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瑩 中國青年出版社
以2018~2019年為時代拐點,從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到以兩個奮斗十五年以及兩個奮斗一百年為標志的新時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路上,四億中國青年成為名副其實的新時代“強國時代”。
新時代,新思想;新青年,新奮斗;新文藝,新課題。“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握時代脈搏,承擔時代使命,聆聽時代聲音,勇于回答時代課題。”對于強國時代的強國時代,或者說對于互聯網+新文藝時代的“網絡青年”來說,當前面臨的最緊迫的“時代課題”是什么呢?
莊庸、王秀庭合著的“互聯網+新文藝”系列專著——如《從“暢銷書時代”到“后主題出版時代”:互聯網+出版“供給側改革”戰略研究》、《網絡文學評論評價體系構建: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創新”》、《親愛的,我們為愛作戰:互聯網+她時代新文藝潮流研究》、《國家網絡文藝戰略研究:中國文化強國新時代》等——以這種重大現實攻關問題為導向,做出了系統的回答:在十九大開啟的新奮斗時代里,書寫青春奮斗的第二人生,眾創中國這部正在形成尚未完成的“網絡”小說,書寫為人民美好生活而奮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華民族新史詩。
“切口要小,格局要大,中間還需要一個好‘杠桿’。”“網絡青年”在其中扮演了杠桿這個重要角色,現在是其重構智識譜系的關鍵時期,這是一種“思想新范式”的重構。對于這個問題的解讀與推進,決定了中國這部未完成的作品最終將將如何成形,也將決定中國這部“網絡”小說的“整體發展脈絡”。
十九大為中國青年構建了一個全新的奮斗譜系:新的奮斗目標、奮斗精神、奮斗路徑:植根于21世紀以來的全民奮斗潮,改革開放近四十年和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多年的奮斗史,近現代一兩百年月的奮斗情結,以及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奮斗文化——十九大,開啟了中國青年“新奮斗時代”。“中國人集體進入‘全民奮斗潮’;中國擁有全球‘最崇尚奮斗’的年輕一代。”在未來五年甚至“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里,“新奮斗主義”或將成為一種席卷國家和個人,特別是中國青年的青春潮流、輿論情報和思想生態:與天一起奮斗,與地一起奮斗,與民一起奮斗,與全球、世界和人類一起奮斗——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造富中國,到造福時代……在整個世界都在從青年視解重新定義人類新發展理念的“敘事戰”中,中國青年以“新奮斗主義”為戰略,可以真正提出“中國青年方案”。十九大開啟新奮斗時代,新奮斗運動將成為全民奮斗潮的時代主流,特別是將成為中國青年運動全新的時代主題:新奮斗觀,新奮斗主義,新奮斗青年,開創新奮斗時代的美好未來——全體中國人特別是中國青年在互聯網時代面臨著“思想新范式”的更新——智識譜系的重構。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中國網絡文學是認識、理解、詮釋變化中的中國的最佳文本。二十多年來,網絡文學以新的語體、文體和文學形態、業態與生態,以及創作、閱讀和傳播方式,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口周期運動中年輕時代更迭和需求升級中不同時代的青春階層呼喚和創造自己時代的“年輕的力量”,并且成為形塑中國青年價值觀念、重述國民意識形態體系,重建中國話語權、輿論權和文化領導權的主要場域。網絡文學已然成為“解讀一代青年、塑造一代青年、提升一代青年”的“新青年”文學。
在莊庸和王秀庭看來,中國本身就是一部正在形成而尚未完成的“網絡”小說——“一種尚未充分認識自身力量和性質的文本。”莊庸和王秀庭在互聯網+新文藝系列專著進一步論述:中國這部正在形成的“小說”,處于一種全球、人類和世界的“網絡”之中——它成為整個地球旋轉的軸心。他們合著的《從“暢銷書時代”到“后主題出版時代”:互聯網+出版“供給側改革”戰略研究》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三大出版時代分別對應著不同的時代特色和文學基調,每個時代都會將中國這部正在形成而尚未完成的“網絡”小說濃墨重彩地寫上一筆,特別是在“互聯網+中國化”時代,這個時代意味著“我們正進入新一輪的中國式造富時代”,其中最核心的主題、主調和主線就是追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亦即由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所重建的“新奮斗主義”。這是中國人植根近現代兩百年奮斗史的國民心態和民族情結。
對于全球來說,中華民族需要偉大復興。但復興之后的中華民族,對世界到底意味著什么?會給全球、世界、人類帶來新的發展理念嗎?而且,如果說中華民族復興代表著國家、民族和人民共同奮斗的“中國夢”,那么,“網絡青年”這種為國家、為民族、也為自己奮斗的“新奮斗主義”,對于他們自身又到底意味著什么?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但個人在奮斗中追求與民族與國家的認同感時,又如何能夠承擔中華民族眾創中國好時代、重塑美麗新世界的偉大命運?
在《從“暢銷書時代”到“后主題出版時代”:互聯網+出版“供給側改革”戰略研究》之中,莊庸和王秀庭指出,這其實正是中國“網絡”小說,要致力于解決的“講故事”重點和難點: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本世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就是互聯網+新文藝系列專著所概括的“偉大中國三部曲”。在此基礎,重塑“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含中華各民族命共同體、兩岸三地命運共同體和世界華人命運共同體],重建中國-亞洲-世界命運共同體,重構人類-生態/網絡-文明命運共同體……”這就是互聯網+新文藝系列專著所概括的“命運共同體三部曲”。從“偉大中國三部曲”的新目標新愿景新任務,到“命運共同體三部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一種全新的“新奮斗主義”時代哲學和中國思想理論體系正在“形成”之中——它是中國這部正在形成的“網絡”小說全新的時代創作哲學。
以此為基礎,莊庸、王秀庭在《國家網絡文藝戰略研究:中國文化強國新時代》專著中旗幟鮮明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論斷——這是一條新長征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主角,每一個人都是這部中國“網絡”小說的書寫者,而新時代的“網絡青年”更是這條道路最忠實的踐行者。從“大國崛起熱”到“文化強國熱”,互聯網+新文藝正處于國家戰略的歷史性拐點上,我們亟需將國家頂層設計的價值引領體系和互聯網+新文藝基層創新的自主發展模式對接起來,“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重建內容-平臺-社群的‘新組織模式’,為年輕人/各類型階層/全體國民、整個中國和世界提供新智識體系。”這樣才能引導創作和生產出能夠形塑新時代中國青年“強國時代”形象特性、價值取向、民族與國家認同、文化建構等的重磅力作,推動四億中國青年眾創中國這部正在形成而尚未完成的“網絡小說”,書寫“為美好生活而奮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華民族新史詩。
總體來看,莊庸、王秀庭合著的“互聯網+新文藝”系列專著系統、獨特和專業地回答了強國時代、“網絡青年”、防范重大風險、互聯網+新文藝、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等“關鍵詞”的關系,以及關聯和實現的方法與路徑。其研究思路和成果,具有原創性、開拓性、創新性,不但體現中國特色,在理論上有所建樹,在學術上有所創新,填補了本研究領域的某些空白,而且極具現實針對性、理論突破性和決策參考性——它們圍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和中國青年的重大理論、政治與實踐問題,提出了具有重大價值的新理念新觀點,發現和解決了影響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在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特別是“網絡青年”的重大現實問題上,具有特別重要的咨政建言價值。因此值得大力推薦,仔細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