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昊 安徽日報社
互聯網的發展使新聞傳播方式出現了較大的改變,新媒體的發展對傳統媒體造成了較大的沖擊。作為傳統攝影記者,需要認識到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特征,明確群眾對信息的需求和傳播形式,加強先進技術的學習,使新聞產品更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促進傳統媒體的可持續發展。
互聯網的發展使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呈現出融合的發展趨勢,標志著我國融媒體時代的到來。融媒體時代下的攝影器材更為普及,再加上智能手機的推廣應用,人人都可以成為攝影者,進行新聞事件的傳播。目前新聞隨手拍和隨手上傳網絡已經成為生活的常態,尤其是在某些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在傳統攝影記者趕往事件現場時,位于現場的群眾已經將第一手信息發送到網絡。與此同時,3D動畫和微視頻的傳播,使圖片的形式更為豐富,新聞圖片不再是單一角度的靜態圖片,可以使多個角度的動圖或者全景圖,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新聞內容。由此可以看出,在融媒體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傳統攝影記者造成了較大影響,傳統攝影記者需要加強相關技術的學習,了解群眾的需求,提升新聞報道的可讀性[1]。
融媒體時代表示信息傳遞進入新的紀元,傳統攝影記者需要轉變傳統的工作理念,明確群眾關注的熱點,以此進行新聞產品的創新,使其更符合時代發展特征。具體而言,傳統攝影記者可以從以下幾點轉變工作理念:
第一,提升圖片意識,傳統攝影記者需要改變一篇新聞配一張圖片的理念,在新聞采編過程中利用多個視角拍攝圖片,將新聞事件全方位地展現給觀眾;第二,加強新聞圖片的傳播,傳統攝影記者需要認識到新聞圖片在融媒體時代的重要性,利用直觀形象的圖片代替大段的文字信息,吸引更多的受眾。比如,某自媒體不僅會及時發布新聞圖片,還會將文字新聞用圖片的形式進行重新表述,提高了新聞報道的趣味性和可讀性,符合融媒體時代受眾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傳統攝影記者在轉變工作理念的同時,不可以摒棄傳統媒體的人文性和平民性,將群眾身邊的新聞事件作為基礎,拍攝具有深層內涵的新聞圖片,充分發揮出新聞報道的重要作用。
在融媒體時代到來之前,傳統攝影記者拍攝的圖片大都是靜態形式。融媒體時代的圖片不僅包括動圖,還出現了360度全景圖。因此,傳統攝影記者需要學習先進攝影技術,創新拍攝手法,豐富新聞圖片的表現形式,從而吸引更多的讀者,促進傳統媒體的可持續發展。具體而言,傳統攝影記者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豐富新聞的表現形式:
第一,全景拍攝手法,傳統媒體需要引進無人機,為高空拍攝和全景拍攝提供技術支持,并定期開展傳統攝影記者的拍攝技術培訓,確保傳統攝影記者需要靈活應用無人機進行新聞圖片的拍攝,為新聞配以生動形象的圖片;第二,動圖拍攝,傳統攝影記者需要將傳統的靜態圖片轉變為動圖,或者在視頻中截取有代表性的動圖,通過微博或者維信等新媒體平臺發布,提高新聞的可讀性和生動性;第三,注重新聞的圖文并茂,相較于文字信息,圖片可以傳達的內容更為準確和生動,傳統攝影記者需要利用圖文并茂的方式,準確傳遞新聞的內涵。在圖片新聞方面表現較為優秀的是騰訊新聞推出的圖片故事欄目,傳統攝影記者可以借鑒其成功經驗。
傳統攝影記者在以往的工作中,通過專業的攝影技術和新聞資源,為群眾提供了可讀性較高的新聞報道。在融媒體時代,智能手機的普及和信息傳遞速度的劇增,使得新聞傳播的特征從專業性轉變為速度,新聞事件發生現場的群眾可以利用電子設備拍攝現場的狀況,并發布到互聯網中,完成新聞事件的傳播與報道。在此基礎上,傳統攝影記者需要拓寬新聞傳播渠道,使新聞更加立體化和多元化。具體而言,傳統攝影記者可以從以下兩點入手:
第一,開通新媒體賬號,傳統媒體需要了解群眾應用廣泛的社交軟件,并在軟件中開設官方賬號,為群眾及時推送相關信息,保障新聞傳播的及時性及專業性。以某商報為例,在進行市屬醫院發現遺棄男嬰這一新聞時,傳統攝影記者采用直觀地方式拍攝現場圖片,配以感人至深的文字,經過編排后發布到商報的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中,得到了大量群眾的關注,為遺棄男嬰治病籌集了善款;第二,加強直播平臺的應用,“直播”二字是融媒體時代的主要詞匯之一,傳統攝影記者需要認識到直播的優勢,必要時利用直播方式進行新聞報道,吸引更多的受眾,引導正確的輿論[2]。
綜上所述,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促使傳統攝影記者進行創新與改革,保障傳統媒體的可持續發展。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傳統攝影記者需要轉變傳統工作理念,創新新聞產品;創新拍攝手法,豐富新聞的表現形式;拓寬傳播渠道,使新聞更為立體,促進傳統新聞媒體的健康發展,提升其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