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帆
2018年8月3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建立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高質量發展機制的通知》,標志著新一輪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國家此次對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政策調整旨在通過降溫、糾偏、規范提升特色小鎮發展質量,對于保定市特色小鎮建設培育與發展來說既是挑戰更是機遇。
截至2018年10月,河北省省級82個特色小鎮創建與培育目標中,保定市共有12個,市級特色小鎮31個。從項目類別看,工業特色小鎮有7個,旅游特色小鎮8個,文化特色小鎮2個,農業特色小鎮3個,康養特色小鎮5個,復合型特色小鎮15個。從建設情況看,已建成大午康養小鎮1個,建設中27個,規劃籌建中12個。從投資情況看,40個特色小鎮計劃總投資額為1916.87億元,其中30億元以下的特色小鎮共20個,占總數量的50%;31~60億元的共10個,占比25%;61~100億元的共7個,占比18%;100~200億元的特色小鎮共3個,占比7%。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當前保定市特色小鎮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從保定市的鄉鎮資源和發展需求等方面來看,還有較大的上升空間,尤其是在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背景下,優化發展結構,進一步完善保定市的特色小鎮培育與建設工作非常有必要。
特色小鎮的核心要義在于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以適應新的發展需求。通過立足地域文化、發揮特色產業的優勢,聚集人才、技術、資本等資源要素,從而促進產業集聚、產業創新和產業升級,加快區域振興發展。產業轉型升級視角下培育建設保定市特色小鎮的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特色小鎮是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有利載體。當前保定市著力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積極化解過程產能,不斷加快工業轉型升級步伐,著力構建“253”新型產業體系(即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及輸變電裝備兩大支柱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五大新興產業;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綠色建材三大傳統產業)。以產業聚集區、農業園區和有一定特色產業基礎的區域為依托,建設特色小鎮。聚集高端要素,從而發揮特色小鎮作為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新載體,拉動有效投資的新引擎的作用。
(二)特色小鎮是全力打造保定市未來新興產業的有利平臺。不同的特色小鎮對其獨特的產業定位雖并不相同,但基本涵蓋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設備制藥等七大產業圈。而特色小鎮作為一個全新的發展舞臺,保定市在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地利用自身的優勢,通過對有利項目的整合、不斷對資源進行優化、加強對功能集合助力新產業的培育以及對新生產力的不斷生成和發展,從而占據未來產業領域的絕佳位置,促進保定市經濟的穩步增長。
(三)特色小鎮是實現創新創業的有利選擇。創新創業型特色小鎮是智慧與智能的小鎮,是高新技術、智慧、人才等在空間上的聚集體。作為承載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空間,特色小鎮不再強調工業的主導作用,而是強調科技、人才、智能的推動作用。通過提供工作和社交空間,搭建創新資源共享平臺,形成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吸引科技人員入駐特色小鎮創新創業,將特色小鎮打造成創新創業的重要基地。
(一)對特色小鎮缺乏正確的認識。在培育與建設特色小鎮過程中對特色小鎮的認識不夠深入,對什么是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缺乏深入理解,簡單套用概念,導致照搬照抄成功模式的現象時有存在,甚至把產業園區、景區、廠區直接冠以特色小鎮名稱。
(二)存在房地產化傾向。保定市40個特色小鎮投建主體中,有16個是房地產企業或有房地產背景的企業。雖然將房地產企業引入特色小鎮建設,有其有利的一面,即在小鎮的硬件基礎設施建設上可借鑒既往經驗,但若房地產企業未能夠透徹理解和把握住當地小鎮的特色內涵,長此以往,可能會導致地價上漲、租金哄抬,特色小鎮的真正特色產業被排擠,從而偏離建設初衷。尤其是一些地處偏遠、缺少產業支持的特色小鎮,如不加以引導和規范,容易導致土地資源的浪費。
(三)產品同質化趨勢明顯。保定市復合型特色小鎮占總數量的38%,說明保定特色小鎮不同程度的存在產業、項目、功能的人為拼湊現象,且產業功能相似、定位區域相近、服務內容雷同,所以導致其缺乏必要的競爭力,這不僅使得產業轉型升級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這與整個保定市產業轉型升級總體規劃不相符、不合拍,同時也不滿足相關政策的要求。
(四)旅游產業沒有得到合理發展。旅游產業是符合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產業形式之一,發展旅游產業是培育與建設特色小鎮的重要途徑。保定市特色小鎮中有20%以旅游特色為主,然而許多小鎮旅游資源不足,特色不明顯,季節性強,最終造成生存受限,無法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相關部門能夠采取措施,根據不同地域特色小鎮的自身特點,選擇合理的旅游資源開發方式,盡可能保證旅游資源的多樣性,能夠根據不同季節環境的特點開展相關旅游活動,降低環境對旅游產業的影響。
保定市特色小鎮建設已存在一定基礎,推進得當,既能產生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又能創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發展新空間。在新的機遇下,主動適應國家政策調整的新形勢,因勢利導,科學應對,高質量發展應是當前特色小鎮培育與建設的思路。
(一)加強頂層規劃設計,確保統籌有序推進。保定市特色小鎮應按照“突出重點、差異發展、分類推進”的原則,科學布局,打造精品,推進全市上下統籌一體化發展。根據不同區域規劃,在環京津和雄安新區周邊,重點圍繞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對接配套雄安新區的16個特色小鎮,發展大數據產業、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小鎮;在中心城區及周邊,依托產業園區、高新區、大學科技園等高端平臺,重點發展一批自身發展需要的“市中鎮”、“市郊鎮”、“園中鎮”;對于遠郊或依托鄉鎮建設的,應立足自然資源、深挖地域文化,打造特色養老、養生、戶外運動等小鎮。根據不同產業設計。對于不同類型的特色小鎮,制定發展策略時應根據其定位有所側重。產業型小鎮應圍繞保定市經濟轉型總體規劃,服務和對接雄安高端產業,瞄準保定市“253”新型產業體系建設,加強產業配套合作,實現產業鏈上下游協調發展。旅游、休閑、康養類小鎮,則應注重凸顯環境優勢、文化底蘊等條件,并強調現代體驗。
(二)深化“產城人文”融合,強化小鎮聚集效應。建設高水平的特色小鎮,不僅要發揮其經濟功能,同時要與生產、生活、旅游、居住等功能疊加融合。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單元的劃分,它打破了鄉村行政區劃所屬關系,是產業要素相互銜接、互補、替代,集聚發展的特定區域,是企業協同創新、合作共贏的企業社區,產業、文化、旅游和社區的功能性十分突出,應使之成為現代特色農業集聚發展的新載體,各類新主體謀劃大項目、集聚新要素、創新創業的新天地。
(三)合理規劃土地使用,提高土地利用率。清晰土地功能劃分。根據特色小鎮功能合理分配住宅用地、公共服務用地、產業用地、基礎設施用地等不同功能用地比重,通過細分用地類型引導管控特色小鎮發展建設。涉及同質、類同的產業小鎮,可適當整合共擔成本、利益共享。同時應嚴防小鎮地產化。依據產業發展、社會功能和人口總量合理確定建設規模,嚴格限制房地產投資比例,從而更好的保證產業投資、創新投資、生態投資、文化投資和公共服務投資。
(四)創新要素投入保障機制,充分激發市場活力。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創新機制體制,走市場化運作,法制化管理的路子。優化發展環境,激發市場活力,突出市場主體作用,優化投融資渠道。同時引入具有實戰經驗的專業運營策劃機構,牽頭成立保定特色小鎮協會,傳播理念、解讀政策、交流經驗,輔導特色小鎮立項、申報、策劃、建設、運營,提高發展質量。在突出市場主體地位的同時還要加強政府引導,實行獎補政策有效供給,將“事先給予”改為“事后結算”,驗收合格的給予土地使用或財政返還獎勵,從而激發建設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