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愛彤 李業旗
在現代社會中,參與政治是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基本權利之一,它是衡量一個國家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標準。公民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參政途徑來影響公共政策和政治運行過程,從而使其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政治行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民主與法治的社會。依法治國,重要的就是在參政觀念層面上確立權利本位的目標取向。實現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就是要喚起人們的參政議政主體意識、公民權利意識,就是要使人們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獨立人格、自由、尊嚴和切身利益。
(一)民主選舉形式化。公民參政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對公共權力的行使起著不可替代的監督作用。然而就我國現階段而言,公民的參政行為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選舉權是我國公民的基本政治權利,公民通過參加選舉活動選出自己支持的候選人來代表自己表達政治訴求,從而影響政府的決策,這是公民參政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民主選舉卻并沒有體現上述的政治功能,而是表現出相當程度的形式化。以選舉人大代表為例,一方面,參與投票的公民范圍不夠廣泛,我國憲法規定年滿18周歲的公民依法享有選舉權,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參與過選舉人大代表投票活動的公民卻只占少數,很多人一輩子也沒有參與過。另一方面,由于選舉信息的公開程度有限,使得選民對于選舉信息獲取不夠充分,無法保證參與的科學性。選民在進行選舉前被通知參與投票,但由于許多客觀因素的存在,往往沒有充分的時間去了解候選人的情況,僅能通過現場公布的官方資料在短時間內進行抉擇。尤其是在重大的選舉活動中,選民往往只是以投票的方式對預先設定的政治安排進行一次認可而已,并不是參與的公民所進行的自主選擇。
(二)網絡參政失范。大眾傳媒自誕生之日起就與政治密不可分,在政治選舉和政府改革中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傳統媒體時代,政府信息的公開是緩慢而又有限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民參與政治的效果。近年來,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為公民參與政治活動提供了新的契機。第一,網絡媒體降低了公民參政的“門檻”,擴大了公民參與的機會,民眾在表達利益訴求時不必再遭遇傳統途徑的限制,政府借助形式多樣的互動交流平臺極大地提高了公民參政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二,知政是參政的前提,公民在面對參政信息搜尋上的高額成本和參與結果的不確定性時,往往會出于理性而放棄這種行動,從而導致參與冷漠,而網絡媒體能夠大大促進政府信息的公開,滿足公民對信息的需求。但是在享受網絡所帶來的便捷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公民在網絡參政的過程中存在著非法性參與和不平衡性參與的事實。
1.非法性網絡參政。網絡世界是一個虛擬空間,有相當程度的隱匿性,這就為某些不法分子提供了便利。“一些人利用互聯網散布政治謠言,進行政治煽動,制造混亂,攻擊和詆毀政府,并有計劃、有目的地侵入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決策部門和信息中心,竊取機密或者破壞計算機和數據保護系統。”例如,近年來的“港獨”活動頻繁,出現了許多宣傳“港獨”的網站,一些“港獨分子”和境外組織利用互聯網惡意分裂大陸和香港的關系,制造著不利于社會穩定的危機。
2.不平衡性網絡參政。互聯網的發展推動了我國電子政務建設,各地的政府部門都建立了相應的政務網站,使公民及時了解到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也使政府工作更加透明迅速。但同時我國又面臨著數字鴻溝問題,信息資源接收的差異性導致了我國公民網絡參政的不平衡性。就地域而言,由于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的差距,造成了西部某些邊遠地區網絡普及率較低和信息貧瘠的問題。網絡低普及率使得互聯網資源無法及時傳達到相應地區,這無疑讓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公民間接喪失了網絡參政的積極主動權。就網絡參政的主體結構而言,男性網絡參政的比率略高于女性;收入高的人較收入低的人更容易通過網絡進行政治參與;中年人比年輕人更關心時事,但由于當前中國學生網民數量巨大的特點,應密切關注青年學生的網絡參政情況。
從古今中外的歷史經驗來看,在民主與法治建設過程中,公民參政既有積極影響,又有消極影響。一方面,廣泛的民主和法治為公民提供了更多參政的途徑和機會,公民影響政治決策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同時也增強了決策的科學性,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進步。另一方面,在民主與法治帶來更多制度和機會的同時也應考慮到參政的全局性、長期性和穩定性,否則急劇增加的參政需求便會導致政治上的不穩定和混亂。
(一)提高民主選舉的實效性。民主選舉是公民控制政府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公民參政最常見的渠道,針對以往基層民主選舉中出現的形式化的問題應當予以重視和改進,提高民主選舉的實效性。對于選舉開始前的倡議與動員、選舉進行時的監督以及選舉結束后的信息公布都應有細化的規定,防止制度在執行過程中被曲解。同時要進一步做到信息公開,選民登記、候選人提名等各個環節和程序都應在透明的環境下進行,使選舉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真正發揮公民參政的民主作用。
(二)保障網絡參政的有序性。第一,制定公民網絡參政的相關法律,凈化網絡參政的環境。互聯網的發展為公民提供了一個交流意見和自由表達的優良平臺,網絡憑借其開放性、交互性和低成本等特點喚醒了大批網民的參政欲望,但是網絡的這些特點同樣也吸引著一些不法分子,他們的行為嚴重阻礙了公民網絡參政的有序進行。因此應該注重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非法網絡參政的打擊力度,建設健康的網絡平臺,營造良好的參政氛圍。第二,加大網絡基礎資源的投入。一方面,國家應該加大對各級政府官方門戶網站的扶持力度,使其服務于國家的工作大局。同時,借助網絡信息雙向傳播性和開放性等特點,及時傳遞政治生活的最新信息,使信息在政府與公民之間交互共享,有效增強政府回應性和透明性。另一方面,針對西部等經濟不發達地區信息貧瘠問題,政府應增加財政資金投入,大力推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維護,對部分地區免費開放數據資源,從而消除網絡參政不平衡性問題。第三,要充分考慮到網絡參政主體的多元性,對于不同群體參政需求的滿足要有針對性。
(三)加強參政的立法保障建設。從法治建設上看,程序法制建設必須跟上實體法制建設的步伐。“當前,應當抓緊健全公民參政權利方面的立法,諸如完善社團立法、輿論監督法、人大監督法、政務公開法、申訴法等等。”[2]針對公民參政的范圍、形式、原則等方面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為公民參政提供剛性的制度保障。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因此在健全立法的同時要注重培養公民的民主法治精神和主人翁意識,鼓勵他們重視政治并積極參與到政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