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記江
產學研合作背景下,高校知識產權管理由于申請量逐年增加,必須從傳統散亂的體系構建規范性的管理制度,才能夠實現管理機構與體系的銜接,確保高校科研項目資金到位、科研技術轉移成功,科技成果實現經濟價值,達到高校、企業相互合作的初衷。確保高校科研技術成果在企業和市場中的應用,高校必須要建立三位一體的管理方法,推動高校知識產權管理做到單位科研開發和經濟實踐等規范化和制度化發展。現如今,高校知識產權管理逐步提上日程,學校對科研項目和科技轉移建立專門的知識產權部門,為專利申請和專利成果轉化保駕護航,將高校實際專利的技術合同標準提高到20%以上,且高校知識管理部門的設置不僅有辦公室模式,還有獨立知識產權模式,為今后高校知識產權管理多元化提供了保障。但目前,高校知識產權管理依舊存在一些問題,不少高校在意識、管理和保護等方面欠缺較大,使得知識產權并沒有納入學校整體發展戰略中,缺乏完善的管理體系和運作機制,不健全的知識產權機構導致知識產權保護缺乏依據,無法促進科研技術的市場應用和企業發展。因此,實現知識產權管理是實現當下高校科研規范化發展,為高校校企合作和產學研合作提供長遠保障和制度管理的基礎依據,提高科技成果整體轉化率。
(一)契約合作主體之間關系破裂,導致知識產權管理劃分不清。由于產學研合作主體之間契約關系破裂,不能針對各自不同成員以及部門、行業、區域之間的利益訴求,無法實現跨部門、跨行業以及跨區域之間的相互配合,導致各利益主體之間存在較大矛盾與沖突。由于產學研合作主體的契約不完備,沒有對各合作方的需求以及行為進行約束,雖然校企在合作中有簽訂一定的項目合作契約,但契約內容局限于知識產權以及知識成果等規定,沒有針對實際利益劃分,使實際上很多企業在校企合作中在產學研項目初期不得不退出合作組織,導致后期加入產學研項目的企業與合作方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掌握知識產權和新產品的開發與市場推廣,這個過程中原有企業與后期加入的企業之間是同行競爭關系,存在原有知識產權侵權和新產品開發方向等帶給對手的問題,無法保護企業主體權益,導致知識產權管理糾葛不清。
(二)契約合作主體之間信息溝通不足。校企中企業是支持方和參與方,主要研發還是由學校負責,雙方對項目的合作進展了解存在一定的時間差異,企業一般是定期詢問項目進度,對實際項目動態了解不足,存在信息不對稱、知識產權等問題,各成員對自身責任和作用了解不足,無法各自承擔起自身職責,無法順利實現科研開發、技術應用和科技轉移等,且由于各成員自身信息溝通不足,合作成員之間需要根據一定協議實現成果分享,但分配和權利歸屬信息不對稱,易引發知識產權界定、歸屬和分配問題,合作主體矛盾較多。
(三)知識產權制度和管理體系不健全。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環境不佳,一方面是我國尚沒有完善的知識產權法規和政策,沒有對技術研究成果、產品質量、衛生和環保等進行統一標準界定,使得產學研合作中,雙方對成果的認識存在一定差別。研發方是在技術成熟轉讓給企業后,由企業做好準備工作將新技術投入到生產中,但由于缺乏技術標準,無法獲取國家相關部門的認可,導致投資失利,對多方合作都存在較大威脅。我國現階段知識產權制度和管理體系并不健全,沒有將知識產權管理和技術轉移上升到國家層面,缺乏相應的管理機制和管理人才,致使高校知識產權的管理沒有相應的依據,不利于我國高校知識產權管理體制完善與革新。
高校知識產權戰略是產學研合作的必然需求,知識產權戰略創新必須要走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業化為目標的新管理道路,在現有高校管理體制中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對知識產權保護、管理、運用等進行全面規劃,建設知識產權、技術和市場三點支架式管理結構,實現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構建,為技術成果構建全面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基于技術形成過程,要先從法律上對技術創新進行確認,然后用科學的引導、規范和保障等技術與制度為知識產權研發和創造提供支撐,再利用技術創新推動高校管理體制創新,產學研合作項目的成立初期,就要對項目成果和技術進行法律確認,確保國家有相應的技術標準確認,確保技術能正式投入到生產中,保證知識產權價值的提升,保護投資方與研發方的權益。
基于此思路,產學研合作模式下,高校知識產權戰略構建中,政府要承擔起主導作用可能為校企合作共建產學研項目提供優良的政策和制度環境,提高高校和政府對知識產權管理制度的重視,政府要制定相應知識產權管理政策,認可高校科研項目的知識產權,為高校知識產權管理提供相應的指導,并為產學研合作創造合適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保證高校和產學業合作的主體利益。校企在政府主導下,實現優勢共享,企業進行項目的規劃和資金投入,為高校知識產權保護提供相應的物質和資金支持,配置相應的研發設備,構建實驗室、工程中心或者是研發中心等,為高校科研研發以及知識產權管理提供人力、物力和政策保障。高校在產學研合作中發揮自身的教育和研發優勢,為項目開發提供專業人才,保障研究進度,針對企業需求和企業生產實際情況,不斷深入項目研究,早日完成項目,保證成果轉換和技術的實際應用。高校在知識產權創造過程中,需要先優化知識產權的管理結構,高校要加強與社會各界的合作,與企業共同為科研項目發展,知識產權劃分制定統一的標準,獲取社會和企業支持,為知識產權管理的發展提供相應的項目資金,為今后高校完善知識產權管理機制提供人力、物力保障。此外,高校在科研項目創立中,要立足于實際問題,依據社會和企業存在的問題作為科研方向,規劃好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的路徑,滿足產學研合作多個參與方的需求,雙方能根據自身需求相互協作,避免利益沖突。
知識經濟時代中,高校作為我國知識產權創造的中堅力量,實現高校專利申請的完善和經費管理的科學化,是我國社會轉型發展的目標之一。產學研合作模式下,高校大力促進各種科研項目申請、深化校企合作,在產教融合基礎上,實現教學與研究的一體化,為高校教育、人才以及科技建立統一的發展體系,構建三位一體的知識產權戰略模式,在逐步完善高校知識產權體制、機制的同時,為高校知識創造水平提升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