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錦蓉 四川傳媒學院
目前,不僅是綜合類院校,就藝術類傳媒院校的大多數人都認為電視攝像課程的內容和影視攝影是一致的。毋庸置疑,“影視攝影”和“電視攝像”本不分家,它們都屬于影視藝術的實操課程,注重視聽統一、聲畫并舉、理實結合,而且具有相同的基礎理論知識以及實操介質。
“電視攝像”這門學科源于電視的興起與發展,初期主要是為電視臺提供人才而設置。電視攝像是指利用攝像機進行拍攝記錄的影像,主要運用于新聞攝像、專題片攝像、記錄片攝像、演播現場攝像、電視劇攝像等。攝影與攝像則大不相同,影視攝影是用攝影機進行拍攝,除了記錄事物活動外,還加入了諸多電影美學的要求,例如光影、色彩等。雖然兩者都是通過手中的機器去記錄鏡頭,用視覺語言傳達信息,但最終追求的效果是大相徑庭的。
目前社會對于高等教育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影視攝影人才的多元化培養勢在必行,如果不對傳統的單一課程進行改革,就很難滿足快速發展的社會步伐。“影視攝影”課程則依托于電視攝像演變而來的課程,摒棄了單一的以電視為主的教學模式,加入了豐富多元的影視類型,包括微電影、影視廣告等進行綜合學習,避免國內影視專業的同質化,使其能夠符合影視專業發展的需求,以促進高校“學產融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在教學實踐環節中,教學介質是使學生通往知識的殿堂的重要橋梁,教學場地與使用的器材是決定學生與工作崗位能否順利接軌的重要保證。“電視攝像”課程主要的教學場地在演播室或者演播廳,主要偏向于“采編播”的一體化錄制,使用的器材主要以存儲卡式專業攝像機為主,學習器材落后,學習形式單一;但“影視攝影”課程的教學場地豐富,不僅可以包含演播室,還有可以供不同種類的影片拍攝的場地,例如專業攝影棚,地方影視產業園等,由于與外界傳媒企業的合作,器材上不僅可以使用專業比較前端的攝像機,還可以使用到拍攝電影所用的攝影機,形成彈性教學模式,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個性”。
隨著高清時代的到來,影視攝影的課程體系同樣也在不斷調整。但原來標清時代的內容很多還會出現在我們的課堂上,“電視攝像”課程尤為明顯。“影視攝影”課程最大的亮點就是它的偏向性是趨于社會時代的發展,培養出專業與產業相結合,無縫對接的影視人才是服務于目前社會最大的目標。
隨著應用型課程體系的提出和發展,“影視攝影”課程的課程改革也在不斷推進,提出了產學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影視攝影”課程由于其特殊的實踐及時代發展要求,對開設該課程的高校及專業也有極強的要求。因此,學校在構建人才培養體系的過程中,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及發展目標,深化改革課程體系的必要條件就是“加強與當地政府溝通,走校企合作模式”共同設置相關產業教學平臺。例如筆者所在的四川傳媒學院與政府共同構建了新校區——“成都影視硅谷小鎮”。學校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建立了兩個校外實習基地、大型攝影棚等開展學生基礎訓練實踐,幫助學生掌握影視攝影的核心知識。并且零距離參與影視項目的制作,為把“影視攝影”課程打造為全國一流課程保駕護航。除此以外,學校通過與華為、索尼、佳能等世界知名公司合作,獲取先進的攝影儀器,讓學生第一時間了解最前端的拍攝設備,掌握最新的影視技術,助力“影視攝影”課程順利“起飛”。
“影視攝影”課程由于其鮮明的專業特點及教學設備數量的有限,大多數高校在設置課程時常常只針對本專業學生開設。但如今隨著應用型教育教學的不斷發展和學生自我意識的提高,學生更講求自主的選擇,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是如今學生很大的需求。因此,“影視攝影”課程應祛除因人設課、因專業設課的弊端,擴大選課范圍。
藝術來源于生活,文化產業的發展急需影視攝影行業的進步。人才培養更應符合時代的發展、滿足市場的需求。為了完成“畢業即就業”的目標,不僅需要產學深度融合,聘請地方影視產業中專業經驗豐富的專家來學校任教;還應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建立與影視公司定向培訓、教產流動的教學機制,以“優秀”帶“優秀”,提升整體的教學實力。
影視是先進文化的載體,攝影是展現先進文化的手段。影視攝影課程應緊擁時代發展的契機,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產學結合為手段,大力提升教師資源,培育更多理論扎實、實踐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