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蓬蓬 肥東縣廣播電視臺
思維上的創新才是一切創新的開始,以此想要突破現今的困境,首先便應該進行思維上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變現今電視新聞的發展現狀,尤其是在當前的社會中,人們對于新聞資訊的需求量增多,供應速度上也加大了要求,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一旦人們在現有的獲取方式當中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或是感興趣的內容,便會直接更換方式,轉投到其他的媒介當中。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電視新聞編輯需要在節目制作上花費更多的心思在節目創作方面做好創新工作,全力以赴制作更加符合人們審美觀念的新潮節目形式。
新的時代背景之下,電視新聞的編輯工作也在僅局限在對于新聞資訊的篩選加工上,更多的面向于數字化的傳播平臺,以實現更大的效益。由于工作內容已經大大的超出了概念規定的內容范圍,這就要求工作人員要對于自身的工作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如在2012年,我國提倡“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特別節目,穿插在新聞當中,以“你幸福嗎”為題材,深入到了社會基層當中,人們的回答也是各不相同,既有正面的回答,也有反面回答。但是這樣的方式,使得原本遙不可及的新聞報道一下子拉近了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更加直觀的反映了社會基層民眾的喜怒哀樂,也更加的吸引人們的目光。這個節目的成功使得電視新聞編輯的發展方向有了新的突破,這種創新的思維也使得后續的電視新聞工作有了更多的創作靈感。
現今人們處于信息爆炸的環境之下,無論是小孩還是老人,從自己身邊的點滴趣事到國際性的大型事件,人們只需通過互聯網便可以獲取相關的信息,漸漸的人們的信息量接受程度便慢慢趨于飽和。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電視新聞報道沒有突出的特點,便會被龐大的數據信息所掩蓋。將電視新聞編輯與網絡新聞編輯相對于電視新聞編輯在專業性上占據著很大的優勢,能夠從多個角度對于新聞進行深入的剖析,從而讓公眾能夠更加深刻的了解話題的內容。但是在新聞資訊的傳播速度與親民性上,網絡新聞編輯卻占據著更大的優勢。由于網絡新聞編輯的素材都是來源于自己身邊所發生的事情,內容便是人們每天經歷的事情,將這些內容報道出來,使得觀看的民眾很容易產生共鳴。但是由于網絡新聞編輯缺乏相應的專業化培訓,在報道的過程中常常出現用詞不當、思想觀念錯誤等情況,容易引導不知情的民眾走向歧途。
這就要求電視新聞編輯在工作的過程中不僅要與現實生活相掛鉤,對于人們的生活內容投入更多的精力進行素材的收集,同時還應該善于挖掘出事件更深層次的問題,通過多方面調研出的情況,不失客觀公正的同時,發表正面深度的看法和觀點。憑借更為專業的策劃和組織編排方式,將搜集到的信息更靈活地運用整合,從而多角度、多層次地向觀眾展現出最真實的事件。在有限的事件充分利用獲取的資源信息,將事件以專題報道的形式展現出來,充分體現出電視新聞的報道專業、視角獨特。
電視新聞編輯,從字面意義上來看,其工作的主要內容便是對于獲取到的新聞內容進行編輯。在現今,人們對于信息的需求情況,便使得節目的編排方式變得格外重要。因此應該對于現有的節目編排方式進行創新,以適應人們的需求。具體可以從兩大方面進行轉變:
其一,將現有編輯基礎上拓寬思路,使得形式變得更加多樣。在電視新聞編輯工作當中,可以采用對比的形式,對于同一個實踐從正方兩個方面進行論述,在編排上形成一種對立,使得新聞內容變得更加鮮明,更加突出主題,從而使電視新聞報道變得更加立體化。除此之外,還應該在題目上進行包裝,使得題目不僅能夠突出主體,還能夠更加吸引人們的目光。
其二,要在新聞編排方式上有著較大的轉變。在電視新聞的編排上,編輯要盡可能的區別于現今的編排方式,讓觀眾在觀看電視新聞時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在一些特定的新聞中加入一定的串聯,通過對比編排或者穿插式的編排方式,來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整體觀感,以提升節目質量。
從近年來《新聞聯播》的整體編排思路就能夠發現一些改變,將以往的時政新聞所占用的節目時間,逐年減少,將趨向于民生的新聞增加播出時間。除此之外,以往給人以極具權威話語的《新聞聯播》,近年來主動地引入各類網絡用語,以豐富節目內容,給人以新鮮感的同時,也體現出《新聞聯播》整體風格與編排方式的轉變。
現今媒體間的競爭越發的激烈起來,人們對于新鮮事物的要求也越來越多,因此在現今的新媒體環境之下,電視新聞編輯應該不斷的進行創新,不僅是在思維上,更應該反映在行動上,從而真正的實現電視新聞編輯的創新,促進傳統媒體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