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福祥
2002年12月,中國買方與美國賣方簽訂了一份整套電器設備的買賣合同,合同約定分兩批交貨;如果在訂立合同后買方要求變更設備的頻段,賣方應當免費予以更換。合同簽訂后,第一批貨物順利完成了交貨付款。2003年4月10日,買方向美國賣方開立了第二份信用證,規定最后裝運期為2003年4月30日。開證后兩天,因為市場需求的變化,買方根據合同約定,以傳真方式發出通知,要求賣方變更設備的頻段。買方還申請開證行以信用證修改的方式,對信用證中貨物描述條款進行修改。但賣方并未作任何答復。根據買賣合同和信用證的規定,賣方通過航空公司向買方裝運了合同原先約定頻段的設備。賣方取得了空運單據后,即通過銀行向中國銀行提示單據,開證行經過審查發現存在數個不符點,故拒絕付款,并將單據退回受益人。空運單據顯示,裝運日期為2003年4月25日,符合信用證的規定。第二批設備于2003年5月10日運抵中國機場,但買方拒絕收貨及以其他方式付款。本文就此中美電信設備買賣合同分批交貨爭議案進行探討。
(一)雙方之間是否成立有效的買賣合同?中國買方(以下簡稱“買方”)向美國賣方(以下簡稱“賣方”)做出購買電信設備的意思表示并希望與之訂立合同。買方具有訂立合同的目的并表明一經承諾即受約束的意旨并且做出意思表示的內容具體明確。所以,買方做出了有效的要約。賣方決定與買方訂立合同,并符合有關承諾的通知、承諾的期限、承諾的內容的要求,雙方之間成立了電信設備買賣合同。且根據公約第四十九條第一款的規定,合同買方在賣方根本違約以及不按約定時間交貨且沒有通知的情形下,可以宣告合同無效。就合同法性質而言,屬于私法。其以任意性規范為主,以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和保護交易安全。因此,買方與賣方之間成立了有效的買賣合同。
(二)中國買方是否有權通知美國買方變更設備的頻段?雙方在合同中約定交貨方式為分批交貨,即分兩批交貨。以及在訂立合同后,賣方應當免費予以更換設備頻段。這種約定適用于公約。在美國賣方履行第二批交貨義務的過程中,因為市場需求的變化,買方根據合同的約定并通知賣方,要求賣方變更設備的頻段。此時,雙方的電信設備買賣合同已經成立,因此不存在一方改變合同的主要條款,構成新要約的情形。買方是基于雙方的合同條款的約定行使變更設備頻段的權利。并且及時通知了賣方。具體而言,買方在開證后的兩天,即2003年4月12日通知賣方,而雙方規定的最后裝運日期為2003年4月30日。第二批設備的實際裝運日為2003年4月25日。中國買方提出變更設備的頻段的要求既不存在實體瑕疵也不存在程序瑕疵。因此,中國買方有權通知美國賣方變更設備的頻段。
(三)開證行是否有權拒絕賣方的付款請求?信用證,是銀行應買方請求開給賣方的一種書面憑證,以此來保證承擔支付貨款的責任。不同于一般的商業信用,信用證為銀行信用。開證行向賣方支付貨款之前,要進行形式審查,即查看是否符合單單一致、單證一致。買方不僅及時發出了變更設備頻段的通知,而且通過開證行實現了對信用證的修改。賣方采用的是航空運輸方式,并持有空運提單。雖然空運提單不同于海運提單,即具有物權憑證的作用。但是,這可以作為履行合同的證明。由于賣方是按照原先約定的頻段發貨,雖然其提交的單據盡管本身是與實際裝運的設備是相符合的,但是其提交的單據無法做到與買方申請開立的信用證一致。因此,在存在單單不一致、單證不一致的情況下,開證行當然有權拒絕賣方的付款請求。
(四)中國買方是否有權拒絕收貨及以其他方式付款?合同成立并生效以后,第一批設備順利完成了交貨。關于第二批設備,對于買方發出的變更設備頻段的通知,賣方并未做出任何答復。最終,賣方向買方裝運了合同原先約定頻段的設備。賣方的這一做法,不僅使得開證行拒絕其付款的請求,而且使得買方拒絕收貨以及以其他方式付款。開證行拒絕賣方付款請求的合理性上文已經加以論證。那么,買方是否有權拒絕收貨以及以其他方式付款?這里主要涉及第二批交貨不符合合同規定對第一批交貨或者說對于整批交貨的影響。根據公約第七十三條第三款有關分批交貨的的規定,買方可以宣告對該批貨物的合同無效,同時,根據本次交易中各批貨物相互依存的客觀事實,其效力及于已交付的第一批貨物。公約第五十二條的規定,買方拒絕接收貨物的情形只有兩種情況:一是賣方提前交貨;二是賣方多交貨。因此,買方無權拒絕收貨。然而,“接收不等于接受”。盡管第二批貨物不符合規定,但買方在接收第二批貨物之后,要么付款要么退貨。因此,買方無權拒絕收貨,否則可能承擔非違約方的減損義務。同時,如果接受貨物,既然通過開立信用證的方式無法實現支付貨款的目的,就需要以其他方式付款,否則可能成立不當得利之債。
(五)中國買方拒不收貨的法律后果?根據公約第七十七條有關非違約方的減損義務的規定,可以看出,盡管賣方交付的第二批設備不符合合同規定,但是買方接收貨物是其最基本的義務。上文也分析過“接收不等于接受”,所以,買方接收貨物并不會免除賣方的違約責任的承擔。相反,如果因為買方沒有接收第二批貨物而使得該批貨物出現毀損、滅失等情況,那么,這就不僅僅是賣方承擔責任的問題了,買方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因此,中國買方如果拒不收貨,有承擔減損義務的風險。
(六)中國買方的權利如何獲得救濟及計算問題?此次合同分兩次履行且其中一次履行不能實現雙方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的預期。《公約》第二十五條規定: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結果,如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害,以致于實際上剝奪了他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為根本違反合同,除非違反合同一方并不預知而且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于相同情況中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生這種結果。根據上文公約第四十九條、第七十三條第三款之規定且違反合同的賣方不存在公約第二十五條無法預知的情形,賣方構成根本違約。買方可以行使單方解除合同得權利并要求賣方支付賠償額。此損害賠償僅具有補償性質而不具有懲罰性質。買方的損失包括兩個方面,即違約對買方造成的實際損失和所失利益。又稱期待利益和依賴利益。由于賣方交付的第二批設備具有嚴重瑕疵,而使得買方拒收。根據公約第七十五條,如果買方在一段合理時間內并以合理方式購買與第一批貨物相匹配頻段的替代設備,則買方可獲得的賠償金額為之前合同約定的設備的價格與購買替代設備之間的差額。同時,買方也不用證明設備當時的價格。如果買方拒收第二批設備同時又宣告合同無效,此時適用公約第七十六條第一款來計算損害賠償金額,《公約》第七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如果合同被宣告無效,而貨物又有時價,要求損害賠償的一方,如果沒有根據第七十五條規定進行購買或轉賣,則可以取得合同規定的價格和宣告合同無效時的時價之間的差額以及按照第七十四條規定可以取得的任何其它損害賠償。但是,如果要求損害賠償的一方在接收貨物之后宣告合同無效,則應適用接收貨物時的時價,而不適用宣告合同無效時的時價。采用宣告合同無效時的時價來計算差額。當然,此時除了宣告合同無效之外,還需要宣告合同無效后,買方沒有另行購買替代設備以及該設備有時價。以上兩種情形,買方的損失不一定完全被彌補,只要是因賣方違約造成的其他合理損失,可以通過公約第七十四條規定的損害賠償金計算方面來予以彌補。《公約》第七十四條規定: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應負的損害賠償額,應與另一方當事人因他違反合同而遭受的包括利潤在內的損失額相等。這種損害賠償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在訂立合同時,依照他當時已知道或理應知道的事實和情況,對違反合同預料到或理應預料到的可能損失。總之,要求賣方因違反合同所應當支付的損害賠償額,應與買方因此而遭受的損失相當。這相當于我國民事賠償中的填平規則。同時,這種損害賠償應當具有可預見性。因此,面對買賣雙方之間的合同爭議,通過兼顧公平原則以及保護交易安全,這樣的處理方法是合適的。
綜上,通過對文中所提及的相關問題的分析,對中美電信設備買賣合同分批交貨爭議案所涉及的問題或許已不難理解。總的來說,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問題也不是十分復雜,本人想通過對案例可能涉及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此來加強自身對法律條文的運用以及對實際問題解決的能力。然而,本人雖然已經一心構思本文,但是由于本人學植未深,文中錯漏難免,望各位賢達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