逐漸減弱。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然而,與整車的發展規模與速度相比,零部件產業明顯滯后,在諸多領域低于國際平均水平。因此,包括零部件產業的汽車行業規劃草案的總體目標是從汽車制造大國向汽車制造強國轉換。目前,我國約有3,000家汽車零部件制造廠,而在我國進行汽車零部件生產的外商獨資或合資企業達2,000家。可見,即使在國內市場,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也面臨著巨大的競爭,產業的發展仍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